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忆往(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忆器

南宋时,江南养蟋蟀已很盛行。1966年5月,镇江官圹桥发现古墓,出土三具过笼。报道称:“都是灰陶胎,两只为腰长形(图6),长七厘米,两头有洞,上有盖,盖上有小纽,纽四周饰六角形双线网纹。其中一只内侧有铭文四字,残一字,‘□名朱家’。另一只为长方形,长亦七厘米,作盖顶式,顶中有一槽,槽两侧饰圆珠纹。圆珠纹外周斜面上饰斜方如意纹,一头有洞。长方形的蟋蟀过笼,一头有洞,当是捕捉蟋蟀时用的。腰长形过笼两头有洞,宜于放置圆形斗盆中放蟋蟀用的。”(见《文物》1973年第5期封三)

6 镇江南宋墓出土蛐蛐过笼

所谓腰长形即外壁一边为弧形,可以贴着盆腔摆放。一边外壁是直的,靠着它可以放水槽。这是养盆中的用具,报道谓用于斗盆,实误。仅一端有洞的因不能穿行,已不得称之为过笼。北京有此用具,名曰“提舀”(见图15),竹制,上安立柄,用以提取罐中的蛐蛐。捉蟋蟀是用不上的。古墓年代约为十二世纪中叶,所出三具为现知最早的蟋蟀用具。可证明约一千年前它已定型,和现在仍在使用的没有什么区别。

宋代蟋蟀盆只见图像,未见实物。万历间刊行的《鼎新图像虫经》绘盆四具。其中的宣和盆、平章盆可理解为宋器,至于标名为王府盆、象窑盆,时代就难说了。此四盆并经李大《蟋蟀谱》摹绘,造型、花纹与《虫经》已大有出入。当因摹者随手描绘所致。故类此图像,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材料,而无法知道其真实面貌。李谱还有所谓“宋内府镶嵌八宝盆”、“元孟德盆”、“永乐盆”,未言所据,来源不明。这些图的价值,比该书《盆考》述及的各盆也高不了多少,它们的可靠性要待发现实物才知道,现在只能姑妄听之而已。本人认为谈蛐蛐罐不能离开实物,否则终有虚无缥缈之感。本文所及品色不多,去详备尚远,但都是我曾藏或曾见之物。不尚空谈,当蒙读者许可。

养家周知,蟋蟀盆有南北之分,其主要区别在南盆腔壁薄而北盆腔壁厚,这是南暖北寒的气候决定的。我所见到的最早实物为明宣德时所制,乃腔壁较厚有高浮雕花纹的北式盆。这是因为自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国都北迁后,宣宗朱瞻基养蟋蟀已在北京的缘故。罐通高11厘米,径14.5厘米(彩图2,图7~9),桐华先生旧藏,现在天津黄绍斌先生处。盖面中心雕两狮相向,爪攫绣球,球上阴刻方胜锦纹,颇似明雕漆器上所见。左右飘束绦。空隙处雕花叶。中心外一周匝浮雕六出花纹,即常见于古建筑门窗者。在高起的盖边雕香草纹。罐腔上下有花边两道,中部一面雕太狮少狮,俯仰嬉戏,侧有绣球,绦带飞扬。对面亦雕狮纹,姿态略有变化。此外满布花卉山石。罐底光素,中心长方双线外框,中为阳文“大明宣德年造”六字楷书款,与宣德青花瓷器、剔红漆器上所见,笔意全同。故可信为宣德御物。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龙纹罐,盖内篆文戳记“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十二字,罐底龙纹图记内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见石志廉:《蟋蟀罐中的几件珍品》,《燕都》1978年第4期)。曾目见,戳记文字及年款式样均非明初所能有,乃妄人伪造。

