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临证备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本病的发生与虚、热、瘀关系密切。因虚者,或素体中气不足,或劳倦伤脾,或久病伤脾,以致脾胃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则经血量多。因热者,有实热与虚热之别。实热为患,多系素体阳盛;或肝郁化火;或因服温补之药,过食辛燥之品;或外感热邪,以致血分蕴热,血热妄行,而月经量多。虚热为患,或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则经血量多。因瘀者,每由肝郁气滞而致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以致经血量多。

临床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气阴两虚,阴虚血热,热扰冲任,血瘀胞宫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子宫肌瘤、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

治疗前进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基础体温测定、卵巢功能测定、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等。治疗时经期以治标摄血为主,经后以治本为主,消除引起月经量多的病因。

一、西医治疗

1.激素止血

(1)丙酸睾丸酮:每日25毫克,肌内注射,连用3日。若出血量多,可每日注射50毫克,对抗雌激素。

(2)甲基睾丸素:每次5毫克,2次/日,含舌下或口服,自月经周期第10~20日开始,连用10日。

2.止血剂

(1)氨甲环酸:每次0.25~0.5克,溶于25%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中,静脉注射;或口服,每次0.25克,3次/日。

(2)酚磺乙胺:每次1克,静注或肌肉注射。

(3)卡巴克洛:每次5毫克,3次/日,口服。

(4)维生素K:每次4毫克,3次/日,口服。

3.手术治疗

年龄超过40岁、无生育要求,合并较严重贫血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子宫,或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

二、中医治疗

1.脾胃气虚

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晄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举元煎:补气固冲,摄血调经

【组成】红参10克、炙黄芪30克、当归6克、升麻6克、白术12克、阿胶12克、炒艾叶10克、炮姜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值经期经血量多,或伴经期延长者,加炒茜草10克,乌贼骨15克;夹瘀而经血有块者,加三七粉3克,益母草10克,炒蒲黄10克;兼少腹冷痛者,加乌药10克,小茴香9克;食少便溏者,加炒山楂15克,陈皮12克,白蔻仁9克。

2.气阴两虚

经血量多,色红,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口燥咽干,舌干红,少苔,脉细弱。

举元煎合二至丸:益气养阴,养血调经

【组成】太子参20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升麻6克、白术12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枸杞15克、五味子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经血量多不止,加乌梅10克、山茱萸12克;烦热汗出、舌红少苔,为阴虚较甚之证,加麦冬15克、知母10克;体倦乏力、汗多,为气虚较甚之证,太子参易生晒参10克,加麦冬12克、山茱萸12克。

3.阴虚血热

经血量多,色鲜红,质稠,颧红潮热,咽干口燥,心烦不眠,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两地汤合二至丸:滋阴清热,止血固冲

【组成】生地炭20克、地骨皮10克、麦冬15克、元参12克、白芍12克、阿胶12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

【加减】经血量多者,加丹皮10克、大蓟12克、炒茜草12克;咽干口燥者,加石斛15克、玉竹15克;心烦不眠者,加枣仁15克、五味子12克。

4.热扰冲任

经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或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滑数。

保阴煎加减: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组成】生地炭20克、熟地黄20克、白芍12克、黄芩12克、川柏12克、川续断15克、山药20克、生甘草6克、丹皮12克、栀子10克、地榆15克、槐花10克、炒荆芥1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血有块者,加丹参15克、炒茜草10克;口燥咽干甚者,加南沙参15克、天花粉12克、玄参15克;大便秘结者,加火麻子仁20克、柏子仁12克、川朴10克。

5.血瘀胞宫

经血量多,经色紫黑、有块;经行腹痛,血块排出后其痛减轻,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

失笑散加减: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组成】炒蒲黄10克、五灵脂9克、益母草20克、炒茜草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血量多者,加三七粉3克、血余炭15克;月经血块较多者,加泽兰12克、丹参15克、山楂12克;少腹胀痛,加香附12克、乌药10克。

