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升保障服务能力
(一)建立多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随着学校缙云校区和袁家岗校区功能定位的明确,校园建设逐步完善,构建学校、校区二级管理体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缙云校区开工建设后,学校为确保两个校区的良好运行和协调发展,积极研究探索多校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07年2月,学校成立缙云校区管理委员会。3月22日,管委会首批5名工作人员到岗履职,着手校区绿化和筹备运行前期工作。4月18日,雷寒校长主持召开关于缙云校区运行管理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对缙云校区管委会的职能、运行管理模式及初创阶段重点工作作了明确指示。6月初,学校正式确定了缙云校区管委会组织机构,管委会作为学校行政的派出机构,实施扁平化的属地化管理,下设管委会办公室、教学与教学设施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后勤保卫办公室等4个直属部门,分工负责缙云校区管理工作。学校任命邓世雄副校长兼任管委会主任。同年12月1日,学校党委同意成立缙云校区管委会党支部。截至2007年10月,缙云校区拥有行政后勤管理服务人员176人(其中管委会直属部门人员105人,驻区单位人员71人)。截至2015年12月,缙云校区拥有行政后勤管理人员331人,在校学生13 008人。
校区启用前期,缙云校区管委会按学校要求拟定了直属各部门及各岗位职责、草拟了校区运行管理方案、校园管理、校区工作例会、现场办公等制度。完成了校区各楼宇命名、房间编号、楼层索引、道路标识牌、门牌、功能牌等标识建设。2007年7月,根据学校对新老校区的功能定位和资源整合的要求,应用技术学院、中医药学院成为首批入驻新校区的单位。管委会及时做好筹备和组织工作,确保两院搬迁和2007级本科新生报到入住工作顺利完成。10月10日,缙云校区启用仪式即首次开学典礼举行,标志着缙云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为确保学校行政主体迁至缙云校区后,袁家岗校区继续为学校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和更好的服务,2014年4月,学校成立重庆医科大学袁家岗校区管理委员会,任命黄爱龙副校长兼任管委会主任。袁家岗校区管委会作为学校行政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袁家岗校区事务的综合协调、校区环境、教学资源、科研平台的物业管理等工作。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作为管委会办事机构,并将原属于教务处的实验教学管理科更名为教学设施管理科,划归管委会,具体负责袁家岗校区教学设施的管理与维护。袁家岗校区管委会成立后,建立了工作例会、专题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等工作机制。管委会成立以来,牵头协同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出勤分析预警系统建设,制定了《袁家岗校区停车管理办法》等,规范和加强了校区管理。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学校—校区—职能部门”的校区管理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形成了管委会与职能部门工作无缝连接,属地管理与院系工作相互支撑,学生安全教育中心等学生自律组织积极参与管理与服务的格局。两个校区管委会贯彻扁平管理、综合协调、服务师生的工作理念,通过“属地化”“园区化管理”“项目管理”等新模式,逐步构建起由校区管委会统筹协调、检查督办为主导,职能部门业务工作纵向延伸、条块结合、纵横交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开展二级学院考核,强化附属医院管理
二级学院(系)是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其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促进院系重视和加强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5年,学校设立教学奖励津贴,用于奖励教学工作质量好的单位和个人。同时,建立院系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四个方面,考核周期为每年开展一次,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学奖励津贴挂钩。2005年10月,学校首次对基础医学院等校本部八个院系开展教学工作考核评价,2006年考核评价单位扩大到包括各临床学院在内的所有二级教学单位。
在总结五年院系教学工作考核评价的基础上,2009年,学校启动了院系绩效考核工作,将院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等全面纳入考核评价范围。考核内容分为院系年度总体贡献、院系人均贡献和院系管理工作水平三个模块,其下20项二级指标,96个考核项目,基本覆盖了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初步形成院系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此后几年,学校继续推进和完善院系绩效考核工作,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调整部分指标权重,将教学研究、质量工程等需要政策倾斜和扶持的项目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引导院系加强教学科研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同时,随着学校教学工作重心逐步向缙云校区转移,为加强院系在缙云校区的工作,学校还在缙云校区开展了院系工作目标考核,以促进院系管理人员投入更多精力到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充分调动院系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院系办学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
为推动办学重心下移,增强院系办学活力,2015年3月,学校制定《重庆医科大学院系工作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了院系运行和发展的工作经费按照上一年度院系绩效考核结果划拨。院系工作经费由院系自主安排,可用于除人员津贴以外的所有院系工作经费支出,包括办公、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接待和劳务支出等方面,赋予了院系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附属医院作为医院和学院一体的学校下设二级单位,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支撑学校医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核心办学资源。2008年以来,学校建立了附属医院工作汇报制度,每年初召开附属医院年度工作总结会,各附属医院汇报医院全面工作和发展状况。学校通过总结会,掌握附属医院总体状况,指导医院发展。2014年底,市委巡视组进驻学校开展巡视工作,市纪委有关领导也来校专题调研,对学校进一步加强附属医院监督和管理,理顺学校和医院关系提出了要求。