7 明宣德高浮雕狮纹蟋蟀盆盖内款拓本 8 明宣德高浮雕狮纹蟋蟀盆盖面花纹拓本 9 明宣德高浮雕狮纹蟋蟀盆

我因久居北京,对南方盆罐一无所知。北方名盆,高中读书时开始购求,迨肄业研究院,因不再养虫而终止,前后不足十年,有关知识见闻,与几位秋虫耆宿相比,自然相去远甚。

秋虫耆宿,近年蒙告知盆罐知识者有李桐华、黄振风两先生。桐华先生谢世已数载,振风先生则健在,惟“十年浩劫”,所藏名盆已多成瓦砾矣。

北京盆罐为养家所重者有两类,亦可称之为两大系列,即“万礼张”与“赵子玉”。万礼张咸知制于明代,底平无足,即所谓“刀切底”。盖内有款识,盖、罐骑缝有戳记。戳记或为圆圈,名曰“笔管”,或为“同”字,或近似“菊”字而难确认。澄泥比赵子玉略粗,故质地坚密不及,术语称之曰“糠”。正因其糠,用作养盆,实胜过子玉,其带皮子有包浆亮者尤佳。同为万礼张,盖内款识不同,至少有八种,再加净面无文者则有九种,此非深于此道者不能言。桐华先生爱万礼张胜于子玉,故知之独详。我历年收得四种,再加桐华先生所藏,尽得寓目,并拍摄照片。又蒙高手傅大卣先生墨拓款识,故大体齐备:

一 万礼张造(图10)

10 明“万礼张造”蛐蛐罐款识拓本(万礼张九种之一)

二 白山(彩图3) 此为万礼张中最佳者

三 秋虫大吉

四 永战三秋(图11)

11 明“永战三秋”蛐蛐罐款识拓本(万礼张九种之一)

五 永站三秋(图12)

12 明“永站三秋”蛐蛐罐款识拓本(万礼张九种之一)

六 怡情雅玩(图13)

13 明“怡情雅玩”蛐蛐罐款识拓本(万礼张九种之一)

七 永远长胜

八 春游秋乐(图14)

14 明“春游秋乐”蛐蛐罐款识拓本(万礼张九种之一)

九 净面 光素无款识

赵子玉罐素有十三种之说。邓文如师《骨董琐记》卷六记石虎胡同蒙藏学校内掘出蟋蟀盆,属于赵子玉系统者有淡园主人、恭信主人之盆、古燕赵子玉造、敬斋主人之盆、韵亭主人之盆等五种,不及十三种之半。清末拙园老人《虫鱼雅集》“选盆”一条所记十三种为:白泥、紫泥、藕合盆、倭瓜瓤、泥金罐、瓜皮绿、鳝鱼青、鳝鱼黄、黑花、淡园、大小恭信、全福永胜、乐在其中。《雅集》所述相虫、养虫经验多与虫佣、虫贩吻合,此说似亦为彼等所乐道。其不能令人信服处在前九种既以不同颜色定品种,何以最后又将四种不同款识之盆附入,一似列举颜色难足其数,不得不另加四种,凑满十三。故桐华先生以为子玉十三种应以不同款识者为限,分列如下:

一 古燕赵子玉造 桐华先生特别指出此六字款如末一字为“制”而非“造”,皆伪,屡验不爽。都人子玉则真者末一字为“制”而非“造”。

二 淡园主人

三 都人赵子玉制

四 恭信主人盆(大恭信)

五 恭信主人之盆(小恭信)

六 敬斋主人之盆(大敬斋) 二号盆

七 敬斋主人之盆(小敬斋) 三号盆

八 韵亭主人盆

九 闲斋清玩

一〇 大清康熙年制

一一 乐在其中

一二 全福永胜

一三 净面赵子玉 光素无款识

黄振风先生则别有说,认为赵子玉不仅有十三种,且另外还有“定制八种”,亦即赵子臣所谓“特制八种”,而“大清康熙年制”因非子玉所造,故不与焉。“八种”并经振风编成口诀,以便记忆:

全福永胜战三秋,淡园韵亭自古留,
敬闲二斋双恭信,乐在其中第一流。

“八种”之款识及戳记外框形式如下:

一 全福永胜 盖背横长圆形外框,一名“枕头戳”,四字自右而左平列。足内长方形外框,“古燕赵子玉造”,两行,行三字

二 永战三秋 四瓣柿蒂式外框,每瓣一字,“永”在上,“战”在右,“三”在左,“秋”在下

三 淡园主人 方形外框,两行,行二字

四 韵亭主人盆赵子玉制 大方形外框,三行,行三字

五 敬斋主人之盆 窄长方形外框,天津称之曰“韭菜扁戳”,一行六字

六 闲斋清玩 方形外框,两行,行二字

七 恭信主人盆赵子玉制 大方形外框,三行,行三字。此为“大恭信”。恭信主人之盆 窄长方形外框,一行六字。此为“小恭信”。大小恭信以一种计

八 乐在其中 盖背方形外框,两行,行二字。底足内“都人赵子玉制”,长方形外框,两行,行三字。此罐比以上七种更为名贵,故曰“第一流”