三、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

【主治】气虚证。

【用法】每服6克,每日2~3次。

2.人参归脾丸

【主治】气虚证。

【用法】每服1丸,2次/日。

3.云南白药胶囊

【主治】血瘀。

【用法】每服0.25~0.5克,3次/日。

4.宫血宁

【主治】血热证。

【用法】每服1~2粒,3次/日。

5.荷叶丸

【主治】血热证。

【用法】每服1丸,每日2~3次。

6.女金丹

【主治】血瘀证。

【用法】每服5克,2次/日。

四、名医验方

1.陈丹华

四草汤:清热化瘀,调经止血

【组成】马鞭草、鹿含草、茜草、益母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科出血病症:如月经量多,崩漏、经断复来,人工流产或产后恶露不绝,属血热或瘀热型者。

2.丁光迪

举经汤:扶脾调肝,举经止漏

【组成】炒防风10克、荆芥炭10克、白芷10克、藁本19克、柴胡5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炒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木香6克、鲜藕(打碎)250克。

【用法】先用煎剂,一般5剂左右见效,连服10剂收功,如见效而不全止者,服至经净为期,下一次经潮5日后,不问经血如何,再服5~10剂,第3个月一般即可恢复正常周期,在第2个月,经行调正以后,将上药10剂,研成粗末,分成20包,分别在第3和第4个月经前半月连续煎服10日,5剂分成10日服,以资巩固。

【主治】月经不调,或先或后,经血量多,经期延长逾10日,或半月不止者,甚至经信错乱,前期刚净,后期又至,漏无宁日,一般无腹痛,无显著病灶,但有腰酸下坠感,妇科或有病变,如重度宫颈糜烂,子宫息肉,肌瘤,均可相机应用。

【加减】兼腰酸坠痛,为督脉虚损,加羌活、独活各5克,川续断10克;经崩血多,为气虚下陷,不能摄血,加白芷、防风各5克,黄芪10克;血色鲜红,去黄芪,加蒲黄炭10克;初时血多为块,为气虚血瘀,加红花、炮姜各5克;见腹痛者,加白芍5克、茴香5克;兼白带多,经色淡,为气虚湿胜,加白芷、藁本各5克;带多如水者,再加白龙骨、赤石脂各10克,亦可加苍术10克(有伏龙肝最佳,用250克煎汤代水)。

3.哈荔田

降火固经汤:滋阴清热,养血固经

【组成】当归15克,生侧柏叶12克,青蒿、阿胶(烊化)、丹参、棕榈炭、地骨皮、生地各9克,香附、炙甘草各6克,延胡索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肾阴虚,相火妄动的月经量多,色红有块,伴见腰腹胀痛,口干不喜饮,舌红少苔,脉弦数。

益气固脉汤:健脾益肾,固脉调经

【组成】党参、黄芪、桑寄生、川续断各12克,陈皮、五味子各6克,炒白术、炒杜仲、乌贼骨、生侧柏、刘寄奴、丹参各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肾两虚,带脉失约的月经量多,色淡红无血块,伴有气短心慌,倦怠无力,腰背酸楚,舌淡红,脉弦数。

【加减】经净后用蛇床子9克、黄柏6克、吴茱萸3克,纱布包,开水冲泡,坐浴,2次/日。

固肾止崩汤:益气固肾,摄精止崩

【组成】党参、炙黄芪各15克,山茱萸、炒杜仲、炒地榆、桑寄生各12克,阿胶(烊化)、炒白芍、棕榈炭、乌贼骨、益母草、鹿角霜各9克,艾叶炭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脾肾血随气陷,冲任不固,带脉失约的月经量多,行经日久,淋漓不止,清稀如水,小腹空坠,腰酸膝软,时或头晕,怔忡气短,神疲嗜睡,面色萎黄虚浮,下肢水肿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4.韩百灵

鹿茸丸:温阳扶脾,固冲止血

【组成】赤石脂、禹余粮各50克,艾叶炭、侧柏炭、龙骨、杜仲各25克,熟地、川续断、山药、巴戟天各20克,当归15克,鹿茸、附子各5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5克。

