命和认命
醒来已经是下午3点。
虽然说外面的温度已经很低了,但是我在北京的房子还是可以看到通透的阳光,像水面上的波光一缕一缕地荡进来。也许北京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冬日的阳光。
夏天打开窗户,看到的是一棵巨大无比的树,招摇着长到了7楼,目光所及之处只是它的腰部,茂密的枝叶如此厚重,绿色也是一层一层叠上去,住在这样的楼房里,早晨的心情自然会很好。
最近加班到很晚,第二天上午会陆续接到很多陌生的电话,对方突然提起一件事情,让我从脑子里搜索不到关键词,只能用“你好”“是的”“没问题”搪塞对方的询问,基本上都是没有意义的答案。挂了电话,我开始担心起自己的记忆力,怕自己睡了一觉之后什么都忘记了。想了半天,硬是想不起来,再转过头发现已经迟了好几个采访,不禁嘲笑自己平时的效率。
看来一个人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就是半梦半醒之间,无论做任何事情首先是怀疑自己,然后下意识地不允许自己出现错误,用找不到缺陷的词语回答,结果是每一件事情的处理都使双方很满意,完了互道感谢,挂了电话却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以前看书的习惯是睡前看,现在则是醒来看。村上春树的书读了很多遍,总是没有止境,因为他写的大都是个人的生活状态,而少论及社会意义,所以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当时震撼过后却又不那么记忆犹新。可见人的状态是经常过着过着就迷失了自己,不然每次看过,再看的时候,怎么又会忘记了当初自己的心境。
一个人的时候看村上的书,则是一种逃避。不过也未尝不可,相反这种感觉经常是以不可抑制的状态出现。一个人窝在沙发上,一瓶可乐,客厅的时钟嘀嘀嗒嗒,转眼就是一个下午,就像蚕在作茧,只忙于构筑一个人的世界。
很多人的书都可以从中看到作者本人的品行和世界,但往往大多数人的魅力并不吸引人。所以多数的派对作家靠吸取他人精华装点自己,末了在自己的头上、胸口插上一朵俗不可耐的大红玫瑰,这是类似动物求欢的举动,还是会吸引一些马路读者。
最近看《SOHO小报》,有冯唐的文章。Boya刚好近期也在网上和我聊起这个人,他颇为自豪地告诉我,2002年就看过冯唐的《万物生长》,言下之意是告诉我,有潜质的东西早就被他所留意,而不是现在人云亦云,简单地就撇清了我和他的层次。
关于命运,小报上很多人长篇累牍。冯唐说:姑娘站在那儿,我在这儿,姑娘迟迟不过来,这就是命。我收拾好自己,带着玫瑰和电脑走过去,这就是认命。(原文记不清了,这样解释也不错。)我自然更喜欢这样的诠释和态度。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他的两本书(《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准备订购。付款时才发现上个星期用过的10元免费卡号,同一用户名已经不能使用,为了买到这两本书,我又重新注册了新的用户名,再次减少了我10元的开支。
喜欢上一个作家,这就是命。发现他的书不能打折还坚持买就是认命。如果找到其他的方式来优惠自己,就是和命运做斗争。
美好,似乎往往很难在回忆中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觉得幸福时,只顾记下父母的笑脸了。觉得甜蜜时,只顾听你发出爽朗的笑声。而其他,却丁点儿都想不起。花香、鸟鸣、清新也不过是当时的心境而已。而那些凄苦、那些遗憾,反而能将当时的场景完全还原。其实我觉得这个特点尤其好,因为念念不忘往事,也就不会过于沉溺现在的不尽如人意。现在也没当初那么喜欢冯唐了,微博的盛行让当初有想象空间的作者变得不那么有趣。
《SOHO小报》停办了,反而是创始人潘石屹的微博小段子开始流行了。
村上春树的书买了全集放在书架上,一本一本地扫过去,集合了一个日本中年男子漂浮般的生活,貌似我也快到他描写的那个年纪了。
20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