以上惟淡园主人及小恭信为三号罐,余均为二号罐。又惟有敬斋及乐在其中两种底足外缘做出凹入之委角线,名曰“退线”,余六种无之。

振风先生背诵子玉十三种之口诀为:

瓜皮豆绿倭瓜瓤,桃花冻红鳝青黄,
黑白藕合泥金盆,净面都人足深长。

“十三种”中净面光素无款识。都人子玉款识为“都人赵子玉制”,长方形外框,两行,行三字。其余十一种款识均为“古燕赵子玉造”,长方形外框,两行,行三字。振风同意桐华先生之说,“古燕赵子玉造”款识凡末字为“制”而非“造”者皆伪。并指出“古”字一横下,或有一丝两端下弯之线,或无之,二者皆真。有弯线者乃戳记使用既久,出现裂纹之故。据此推测,戳记当用水牛角刻成。

一 瓜皮绿

二 豆瓣绿

三 倭瓜瓤 其色易与鳝鱼黄混淆。分别在倭瓜瓤盖面平坦,而鳝鱼黄盖面微微隆起。亦曰“馒头顶”

四 桃花冻 其色红于藕合盆

五 鳝鱼青

六 鳝鱼黄

七 黑花

八 白泥

九 藕合盆 其色接近浅紫,十三种中惟此底足有退线

一〇 泥金盆 罐上有大金星及金片,如洒金笺纸

一一 净面

一二 都人赵子玉制 盖与足底款识相同,凡末字作“造”而非“制”者皆伪

一三 深足子玉 罐底陷入足内较深

振风先生与拙园老人之说,可谓大同小异,故似出同源。其所以被称为“十三种”,除确知为赵子玉所造外,皆无定制者款识,与“定制八种”之区别即在此。黄先生既能言之綦详,且谓“八种”、“十三种”曾与赵子臣商榷印证,可谓全同。不言而喻,桐华先生之说与子臣大不相同。

桐华、振风两先生之虫具知识,笔者均甚心折,而子臣既出虫贩世家,更一生经营虫具,见多识广,又非养虫家所能及,故其经验阅历,尤为值得重视。笔者自愧养虫资历不深,名罐所藏有限,且有未经寓目者,因而不能判断以上诸说究以何为可信,只有一一录而存之,以备进一步之探索及高明博雅之指教。惟究其始,赵子玉当年造盆,不可能先定品种“八”与“十三”之数,并以此为准,不复增减,其理易明。后人据传世所有,代为罗列排比,始创“八种”、“十三种”之说,此殆事物之规律。若然,则各家自不妨据一己之见而各有其说。各说亦自可并存而不必强求其一致矣。

赵子玉罐虽名色纷繁,然简而言之,又有共同之特征,即澄泥极细,表面润滑如处子肌肤,有包浆亮,向日映之,仿佛呈绸缎之光华而绝无由杂质之反射,出现纤细之闪光小点。棱角挺拔,制作精工,盖腔相扣,严丝合缝,行家毋庸过目,手指抚摩已知其真伪。仿制者代有其人,甚至有在古字一横下加弯线者,矜持拘谨不难分辨。民国时大关虽竭力追摹,外形差似而泥质远逊。

15 前秋、中秋上局用提匣(内放万礼张小罐四具)

万礼张及赵子玉均有特小盆罐,或称之为“五号”,超出常规,遂成珍异。某家有一对,何人藏四具,屈指可数,为养家所乐道。实物如桐华先生之小万礼张,四具一堂,装入提匣,专供前秋、中秋上局使用(图15)。小子玉则有以郑西忠旧藏一对“乐在其中”,直径不到10厘米,盖背面款识为“乐在其中”,底足内为“都人赵子玉制”,堪称绝品(彩图4),可能为王府公主或内眷定制者。埴土虽贱,却珍逾球璧。