【主治】月经淋漓不断,大下或过多,血色淡,质稀味腥臭,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四肢冰凉,尿频、白带多,大便溏薄,面浮肢肿,面色晦暗,舌质淡润,脉沉弱或虚缓。

5.何子淮

血见愁合剂:清热凉血,调经

【组成】血见愁24克、炒白芍10克、生地12克、墨旱莲15克、仙鹤草20克、茜草炭9克、鹿含草15克、乌贼骨12克、炙黄芪12克、炙甘草5克。

【用法】上药3剂水煎,浓缩至250毫升,分2日服,每日服3次,每次服40毫升。

【主治】月经过多之气虚血热型。

6.孔伯华

生龙牡汤:滋阴摄血,泄热调经

【组成】生牡蛎24克,赤小豆18克,生龙齿10克,桑寄生、珍珠母各30克,生鳖甲、盐知母、盐黄柏、杜仲炭(盐水炒)、芡实、血余炭、台乌药各9克,地骨皮、盐橘核、萆薢各12克,炒丹皮5克,干藕节7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过多,症见经水过多,止而后下,口渴喜饮,腰酸痛,脉细数。

7.李培生

温涩固宫汤:养血和血,调经止痛,暖胞安胎

【组成】乌贼骨12克,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茜草根各10克,川芎、艾叶、血余炭各6克。

【用法】水煎,日服3次。

【主治】冲任脉虚,寒邪凝滞,少腹疼痛,月经过多,或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或产后下血,淋漓不断者。

【加减】腹痛明显者,加砂仁、香附、延胡索;腹不痛者,去川芎;血下多者,宜当归减量,加地榆炭、棕榈炭;气虚明显或少腹下坠者,加党参、黄芪;心悸者,加茯神、炒柏子仁;腰酸腰痛者,加杜仲、川续断、桑寄生;肢冷明显者,加炮姜炭、炙甘草。

【按】本方治月经过多、崩漏、先兆流产和功血之属于虚寒者,疗效显著,血热则不宜,服药期间,远房事,戒恼怒,饮食清淡,忌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

8.李聪甫

芪胶汤:滋肝养营,凉血摄任

【组成】生黄芪16克,酒炒生地黄12克,醋炒白芍、当归、酸枣仁、阿胶、龙眼肉各10克,山茱萸、蒲黄炭各7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行如崩,身发寒战,头晕目眩,怔忡心烦、面目水肿,耳内作痛,面呈戚容,口渴舌干,小便黄赤,舌红苔白,脉弦数。

9.李育福

宫血安冲汤:益气摄血,养阴清热,酸收敛阴

【组成】西党参、川续断各15克,炙黄芪12克,白芍、女贞子各10克,山楂、乌梅、墨旱莲各8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经前5日开始服用,每个月经周期服5日为1个疗程。

【主治】月经过多,经量超过100毫升,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或经期延长者,行经时间超过7日以上,但少于2周者。

10.罗元恺

温胆涩血汤:温阳益气,养血涩血

【组成】党参、何首乌、山稔根各30克,白术18克,炙甘草、附子各6克,炮姜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绝经期月经过多,症见月经量多,腹坠痛,肢冷自汗,面色苍黄晦滞,面部布满黯斑,唇色淡暗,舌淡白胖嫩有齿痕,脉沉微弱。

11.刘洪祥

二地芩芍汤:滋养肾阴,清泻肝火,凉血固冲

【组成】生地黄30克,生地榆30~40克,生白芍15~30克,黄芩12~2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血量多,血崩如注,功能性子宫出血,由肾阴不足,肝火偏盛而发者。

【加减】失血过多,可见脾虚症状,或有惊悸失眠,心脾两虚者,加党参、茯苓、生龙骨等;兼有瘀滞者,加生山楂、生白芍;水亏火旺者,再加知母、黄柏;肝郁气盛者,加青皮、生牡蛎。此外,还有清热止血,利尿通淋的石韦;固下止血,通淋散结的卷柏;补肾益阴,凉血止血的墨旱莲;止血兼能化瘀的茜草根;凉血止血的仙鹤草、侧柏叶;收敛止血的白及、乌贼骨,均可随症加入。