为落实市委、市纪委的有关要求,2016年3月,学校印发《中共重庆医科大学委员会重庆医科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附属医院管理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学校党委负责对附属医院党的工作的领导,负责对附属医院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中层干部选任及党风廉政建设作统一部署、安排,负责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教育和管理。学校行政负责附属医院行政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对附属医院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事管理、审计监察等具体业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学校纪委负责加强对附属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对附属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具体业务工作的领导,履行监督执纪的职责。《意见》规定,附属医院应及时主动定期向学校报告工作,遇有重大或紧急事项应随时报告。凡涉及“三重一大”问题、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组织人事、审计监察等附属医院改革发展情况,须按有关规定报学校审批或备案;在程序上,凡报上级部门审批备案的事项,须首先报送学校审批同意和备案许可。该意见下发后,各附属医院认真组织学习,传达文件精神,并按照学校要求制定实施办法。
(三)强化财务和资产管理,提升资源管理效益
2005年以来,针对当时较为困难的经济状况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采取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设备资产及教学科研耗材采购和管理,加强审计监察工作等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保障了学校经济活动健康开展。
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发展需要,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形成了以校长、分管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财务人员及教职员工为经济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控制财务赤字,规范经费支出。2006年以来,建立健全了《重庆医科大学经费审批管理办法》《重庆医科大学院系教学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重庆医科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重庆医科大学公务出差经费管理办法》等60余项财务规章制度,努力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财、用制度管物。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筹安排、合理优化、量力而行,努力为学校教学、科研正常运行,缙云校区和附属医院建设,师生民生保障等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建立校内资产由学校统一购置、使用、调配的制度,严格按照主管部门规定程序处置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005年起,取消原有5万元以下设备可由用户自行采购的规定,所有设备均由学校按照规范要求集中采购。水电、图书、教材等耗材的采购由原来各职能部门自行采购调整为学校设备处统一采购。废除学校原有的自行采购管理办法,所有设备和耗材采购均按照重庆市有关管理办法执行。同时,规范资产的登记和管理,督促用户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按照有关要求定期开展资产的清查。
2006年以来,随着缙云校区建设、袁家岗校区改造和附属医院建设相继推进,学校积极加强经济活动审计和监察监管工作。基本建设工程严格按照重庆市有关招标管理规定执行,所有工程和大型设备招标均由业务部门与财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同时,积极健全和完善审计规章制度,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审计,包括基建工程项目、零星维修项目、水电气专项、物资设备采购、绿化工程项目、商务活动和学校财务收支、财务预算等,特别是基建工程项目,实行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审计。通过规范和加强审计工作,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经费,维护了学校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促进了干部队伍的廉洁和学校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200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和重庆市内部审计先进集体。
(四)整合办学资源,推进“两院”实质性融合
根据重庆市高校结构调整安排,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庆市中医学校于2001年、重庆职工医学院于2002年先后并入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中医学校并入学校后组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02年2月28日正式挂牌。重庆职工医学院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后,与重庆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组建成立重庆医科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02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
中医药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简称“两院”)成立初期,作为二级学院,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下相对独立运行,保留其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财务核算单独进行。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两院与学校的真正融合,2007年9月,学校以两院迁入缙云校区为契机,对两院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构进行了整合,正式纳入学校二级学院的统一建设和规范管理。