其他名罐如“瓦中玉土精盆”,雕镂蝴蝶而填以色泥,故又曰“蝴蝶盆”。“南楼雅玩”盆(彩图5),主人即《虫鱼雅集》述及曾养名虫“蜈蚣紫”,咬遍京华无敌手,死后葬于园中纡环轩土山上,并为建虫王庙之南楼老人。此盆并非用澄泥轮旋成形,而是取御用金砖斧砍刀削,砥砺打磨而成。四字款识亦非木戳按印而是刃凿剔刻出阳文文字。所耗人力物力,超过泥埴窑烧,何止十倍,其他私家制罐,款识繁多,道光时“含芳园制”盆乃其óó者。用泥之细不亚于子玉,款式亦朴雅可喜。

一般养盆以有赵子玉伪款者为多,戳记文字、式样,不胜枚举。其他款识也难备述,大小造型,状态不一,因不甚被人重视,故缺乏记载可稽。

过笼,北京又称“串儿”,谓蛐蛐可经两孔串来串去。名贵的过笼同样分万礼张、赵子玉两个系列。

万礼张过笼轮廓柔和,造型矮扁,花纹不甚精细,不打戳记而代之以指纹,印在盖背面。下举二例:

一 万礼张菊花纽(亦称葵花纽)过笼 除纽外全身光素,有大小两种(彩图6)

二 万礼张五福捧寿过笼 纽为高起圆寿字,四周五蝠团簇(彩图7)

赵子玉过笼棱角快利,立墙较高,花纹精细,不加款识。常见盖内印有叶形戳记中有赵子玉三字者皆是赝品。下举真者数例:

一 赵子玉单枣花、双枣花过笼 亦有称之为桂花者,除纽外全部光素。造型有大小之别,小者又名“寸方”,宜用于晚秋较小的盆中。又有扇面式的,月牙形水槽贴着摆放,可为盆内留出较大空间(彩图8)

二 赵子玉五福捧寿过笼(彩图9) 与万礼张相似而花纹较繁,将光地改为纹地。于此亦可见前后的渊源关系。如过笼正面立墙有刀划花纹,则名曰“五福捧寿拉花”(彩图10)。“拉”,北京方言刀割之意。

三 赵子玉鹦鹉寿桃过笼 寿桃作纽,两侧各有展翅鹦鹉。亦名“鹦鹉偷桃”。如立墙有刀划花纹,名为“鹦鹉寿桃拉花”(图16)

16 清赵子玉鹦鹉拉花过笼成对

所谓旧串,和旧养盆一样,花色繁多。其佳者为“含芳园制”(彩图11)。盖上印有菊蝶、古老钱、蟠龙、花卉等花纹者(图17)以及红泥、黑花等(图18)又逊一筹。

17 清不同花纹过笼四种 18 清黑花、红泥过笼两种

《虫鱼雅集》讲道:“水槽亦有真伪。至高者曰蓝宝文鱼,有沙底,有瓷底。次则梅峰,怡情、宜春、太极、蜘蛛槽、螃蟹槽、春茂轩,不能尽述。”其中文鱼与梅峰、蜘蛛,瓷胎釉色相似,当为同时期物。螃蟹及青花大水槽亦较早,时代均在雍、乾间,或稍早。怡情朱色勾莲制于嘉道时。春茂轩各式乃太监小德张为慈禧定烧,出光绪景德镇窑彩图12,图19)。昔年笔者一应俱全,且有德化白瓷、宜兴紫砂以及碧玉、白玉、玛瑙者。“十年浩劫”,散失殆尽矣。

19 清各式水槽

上局用具还有净水瓶,即大口的玻璃瓶。或用清代舶来品盛洋烟的“十三太保”瓶,因每匣装十三瓶而得名。磨光玻璃有金色花纹,十分绚丽。其用途是内盛净水及水藻一茎。蛐蛐胜后,倾水略涮其盆,掐水藻一小段放盆内,供其滋润牙帘。

此外还有放在每一个罐上的“水牌”。扁方形,抹去左右上角。考究的为象牙制,次为骨或瓷。正面写虫名、买得日期、产地及重量。背面为每次战斗记录,包括日期、重量、战胜某字某虫等,如下图(图20)。它分明是为蛐蛐建立的档案。北京的规矩,非经同意不得翻看别人的水牌。

20 水牌(正面和背面)

其他用具如竹夹子、麻刷子、竹制食抹等均为消耗品,从略。惟深秋搭晒所用竹帘,分粗细三等。极细者真如虾须,制作极精,今亦成为文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