12.刘奉五

芩连四物汤:清热燥湿,凉血固冲

【组成】黄芩9克、马尾连9克(或黄连末3克)、生地黄9~15克、白芍9~15克、当归9克、川芎4.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热所致月经量多。

【加减】阴虚明显者,加玄参、麦冬、墨旱莲;寒湿明显者,加柴胡、荆芥穗;肾虚明显者,加川续断、菟丝子、熟地黄、石莲;血热较重,出血多(或不规则)者,去当归、川芎,加地骨皮、青蒿、椿根皮、乌贼骨、生牡蛎;出血不止者,加侧柏炭、贯众炭、阿胶;头晕、头痛,肝旺明显者,加太子参、山药、莲子肉、白术;湿热下注者,加瞿麦、车前子、木通;气滞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元胡、五灵脂、香附。

13.裘笑梅

三黄忍冬藤汤:清热凉血

【组成】黄连4.5克、黄芩9克、黄柏9克、忍冬藤15克、贯众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热所致月经先期,量多或崩漏。

14.施今墨

健脾调肝汤:益气健脾,调肝固冲

【组成】杜仲炭、川续断、生龙齿、生牡蛎、谷麦芽、沙苑子、白芍(醋炒)各10克,山茱萸炭、白茅根炭各15克,荆芥穗、生地黄、熟地黄、厚朴花、玫瑰花、炒莱菔子、炒莱菔英、炒远志、酒黄芩、党参各6克,炒仙鹤草12克,砂仁5克,升麻、酒黄连各3克。

【主治】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闷胀,饮食不香,神疲腰酸,舌苔薄白,脉沉细有力。

【加减】症状改善后,每日早晚各服人参归脾丸1丸,夜晚服玉液金丹1丸,共服30日。

十炭温宫汤:升阳补中,固涩止血

【组成】山茱萸炭18克,生地黄炭、熟地黄炭各15克,党参、艾叶炭、川续断、杜仲、赤石脂、血余炭、鹿角胶、阿胶各10克,苍术炭、白术炭各6克,升麻、荆芥穗、五味子、五倍子、厚朴各5克,干姜炭、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过多(子宫黏膜下肌瘤)淋漓不断,时多时少,日无间断,血色紫黑有块,数年不愈,腰膝酸软,少腹坠痛,头晕气短,倦怠无力,舌淡有齿痕,脉沉迟而弱。

【加减】以仙鹤草、红鸡冠花炭各60克,伏龙肝90克,荷叶30克,煮汤澄清代水煎药,血止后,早服定坤丸1丸,晚服玉液金丹1丸,以善后。

15.王潮宗

除秽止血汤:止血除秽

【组成】十炭散、当归各20克,沉香、半夏、三七、枳壳各15克,乌药10克,龙齿30克,黄芪50克,白芍40克。

【主治】月经过多,子宫内膜增生症。

16.夏桂成

加味失笑散:活血化瘀止血

【组成】益母草、茯苓各15克,炒当归、赤芍、五灵脂、川续断、山楂各10克,制香附9克,蒲黄(包煎)艾叶、炒枳壳各6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主治】经行量多,陈旧性出血,色紫黑,有较大血块,小腹疼痛,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出血减少,胸闷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加减】小腹作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大便泄泻者,去当归、炒枳壳,加白术、神曲、丹参各10克。

化瘀止血汤:化瘀通脉,固经止血

【组成】益母草15克,当归12克,赤芍、制香附、山楂、茜草炭、炒川续断、五灵脂、蒲黄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夹寒者,加肉桂3克、艾叶6克;夹热者,加马鞭草15~30克,黑山栀、丹皮各10克;肾虚者,加川续断、桑寄生各10克;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肝火旺者,加丹皮10克,鹿含草15~30克,钩藤10~15克;腹胀便溏者,加炒白术10克,煨木香6克;出血时间长者,加小蓟、花蕊石、大蓟各10克;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加紫草、蜀羊泉各10克。

