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 言
1.1 复习笔记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产生,是由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scarcity)。
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分为“自由物品”(free goods)和“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前者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其数量是无限的;后者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这类物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但它的数量是有限的。
生产资源以及用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此,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①生产什么(what)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②如何(how)生产?③为谁(for whom)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④现在生产还是将来(when)生产?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2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1)机会成本的概念
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存在的原因在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物品在某一时期内是个定量,从而为了生产某种产品就必须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
(2)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如图1-1中G点,表示社会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闲置资源,也就是存在失业,当社会使用了这部分资源,就可以得到更多的X和Y产品。当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时,表示社会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充分就业状态。但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在选择两种产品的组合时,必须确定最佳的比例,是选择D点还是E点,又或是其它点?这便是微观经济学中所要解决的资源配置问题。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3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
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就是经济体制问题。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划分,经济体制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类型: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1)自给经济的特征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2)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这种体制,从理论上也许可以证明,资源能够达到最优配置和有效利用。但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不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效率较低,由此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机制。但是,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并不是万能的。在克服垄断和外部性中的弊端、提供公共物品、管理信息、调节收入分配、控制经济波动等诸多方面,市场都无能为力,需要国家或者政府出场来发挥作用。
(4)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政府限制私人的某些活动;垄断的成分限制完全竞争的作用。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这种体制被认为是最好的制度,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较好的协调。
4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等。
微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采用个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的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只分析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what is),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会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至于这种经济现象好不好,该不该如此,则不作评价。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而不做另外的选择?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
2个体分析和总体分析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对象上以资源利用和资源配置相区别,在方法上则以总体分析(aggregate analysis)与个体分析(individual analysis)相区别。总体分析称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个体分析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采用个体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体分析方法,都是由它们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个体分析和总体分析,作为一种数量分析的具体形式,都广泛地采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边际增量分析(marginal adding analysis)是指分析自变量增加或减少的最后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进行数量分析时,把经济变量区分为内生变量(内在变量)和外生变量(外在变量)。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是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宏观经济学在进行总量分析时,还把相关的经济变量区分为流量和存量。存量(stock)是在一定时点上变量的大小;流量(flow)是在一定时期内变量的变动量。
3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如果偏离均衡之后会有其他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就称为稳定的均衡。如果任何力量都无法使它恢复到均衡位置,则称不稳定均衡。
局部均衡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4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指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是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动态分析的根本特征是引入了时间因素,从时间序列上对社会经济活动作作时点分析和期间分析、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试图说明经济活动怎样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
5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或数学的形式(包括几何图形和方程式等)来表示。衡量经济模型优劣的一个标准是:如果一个经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经济现实,模型就是成功的。
6理性人假定
经济学家指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即他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的原始含义,书中,他写了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他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还大。
数理经济学的发展,使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具体化为一套以最大化为原则的经济理论体系,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成为标准的经济分析基础。最大化原则是微观经济学中各种经济主体(消费者、厂商)的目标函数,其数学表述是条件极值和无条件极值的一阶偏导等于零——经济学的优化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