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普惠的逻辑与路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脚下的学问:农村金融普惠实际问题前瞻

曹凤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张永升博士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他在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写了《农村金融普惠的逻辑与路径——关于农民贷款难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成功案例》一书,邀我为书作序,我答应了。

普惠金融也称包容性金融,其核心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那些被传统金融忽视的农村地区、城乡贫困群体、微小企业。普惠金融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帮助贫困群体脱贫,普惠金融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针对农民、农户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应当被视为普惠金融的一部分。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这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目前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是要打破金融垄断,发展合作金融、民间金融。过去,我国的金融行业更多关注于规模效益,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小微企业贷款难、农村等偏远地区金融服务薄弱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金融改革要打破金融垄断,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系最重要的主体是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的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要发展这些机构和组织,使他们规范化、阳光化、制度化。当然,发展普惠金融体系,大银行也应该参与进来,但是,我们更要注重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比如,城商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金融,等等。

农民贷款难一直以来是一个历史性的世界难题。中国历经30年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财富得到极大提升。然而,与繁荣的城市相比,农村却出现了凋敝的趋势。大量劳力、人才涌向城市,金融资源向城市集聚。粮足则天下安,民富则国强。农村8亿农民的富裕问题已经不再是个体问题,更不是简单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一个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的历史性政治问题。普惠金融是当今政府提出的农村发展的关键。只有在农村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农村的发展才会有活力、有希望和可持续。

张永升博士的这本书《农村金融普惠的逻辑与路径——关于农民贷款难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成功案例》,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历经近6年完成。书中大量的案例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农村普惠金融是可以实现的。就在地化的合作金融组织来说,全国成功的案例很多,河北保定顺平县苏辛庄的程金台,立足本村放款不出村,成立至今3年时间,累计向本村农民提供资金服务7000多万,农民平均用款额度在4万左右,没有发生一笔不良用款。如果说这是个案,那么吉林四平市姜柏林老师在东北孕育的资金互助社达到200多家,累计向农民提供资金接近30亿,平均单笔额度4万左右,历时10余年没有一笔坏账。这些类似的案例举不胜举,这些大胆的实践创新让每个人看到了曙光。

本书便是在这些前辈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大胆的进行了突破。放弃对农村个人行为的研究,以追求跨期家庭收益最大化的农户为研究对象,放宽传统经济学的个人收益(即货币收入)最大化(代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引入社会资本(厉以宁教授近几年在研究农村问题时特别强调的一个理论)的概念,并将农户家庭资源扩展为实物资产、知识、经验、劳力、情感等,定义社会资本是农户投向其他农户(储存在其他农户家庭)的家庭资源,并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本书基于此还深度分析了农村熟人社会的结构和特征,阐述了农村熟人社会的治理模式和原理。

在本书第二章中,作者构建了农村家庭风险模型,指出家庭资源的向外投入包含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家庭受益最大化的双层目标。为有效降低家庭风险暴露敞口,社会资本必不可少。在农村没有一个家庭可以在社会资本为零(即与任何家庭没有熟人关系)的情况下正常存在。基于农村人与人之间积累的社会资本,本书从信用的角度进行了深度挖掘。还款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农户违约的成本,不仅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很好解释了村民之间借贷的现象,更为农村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向。任何针对农户的金融创新必须要借助社会资本,充分提高贷款者的违约成本才能可持续。本章还描述了农村熟人社会的信息特征,即人与人之间信息对称,同时信息在农村熟人社会快速流动,这对于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来说,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

本书第三章作者选取了合作制和在地化(localization,详见本书第二章2.1.1金融机构的在地化)两个维度,对案例展开理论分析。成功的实践案例证明,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采用合作制和在地化对于向农户提供信用融资是有效的,而采用在地化的机构向农户提供普惠金融也是有效的。在地化属于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必要条件,合作制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充分条件。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沿着在地化这一主线分析了外部金融机构(农村自发的合作机构之外的机构)比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采用在地化方式向农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市场化机制和案例剖析。包括金融机构加合作经济组织针对农户信用融资,金融机构加地方政府(县级)信用平台(以福建省屏南县为例),金融机构加合作社围绕供应链融资等。本书还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农村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制度和机制两个角度提出其个人的建议,对于从事地方金融创新的政府和金融机构都有启发意义。结合“互联网+”的思维,本书还选取了四川成都惠农时贷作为案例,分析互联网金融在演进中对农村金融普惠带来的革命性创新,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拐杖,农村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必然趋势。

难能可贵之处是,本书所有案例信息都来自作者第一手。用脚做学问,农村普惠金融的理论工作者一方面需拿起知识的武器,一方面要走到鲜活的农村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并不断修正理论,让实践去检验理论,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本书为后续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视窗。中国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金融作为服务行业既要因势利导大胆创新,满足日新月异的农村金融需求,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创新更好的引导农村经济和社会走向更健康的繁荣。

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好就好在这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对农村金融问题既有理论研究,又有案例分析;对如何在农村推行普惠金融找到了可行的途径;对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