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农[1]
【原文】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2]。谁其赡之[3]?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4]?时惟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5],八政始食[6]。
熙熙[7]令德,猗猗[8]原陆[9]。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10]。
气节易过,和泽[11]难久。冀缺携俪[12],沮溺结耦[13]。相[14]彼贤达[15],犹勤垄亩。矧伊众庶[16],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檐石[17]不储,饥寒交至。顾余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18]。董[19]乐琴书,田园弗履。若能超然,投迹高轨[20]。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注释】
【译文】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二十九岁时(一说三十九岁),其时作者任祭酒。本诗用典颇多颇深,庄重而典雅,说教意味有些浓烈,有明显的教化与引导的作用。
第一章的前六句内涵接近于老庄,借引了《老子》的典故,言上古之时百姓的朴素生活。这里的“哲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地他们是入世并有领导能力的,这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章。
第二章就讲到周人的先祖后稷,后稷是尊称,后,即帝王,稷,即谷物,他的原名是姬弃。后稷善农事,在尧舜时期曾为执掌农业的官员。接下来讲到舜禹等贤明君主的作为:“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这里采用了互文的手法,舜和禹躬耕稼穑,一方面是为先民们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身的饮食需求。然后又讲到离作者年代差不多远的《尚书》,其中的八条原则中,吃饭是第一的。“远若周典,八政始食”,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中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那时的贤人,就是善于种庄稼的人。
第三章中,作者交代了和美的场景,写古代士女竞相耕作,时代清明,农人安然自逸。“熙熙令德”开头,用了“兴”的手法,隐含了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美景须有美德与之相和,也须有美好的民众与其相配。
第四段写古代贤达之人尚且躬耕,众人庶士更当勤于耕种,以保自安。前两句交代了种植时节的珍贵易逝。后六句作者对比了贤人与平民的区别。这与第一章构成呼应。
第五章颇有意味,谈耕作的重要性。总结了上文。接着作者做出预言:“檐石不储,饥寒交至。顾余俦列,能不怀愧?”
最后一章的前四句举了两个圣人——孔子、董仲舒——的例子,他们专心学业,不事农耕,都对于稼穑之事不屑一顾。诗人借此从反面强调要重视农耕,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这一段尤其是后面四句,可以视作全篇的升华。回顾开头,可见作者渴望脱离物质与思绪的羁绊,所以后来选择寄情山水。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诗人日后归隐田园任性自然的伏笔。
全诗环环相扣,强调农耕对生计的重要意义,即便舜禹那样的贤君,贤达的隐士,都躬耕自保,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然劝农躬耕是其一意。诗人于劝农耕作中呈现出的“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的上古气象,“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淳朴民风,是其真正仰慕的对象。诗人写景观物,情致高远,无不体现出旷远的性情,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农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