在教学组织方面,将应用技术学院全部教研室、中医药学院公共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教研室撤销,相关师资分别整合到学校基础医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工作部、第一临床学院等单位相应的教研室,中医药学院只保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专业的6个专业课程教研室。在管理机构方面,两院除保留学院办公室、教务科外,撤销党办、学生科、保卫科、离退休科、后勤管理科等科室,干部职工调整和分流到学校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部门,离退休人员划归学校离退休工作处统一管理。2007年11月,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撤销应用技术学院办公室、教务科,原应用技术学院的成人教育、高职教育划归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至此,两院与学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并与融合,实现了平稳过渡。原两院在职职工待遇实行找缺补差、与学校其他院系职工基本一致,离退休人员待遇也参照学校离退休人员标准核发而大幅上升。
2007年12月,原应用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社区医疗中心(大公馆医院)。2011年8月,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重庆医科大学社区医疗中心(大公馆医院)整体并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大公馆分院。2016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大公馆分院整体并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黄水康复医院,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黄水康复医院大公馆院区。
通过资源整合和深度融合,中医药学院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医药学院成立后,从2002年起开展本科教育,先后增设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和中药学专业,2004年获得中西医结合基础、针灸推拿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研究生。2006年,增设针灸推拿本科专业,同时将中药学专业和相关师资由药学院划归中医药学院管理,学院管理的本科专业增至3个。2006年,中医临床基础二级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获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5年,中医学获批准为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年中西医结合临床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1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两个一级学科获得重庆市重点学科,涵盖全部15个二级学科。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有了巨大的飞跃,现有的专职教师46人中,教授9人,副教授26人;博士学位教师14人,硕士学位教师2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7人。2011年,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实验教学中心荣获“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学专业获得“重庆市特色专业”;2012年,《中医文化学》获得“国家网络视频精品课程”;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荣获“重庆市科普教育中心”。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医药学院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教学及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本科学生已达2614人,硕士研究生近100人。
(五)规范和加强后勤管理,建设节约型校园
2005年,针对后勤社会化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学校调整了后勤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一是撤销后勤集团及其下设机构建制,其职能整体划转后勤管理处,后勤管理处下设水电管理科、物业管理科、学生社区管理科、车辆管理科、膳食科、附属小学、幼儿园;二是按照学校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将后勤服务所有财务纳入学校财务处统管,所有营业收入统一上交学校;三是精简冗员,通过辞退临时工、调整机构及工作人员,将后勤员工由原来的500人精简为139人;四是学校与膳食科签订目标管理协议,按照绩效优先原则,确立了学生膳食管理的基本架构,膳食科自行承担成本费用、自负盈亏;五是实行校园卫生、绿化、超市和土木维修等工作外包服务。2007年,缙云校区投入使用后,学校将新老校区交通车外包给重庆长途运输公司。2008年和2009年,相继撤销了幼儿园、附属小学,相关人员整合到学校行政管理和服务岗位。通过上述措施,大大降低了学校后勤管理成本,同时提高了后勤服务的效能。
为规范水电管理,降低办学成本,2007年,学校制定《重庆医科大学水电定额管理制度》,明确水电维修范围,各院系部处水电额度内使用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水电维修职责不明、费用承担主体不清的情况。2009年,将水电考核纳入院系部绩效考核范围,进一步加强了水电管理。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3次通过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袁家岗校区和缙云校区进行电力增容改造工程、袁家岗校区给水管网改造工程。获得住房与城乡建设部18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立了全校水电能耗监测平台,对全校一、二级水电表及用能情况进行远程监控,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水电管理水平。2011年,制定了《袁家岗校区科研用房管理规定》,明确科研用房按面积及标准每月收取使用费,同时与科研绩效挂钩。这一举措改变了学校长期以来科研用房不收费,造成房屋多占、闲置的情况。2009年,学校荣获全国教育后勤协会“节约型校园建设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全国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