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你和“别人”之间,究竟有何不同?
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
别人过得活色生香,我却倒霉命苦;
别人有好爹妈、好机会、好运气,我却什么都没有;
同样的升职机会,别人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我付出全部努力还是无法晋升
……
这个让我们深受困扰的“别人”,仿佛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他们没烦恼、没坎坷、不焦虑、不紧张;他们出身好、背景强、贵人多、运气佳;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在职场上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相衬之下,没背景、没关系、不漂亮、不幸运的我们,就显得落魄而渺小,过得不幸又不堪。
小慧在职场上就遇到了这样的“别人”。大学毕业后,小慧和同宿舍的小美一起入职了某企业,从事销售岗位。三年过去了,小美已经做到了大区经理的职位,而小慧却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的销售员。
为此,小慧觉得自己特别命苦,她倾诉:自己和小美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又同期入职,甚至连长相和身材都差不多,如今,小美已经幸运的升职了,而她却倍感迷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迎来好运气。
有小慧这样困惑的人其实很多,但我们细细想来,这一些相同和不同,真的是因为运气吗?我们用来与自己对比的那个特殊的“别人”,真的是我们以为的模样吗?造成我们和“别人”不同的,真的是我们看到的原因吗?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大部分时候,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想问题,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和了解的,就是事实就是全部,我们甚至以为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判断标准就是标准的原点。
然而,这个世界并不是静止的,它变化、多元。我们所看到的别人,也并非只有一面,而是多面、立体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主观意识决定了我们的一叶障目,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我们想象的或者片面的,它很可能并不真实也不全面。
关于这一点,或许脑科学可以给你更好的解释。
脑科学解读:你和“别人”,究竟有何不同?
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三位一体的大脑”假说,按照进化的先后将我们的大脑分成了三部分,旧脑(爬行动物脑)、情绪脑(古哺乳动物脑)和理性脑(新哺乳动物脑)三大部分。
旧脑负责生存问题,例如渴了要喝饿了要吃;情绪脑负责生成情绪和应对情绪,例如喜欢的就要得到,高兴了就笑恐惧了就跑;理性脑负责的是思考、逻辑推理,例如当想吃喝玩乐了,理性脑提醒说张弛得有度,这时候更应该抓紧时间把手头的工作先完成了。
理性脑就像一台大型的机器,一直在运转;机器运转就需要燃料,燃料就是大量的葡萄糖和能量。远古时期,原始人的生活状态是极不安稳的,这就决定了原始人的大脑无法准时准点获得营养补给(哪像咱们现在三餐甚至五餐六餐都能定时定量),于是,那个耗能巨大的大脑,为了应对生存,就必须自发的“节能省电”,怎么做?偷懒就是个办法,偷懒能省时省事,降低耗能,于是大脑就“习得”了偷懒的本事,“刻板效应”就是表现之一,比如一旦被蛇咬过,大脑就给蛇贴上了“恐怖分子,危险勿近”的标签,下回见到蛇就会不假思索的远离,甚至“十年怕井绳”。
“偷懒”的表现也体现在凭借只言片语就形成对某个人或某事物的印象,比如,小慧听和自己走得近的同事小华说,隔壁组的阿欣心思多手段多,于是就想尽办法不与他共事合作,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大脑的偷懒是为了生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后果,比如“刻板效应”,就是习惯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
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中的人形象分明,眼睛深凹下巴外翘。
接下来就是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他们对第一组说“这个人是个罪犯,罪恶滔天……”,对第二组的说法则是相反的“这个人是位成就很高的学者,为科技领域贡献很大……”。
接下来,请这些被试再分别评价照片这位的面相,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一组说眼睛深凹表明他心思深沉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他顽固出格为所欲为;
第二组呢?他们把这个人相同的特征解读为有思想有深度,意志力强,深邃、执着、坚韧。
刻板印象就是这么形成的,大脑确实也在工作,但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下判断,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根据掌握的信息迅速推测概况,但也往往会过于主观,容易成为偏见,这些偏见可以因接触过的人和事产生,比如一面之缘,或是某一次的相处,也可以是因为真实的间接资料而对未接触过的人和事产生。
比如上文提到的,小慧听说阿欣心思叵测就认为他不是好人不好相处,再或者,听说阿牛家境不错就认为他的成功是因为出身好,看到阿花和老板有说有笑就认为阿花的晋升是潜规则了走了后门的。
再往远了看,生活里,认为女司机是马路杀手,老年人古板执拗,90后自私冲动,河南人能说会骗等等,这些都是刻板效应在作怪。
那么现在想来,那些别人,真是你眼中的那个“别人”吗?
