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医师诊疗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五 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五脏具有化生与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宫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一、心

心是五脏之一,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外有心包卫护。心形尖圆,中有空窍,形似未开之莲蕊。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机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喜通明。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和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血脉

(1)心主血脉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心行血:即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输送营养物质,滋润和濡养各脏腑、形体、官窍。

②心生血:即心火(心阳)能将进入心脉的营气和津液化赤为血。

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心和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

②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是血行的基本动力。

③心行血的功能是心、血、脉三者共同协作,以心为主导来完成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充沛位居主导地位。

(3)征象: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而有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节律整齐,胸部舒畅、无不适感。

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有多种病理类型,外在征象各有不同。心血亏虚,可见面色与舌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心悸等;心脉瘀阻,可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结、代,胸部憋闷或疼痛等。

2.心藏神

(1)人体之神的概念

①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倾向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包括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2)心藏神的概念:心藏神,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3)生理作用

①统帅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心神能够控精驭气,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其中,以神能驭气最为关键。

②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心为神明之脏,是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做出反应,进行心理活动的脏器。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是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而做出应答反应的结果;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来完成的。

(4)征象

①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意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情绪稳定,睡眠安稳,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而协调。

②心藏神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心神衰弱、心神不宁、心神错乱的病证,或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失调。

3.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之间的关系  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者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因为心藏神,而心神能够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同时,心又主血脉,具有行血和生血的功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内经》把心称作“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喜通明  心为阳脏,是因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太阳者,日正中天之谓也,因其火性、阳性易显,故又称为“火脏”。阳脏、火脏均喻心以阳气为主用。

心喜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脉通畅,需要心阳的温煦、推动,也需要心阴、心血以充养为协;神之清明,亦赖心阳温煦,如日光明,人则精神振奋、神采奕奕、思维敏捷,而表现出神之“明”;而心阴之助,在于安神,主要维持神之“清”。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在心脏的主导作用下,血可循脉而运于全身。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反映心的气血盛衰。

2.在窍为舌  又称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功能异常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因而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及藏神机能是否正常。

3.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机能与喜志有关。

4.在液为汗  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出于体表的液体。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汗液的生成、排泄与心血、心神的关系十分密切。

5.与夏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主夏。心为阳中之太阳,为火脏,盛夏阳盛属火,故心阳与夏气属同气相应。

二、肝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其色紫赤。

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调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胆,相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1)生理作用: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运行通畅无阻,维持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功能活动稳定有序。

(2)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运行输布。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3)征象

①肝气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形成气机郁结,称为“肝气郁结”,表现为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

②肝气疏泄功能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多,称为“肝气上逆”,多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或使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猝然昏倒等。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

(1)生理作用

①涵养肝气: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

②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当运动量增减、情绪变化等因素影响时,血量也会随之有所改变。

③濡养肝及筋、目: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濡养肝脏及其形体官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④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肝藏血而称为“血海”,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与女子月经来潮密切相关,也称为“血海”。

⑤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其病机大致有三种:肝气虚弱,收摄无力;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肝阳亢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2)征象

①藏血不足,导致肝血亏虚,出现机体许多部分血液濡养不足的症状。

②肝不藏血,可致各种出血。

(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肝气主升主动,内寄相火,具有刚强勇猛的阳刚特性,故有“肝为刚脏”之说。

2.肝气升发  指肝具有升发阳气以启迪诸脏、调畅气机的作用。肝在五行中属木,通春气,肝气具有调达舒畅、升发生长的特性。

3.体阴而用阳  肝之本体内藏阴血,故肝体为阴;但肝又主疏泄,内寄相火,主升主动,则其用为阳。体阴而用阳揭示了肝脏本体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是以藏血为本,以疏泄为用。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爪的功能依赖于肝精肝血的濡养。肝精肝血充足则运动灵活有力,爪甲坚韧、红润光泽。

