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选秀的狂欢
——解读《超级女声》
湖南卫视的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以下简称“超女”),无疑是当代中国的一个传媒奇观。
2005年,中国有15万人报名参加了“超女”比赛。同年8月26日,“超女”总决赛,根据AGB Nielsen公布的资料,有4亿观众观看了这场总决赛。当晚,李宇春凭借352万条短信当选为年度超女冠军,亚军周笔畅的得票数也有327万。
“超女”是由湖南电视台于2004年开始主办的电视选秀节目,主办方提出的口号是“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只要喜爱唱歌的女性,不分唱法、不问地域、不计年龄(2006年改为必须是18岁以上),均可报名参加,通过“海选”、评委和观众发送短信等形式层层淘汰,最后决出名次。
“超女”也许是中国近几年来影响最大的选秀节目。2005年“超女”节目在北京、上海、长沙等12个城市的平均收视率为8.54%,全国三强总决赛收视率为11.65%。“超女”引发了全国电视传媒的选秀热潮,一大批同质节目纷纷涌现,诸如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湖南卫视的《名声大震》、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加油好男儿》、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等等。
“超女”的走红带来了大量的关注,各路专家众说纷纭,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传媒意义生产和阐释的超级市场。它的“海选”形式被人与民主联系起来讨论,它的商业成功被冠之以“超女经济”。“粉丝”(fans)对“超女”的极大热情引起了人们对偶像崇拜的关注,在“超女”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些词汇诸如“PK”、“玉米”、“盒粉”等等已经进入中文的日常用语。短短几年时间,“超女”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波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
以下我们将着力对“超女”进行个案分析,考察它的来龙去脉,剖析如何解读这样一档热门电视节目,并探讨这个节目到底给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冲击。第一,我们首先要将“超女”置于全球化背景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大环境中找寻它产生的历史渊源,并深入分析它的节目模式。第二,归纳总结“超女”引发的种种争议。第三,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对“超女”的评价体系和举措进行梳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