大脑偷懒所带来的后果除了“刻板效应”,还有“投射”。
美国学者设计过一个“伤痕实验”,专门用来研究人的内心状态对人自己的行为和判断的影响。参与实验的同样是被试分别被安排到没有镜子的小屋,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他们脸上化出逼真的伤疤,画好后允许被试照一次镜子,目的是让他们对自己脸上的假疤痕和自己带疤痕的模样有印象。
过后,化妆师通过各种借口及方法将疤痕悄悄抹掉,完成这些步骤后,被试被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医院候诊室,他们得到的指令是“要观察别人对你的反应!”。最后,收集实验信息时发现被试都表达了类似的感受,那就是“他们总盯着我的脸看,让我好不自在,非常不舒服,他们有的表现的很惊恐,有些刻意避开我,有些是在可怜我……”
但其实,疤痕只存在在被试自己的心里,别人的眼中他们没有疤痕,也就不存在被试感受到的那些感受。这就是“投射”在起作用。
“以己度人”就是一种投射,《天方夜谭》中哈里发国王的故事是个典型:渔夫在河里发现了金币,却怕国王哈里发来偷,所以渔夫想出一个主意,为了假装自己又穷又苦身无分文,他用皮鞭不断抽打自己。
国王缺金币么?国王会在意并偷盗渔夫的金币么?当然不,那为什么平民渔夫会担心高高在上的国王来偷自己的金币,甚至宁愿通过自虐自残的方式来“避祸”,假装身无分文呢?这就是渔夫以己度人,将自己的三观套在了国王身上。
投射,说的是人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比如,认为自己喜好的别人也会喜好,自己厌恶的别人也厌恶,又比如自己有坏念头或某种不良习惯,反向指责批评别人有坏念头或不良习惯;或是把自己嗤之以鼻的特征、态度、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态度不端欲望太强。
投射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这么高,它究竟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比如,投射的作用下,原本要面对的责任似乎是可以逃避的,也就是让“别人”成为了自己的替罪羊,像“龟笑鳖无尾,鳖笑龟粗皮”、“五十步笑百步”。
就类似“酸葡萄”和“甜柠檬”效应,其实是人保护内心安宁的一种心理机制,但这样的心理机制就会影响人对他人对事件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中的出现问题。
也就是,其实别人真未必是我们感觉到的那些“别人”,“别人”很可能是你的投射。基于此,我们所受到的,那个想象中特殊而完美的“别人”的困扰就很好理解了。
先来看第一个困扰:为什么别人过得活色生香,我却倒霉命苦?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认知:自己喜欢或厌恶的,就觉得别人也同样会喜欢或厌恶;自己大方,就认为别人也不会小气;自己勤奋,就觉得别人也不会偷懒;自己抱怨薪水少了,看到别人心情不好,就认定别人也在为生计发愁;自己失恋了借酒消愁,看到别人喝酒,就以为别人的情路也不顺;自己喜欢说谎话,就觉得别人也一样不诚信;自己心胸狭窄,便时刻提防别人的算计;自己善妒多疑,也会担心别人的嫉妒加害……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投射在作怪。
事实上,人和人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很多时候,在缺乏自我认知的前提下,也不了解别人,我们的判断就会受到来自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干扰。大多数时候,我们眼中的“别人”、我们眼中的世界和真实的别人、真实的世界是天差万别的,即便是朋友圈里的精彩纷呈和美轮美奂,也不过是别人特意展现出来的经过p图美化的生活中的很小的一部分罢了。
当我们一厢情愿的以己度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判断别人的生活,当我们把别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的规则中,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全部的真相。甚至,当我们在艳羡别人、垂怜自己的时候,或许,我们也正在成为别人艳羡的目标。
再来看第二个困扰:为什么别人有好爹妈、好机会、好运气,我却什么都没有;同样的升职机会,别人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我付出全部努力还是无法晋升?
原生家庭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观念和不可否认,好的出身的确对一个人的成长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种影响正与日俱减。如今,因为有了互联网,优秀的文化成果和先进的理念方法唾手可得,每个人都拥有获取资讯、学习知识、积累财富的机会。
换言之,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其实并不是出身和运气,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和努力方向的不同。
英国伦敦的学者曾经针对网络行为习惯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对中国沿海打工者和上海中产阶级分别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观察。结果发现,这两个群体分享发布的6000篇推送文章,重合率极低。
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即便人们获得了同等的获取资讯的机会,可是还是会受到自己思维模式的影响。而这种思维模式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有些人上班认认真真、加班加点,在工作之余还会利用闲暇时间去充实自己;而另外一些人则敷衍了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日沉溺网游或淘宝。
当然,大部分时候,我们看不到这些思维的不同和努力程度的不同。我们所能看到的,要么是别人和我们的差距,比如别人贵人多运气好,别人活得风生水起(翻翻你的朋友圈就能发现了);要么是别人和我们相似的外在,比如同样的教育背景、同期入职等等,加上投射的影响,我们还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应该和别人有一样的境遇。
于是,当别人发展得比你好、升职比你快了,你就会愤愤不平的把一切归因于别人出身好、机会好、运气好,然后羡慕着、嫉妒着、等待着好运从天而降。
遗憾的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好爹妈、好运气、好机会呢?你眼中那些比你完美、比你幸福、比你升职快的“别人”,其实只是付出了你从表面看到的更多的努力,只是选择了与你想象中不同的生活方式。
当你在睡觉,别人正躲在你看不见的角落挑灯夜战;当你只完成了自己手头的工作,别人还默默承担了更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归根到底,比起好出身和好背景,真正制约和决定人的发展的,其实是你改变自己的意愿是否强烈,是你有没有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而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所以,当你在对别人羡慕嫉妒恨的时候,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来改变自己,奋起直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