2.在窍为目  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依赖于肝精肝血之濡养和肝气之疏泄。

3.在志为怒  怒是人在气愤不平、情绪激动时的情感变化,是人的情志活动之一,主要以肝之气血为基础,与肝的疏泄、升发密切相关。

4.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自目出,为肝之阴血所化生,受肝气控制,具有濡养、清洁和保护眼睛的功能。

5.与春气相通应  在五脏与天地自然的相应关系中,肝应春。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万物以荣。天人相应,故肝气在春季最旺盛,而在春季也多见肝之病变。

三、脾

脾位于中焦,腹腔上部,在膈之下,与胃相邻。

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脾的生理特点是以升为健,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机能。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食物:脾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即谷精)的功能。

①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

②脾气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食物由胃传入小肠,经脾气的作用进一步消化后,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2)运化水液:脾运化水液,是指脾气促进水精的生成和吸收,并转输水精,以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①脾气促进水精的生成和吸收: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大肠吸收的水液以及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输布于全身。

②脾气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脾气散精,将水精和部分谷精一同上输于肺,其中清纯的部分经肺气的宣发,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浓厚的部分被脏腑利用后化为浊液归肾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浊中之清上升,经脾气之转输上达于肺,再次参与水液代谢;浊中之浊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3)征象

①脾失健运,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致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证。

②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

(4)脾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同时进行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的物质基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2.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1)气的摄血作用,即依靠脾气的固摄作用: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脾脏的部分,一身之气充足,脾气必然充盛;而脾气健运,一身之气自然充足。气足则能摄血,故脾统血与气摄血是统一的。

(2)征象

①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气生有源,气足而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则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这种生理状态称作“脾能统血”。

②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气生无源,气衰而固摄功能减退,则血液失去统摄而导致出血。由于脾气主升、脾主肌肉,所以习惯上多以脾气虚不能摄血导致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称作“脾不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是指脾气升腾运动,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和维持内脏位置稳定的生理特性。

(1)升清: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气升清,是指脾气升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2)升举内脏:脾主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脏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脾气主升,因而脾气上升是防止内脏下垂的重要保证。

2.喜燥恶湿  脾恶湿是指湿喜困脾从而影响脾功能的发挥。脏属阴,腑属阳,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恶湿的特性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机能密不可分。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在体合肉是指脾气的运化功能和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人体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口腔在消化道的最上端,主接纳和咀嚼食物。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

3.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相关。

4.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涎不仅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而且在进食时分泌最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相通应。长夏之季,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阳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酝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故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

四、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上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的生理特性包括:肺为华盖、娇脏,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动形式。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司呼吸是指肺具有主管呼吸运动的功能。

(1)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主管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通过呼吸功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实际上这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肺气失宣或肺气失降,都可出现呼吸异常的表现,如肺气失宣,多见胸闷、气急或发为哮喘肺气失降,多见喘咳气逆等。

(2)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气的生成: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合而生成宗气。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是基本的运动形式。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本身就是升、降、出、入的最佳体现,肺之呼吸亦可成为全身之气升降出入的动力,由此而起到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而肺气的肃降又与肝气相互配合,从而保持体内气的运转与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

(3)征象

①肺司呼吸功能正常,表现为气道通畅、呼吸调匀。

②肺司呼吸功能异常,表现出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

2.主行水

(1)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①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轻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至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②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的部分,向内、向下输送至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和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2)征象:外邪犯肺或内伤及肺,使肺失宣降,就会导致肺的行水功能失常,出现汗、尿排泄障碍,表现为无汗、小便不利;而且体内水液停聚,发生痰饮或水肿等病变。

3.肺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肺气助心行血,一是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促进血液运行;二是肺生成宗气,而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液的作用。肺主治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协调,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②治理调节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

③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④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3)征象:肺气虚弱,气之清浊交换失调,则血中浊气多而清气少,且助心行血乏力,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导致血行障碍而表现为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症状。

