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降低议和损失
萧燕燕意识到辽军陷入危境!这个女强人似乎体味到了四面楚歌的悲凄。辽军千里出征,粮草供应不上,此时大将已死。虽然部将们勇猛彪悍,但毕竟是处于北宋地盘儿,此时10万大军早已是外强中干,再对峙下去,吃亏的肯定是自己。如此形势,须折中为稳。这节骨眼儿上,在望都之战中投降的宋将王继忠乘机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萧燕燕转动思维,议和是目前最好的出路。她顺势而为,向北宋统治者发出了“议和”信号,企图把战场上的损失通过谈判桌找回来。这正中宋真宗下怀。
虽然亲征给士兵们带来了无穷力量,只要稍微坚持下就完全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但宋朝皇帝一向让人匪夷所思——他们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自动退出,给对手制造最完美的契机和缓冲来吞噬自己!如果不是寇准逼迫,宋真宗根本不会御驾亲征。当闻听辽使带来了议和意图,就立即派曹利用前去会谈。
寇准坚决反对,一再上奏,可他这回没能左右皇帝。那些妥协派们气焰高涨,合伙对寇准发起攻击:说他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另有企图。寇准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立场。情知局势无可挽回,寇准决定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减少帝国损失。他知道辽兵议和本意是获得好处,宋朝议和纯粹是偷安心理作怪。其实他不知道,真宗早在离京亲征时,就曾派曹利用去契丹军营试探是否有议和可能。如今辽使前来相商,真宗喜不自胜。曹利用和王继忠两人频繁传达两方最高领导人意见。双方各自开出议和条件:契丹要求北宋“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宋回应退地肯定行不通,但只要辽退兵,可以每年给付辽白银、绢若干。最后辽方按宋方条件达成了协议,剩下的问题就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临行前,曹利用就赔付标准请示宋真宗,真宗唯恐辽朝有变,所以口气很大:“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曹利用从真宗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在门外的寇准叫住。寇准气势汹汹地威胁:“虽然圣上大方,但你去交涉时,银绢最高上限不得超过30万,否则我砍掉你脑袋!”曹利用带着寇准的命令去谈判,果然严格恪守。在妥协派的策划下,宋辽双方于同年12月订立了和约。具体内容为:一、辽宋为兄弟,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二、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这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第一次缔结盟约,开启了花钱买和平的先例,致使后世纷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