经验方

【主治】月经过多,以血瘀证多见,且绝大部分血瘀与肾虚有关。其次是血热,与肾阴虚有关,即阴虚血热。最后是气虚,子宫无力固藏而出血过多,治疗上予以止血为急治。

①偏于血瘀型出血的,即服三七粉,云南白药,震灵丹等,选用加味失笑散,可加大小蓟、血竭、花蕊石、景天三七、虎杖、琥珀等1~3味。

②偏于血热型出血者,服血安、固经丸、十灰丸等。可加地榆、槐花、紫珠草、仙鹤草、贯众炭、莲房炭等1~3味。

③偏于气虚型出血者,可选用归脾汤,加阿胶珠、艾叶炭、赤石脂、炮黑姜、煅龙牡等1~3味。在止血的同时要结合补肾治疗。

17.肖承棕

生脉散合四草龙牡汤:益气敛阴,摄血止血

【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煅龙骨、牡蛎(先煎)各30克,仙鹤草15克、益母草15克、墨旱莲15克、鹿衔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出血量多或出血时间长,阴血丢失严重,气阴两伤需止血者。

18.姚寓晨

益气清营固冲汤:益气清营,固冲止血

【组成】炙黄芪、重楼各30克,太子参、生地黄、乌贼骨、贯众炭各15克,黄芩12克。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再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再煎30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2次早晚空腹温服,每日1剂。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胎漏、经间期出血,人工流产或产后恶露不绝等属气阴两虚,营热扰冲者。症见面色少华,头晕乏力,腰脊酸软,心烦口干,舌偏红,苔薄中剥,脉细数。

【加减】夹瘀者,加煅花蕊石15克、参三七5克;气虚较著者,用潞党参换太子参,加焦白术、炙升麻;阴虚较甚者,配合二至丸、陈阿胶;胎漏者,加苎麻根、桑寄生、菟丝子。

【按】本方是姚老治疗气阴两虚,营热扰冲之妇科血证的经验方。治疗月经过多患者110例,有效率为88.9%;治疗产后恶露不绝56例,有效率为84.5%。

19.杨家林

生脉二至乌茜汤:益气养阴,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组成】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女贞子15克、益母草15克、墨旱莲15克、茜草12克、乌贼骨24克、生地12克、地骨皮15克、炒贯众30克、炒槐花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

20.张良英

止崩汤:补气摄血

【组成】炙黄芪30克,阿胶(烊化)、熟地黄各20克,党参、怀山药、白芍、炒贯众、川续断、益母草各15克,白术、赤石脂各10克,升麻8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期出血量多。

【加减】热象明显者,加小蓟15克、茜草10克;血瘀明显者,去赤石脂,加炒蒲黄10克。

止带方:养阴清热除湿,凉血化瘀调经

【组成】生地黄20克,败酱草、炒黄柏、车前子、赤芍各12克,丹皮、苍术各10克,没药8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月经净后服用。

【主治】湿热蕴结,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而致月经过多。

消瘤方:健脾除湿化痰,行气活血消癥

【组成】桂枝、茯苓、丹参各15克,浙贝母、荔枝核各12克,鸡内金、枳壳、橘核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月经后服用。

【主治】由于痰湿停滞,阻碍血行,痰瘀互结,日久成癥,而致月经过多。

自拟三棱丸:行气活血,散结消癥

三棱10克、莪术10克、当归15克、枳壳10克、川芎10克、橘核12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月经后服用。

【主治】气滞血瘀,瘀阻冲任,胞脉,而致月经过多者。

21.朱小南

清热调经汤:调经清热

【组成】生地黄、地骨皮各12克,蒲黄炒、炒阿胶、仙鹤草、荆芥炭、盐水炒黄柏、青蒿、墨旱莲各9克,赤芍、丹皮、白术、茯苓各6克。

【用法】在经期内用,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过多(冲任伏热型)。症见2个月前经水初潮,每次经量频多,甚侧口鼻流出鲜血,内热心烦,急躁易怒,舌苔薄黄,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