(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于胸腔,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称之为“水之上源”。

2.肺为娇脏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3.肺气宣降  肺气有向上、向外的宣发与向内、向下的肃降两种运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协调,维持着肺的呼吸和行水的功能。

肺气宣发,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呼出体内浊气;②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③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肺气肃降,能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②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③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它们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作用。汗孔又称气门、鬼门、玄府。

2.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接,所以称鼻为肺之窍。鼻主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运动。喉位于肺系最上端,为呼吸之门户、发音之器官。喉由肺津滋养,其发音功能由肺气推动和调节。

3.在志为忧(悲)  关于肺之志,《内经》有二说,一说悲,一说忧,悲、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由肺精、肺气所化生。

4.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涕由肺津所化,由肺气的宣发运动布散于鼻窍。肺津、肺气的功能是否正常,亦能从涕的变化反映出来。

5.与秋气相通应  时令至秋,暑去而燥生,凉风清劲,草木皆凋。人体肺脏性喜清降,敛肃下行,为阳中之少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

五、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肾的主要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的生理特性是藏精,主蛰守位,称为封藏之本。

肾在体合骨,生髓,真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和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机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五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的功能,依赖于肾气闭藏(亦称“封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其中,最主要是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肾所藏之精称为肾精,肾精化生肾气,肾气的封藏作用使精藏于肾中而不会妄泄,以保证肾精能充分发挥其各种生理功能。

(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①肾精、肾气主司机体的生长发育: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机体的生长发育或衰退情况,都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

②肾精、肾气主持人体的生殖机能: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与维持,以及生殖能力等,都与肾精及肾气盛衰密切相关。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脏腑气化是指由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进而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肾气的蒸化作用及肾阴、肾阳的推动调控作用,在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过程中非常重要。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或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被重回吸收,通过脾气的转输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的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通过肾和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排出体外。

3.主纳气

(1)生理作用:肾主纳气,是指肾气具有摄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呼吸是肺的主要功能,由肺所主,但肺必须依赖肾的摄纳作用协助,才能保证气的有效吸入,促进体内外气体的交换,完成整个呼吸过程。

(2)征象:若肾精亏虚,肾气衰减,或者肺气久虚,久病及肾,使肾气虚衰,都可以导致肾气的封藏、摄纳无力,使肺吸入的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发生肾不纳气的病变,从而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症状。

(二)生理特性

1.主蛰  是指肾有封藏、闭藏、潜藏的生理特性。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蛰体现在精藏于肾,气纳于肾,水制于肾,火守于肾,以及胎儿的孕育,月经的应时而下,精的有度施泄,二便的正常排泄等方面。

2.守位  是指肾中相火宜涵于肾中,潜藏内蕴,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人体骨骼依赖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为肾精所化生,于是形成了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的生理关系。髓亦包括脊髓和脑髓,皆由肾精所化,肾精的盛衰不仅影响骨骼的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及脑髓的充盈。发为血之余,发之生机根源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而润泽。

2.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的听觉功能是否灵敏,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临床常以听觉变化来判断肾精及肾气的肾衰。二阴指前阴和后阴,前阴指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指排泄粪便的通道。二阴主司二便。尿液的贮藏和排泄虽在膀胱,但尿液的生成及排泄必须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粪便的排泄本属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但也和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相关。

3.在志为恐  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与肾的关系密切。恐与惊相似,但恐为自知而胆怯,乃内生之恐惧;惊为不自知,事发突然而受惊慌乱,乃外来之惊惧。

4.在液为唾  唾即口津,为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肾的经脉上夹舌根、通舌下,唾为肾精所化,在肾气的推动作用下,由舌下金津、玉液两穴分泌而出,能滋润口腔,帮助消化。

5.与冬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肾主冬。冬季霜雪凛冽,冰凝密固,自然界万物亦多宁谧闭藏以度冬,肾为水脏,具有润下之性,藏精而为封藏之本,与之同气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