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详解】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交易成本和制度障碍不断减少,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各经济主体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更广泛的国际分工,在整个世界市场范围内实现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交往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也进一步加强的客观历史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力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②市场经济体制的拓展和完善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关系的要素,发展中国家实行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需的制度框架;
③全球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因素;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按照自己的全球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形成了世界范围内追逐高额利润的独特的企业体系。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
①经济发达国家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
②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扩大,加快了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
③发展中国家重视利用高新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贸易自由化是指有关国家或地区通过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协议,取消或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及歧视性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在障碍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的环境下实现和拓展。
①占全球贸易70%以上的经济发达国家为自身利益的需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②实行市场开放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增长的过程中增加了对贸易自由化的信心;
③电子化贸易普遍使用、商务标准趋同和贸易合同标准确立,为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3)经济全球化使生产领域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开始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生产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及与之相关的全球生产网络的不断地建立、发展和完善。
①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兼并扩张和加剧,同业或相关跨国公司之间重新整合,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共同发展;
②跨国公司的投资更多地向信息、金融等富有高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转移;
③跨国公司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已成为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
(4)经济全球化导致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利
金融全球化是指由于世界各国金融管制放松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分布呈分散化和全球化态势。
①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消除障碍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实现本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②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以远高于GDP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
③跨国金融机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兼并增多、实力增强;
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也使金融风险呈现出全球化特征,促使金融监管也开始走向全球化。
【例8.1 多选题】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类型包括( )。[2015年真题]
A.贸易全球化
B.信息全球化
C.技术全球化
D.生产全球化
E.金融全球化
【答案】ADE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交易成本和制度障碍不断减少,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各经济主体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更广泛的国际分工,在整个世界市场范围内实现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交往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也进一步加强的客观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可以具体划分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分别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对世界和各国经济产生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1.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机遇
①贸易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优化和规模经济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②日益完善的国际贸易规则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2)挑战
贸易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的进口替代战略所需要的保护政策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出口导向战略因竞争激烈和新规则限制而加大了实施的难度。
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影响发展中国家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就业的稳定性,可能带来的经常账户长期不平衡也会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2.生产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机遇
①生产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促进本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②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信息技术发展确立优势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2)挑战
①居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等造成危害。
②跨国公司的扩张威胁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的管理控制力,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使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加大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的难度。
③跨国公司实施的全球产业转移战略也加剧发展中国家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过剩,减缓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机遇
①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便捷地获取外资以弥补经济发展中资金的不足;
②有利于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2)挑战
①金融全球化进一步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对外依附性;
②金融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巨额游资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构成威胁,加大了金融风险,甚至可能最终危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开放型经济
1.开放型经济的含义
(1)经济学意义上的含义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开放型经济的概念有两种含义:
①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的概念,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等均可以实现较自由的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②开放型经济指一国实行的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倾向。
在此意义上,开放经济是指逐步减少政府对于对外经济联系的行政干预或逐步推动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政策。
(2)一般意义上的含义
开放型经济是指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跨国界流动较为自由的一种经济。
衡量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的指标:出口占GDP比重、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资本流出入量、企业跨国经营情况等。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不同: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是一种政策性开放;开放型经济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是一种制度性开放。
【例8.2 单选题】从性质上看,当前我国实行的开放型经济政策属于( )。[2015年真题]
A.政策性开放
B.阶段性开放
C.制度性开放
D.义务性开放
【答案】C
【解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有所不同。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总体上是一种政策性开放;而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总体上实行中性化政策,是一种制度性开放。
2.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提出
(1)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论述中,明确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
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强调要“发展开放型经济”;
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写入“十五”计划,并做了阐释。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必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开放型经济
从把“发展开放型经济”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发展开放型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等以往的提法相比,更简明、更概括、更突出,更适合我国加入WTO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也更易于被国际社会理解与接受。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既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肯定,又给未来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但要发展对外贸易,还要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不但要成功“引进来”,还要顺利“走出去”,并形成自身新优势;不但要沿海开放,也要开放内地和沿边;不但要努力推动WTO多边自由化进程,也要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3.发展开放型经济制度的现实意义
从我国面临的国际背景和现实国情看,发展开放型经济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具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越发明显。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有效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2)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成熟的市场经济都是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响应改革开放
发展开放型经济制度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外承诺的国际义务也是一致的。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涉外经济管理
1.我国涉外经济活动的发展
我国已同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良好的经贸关系,涉外经济活动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进出口贸易由简单的易货贸易变为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贸易、边境贸易、补偿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互补、竞相发展的局面。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境外投资、劳务输出、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国际金融、保险、运输、旅游等各项业务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当年进出口商品总额已达38667亿美元,是1978年206.4亿美元的约180多倍;外汇储备累计达到33116亿美元,是1978年1.67亿美元的19000多倍;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0多万家左右,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2万亿美元左右;已有境外投资企业1.3万家左右,分布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超过2500亿美元。在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已经由1990年的31.4%上升到45%左右。
2.对涉外经济管理的更高要求
涉外经济活动离不开涉外经济管理,涉外经济活动需要宏观经济管理,涉外经济活动领域的扩大化和活动内容的复杂化对宏观经济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具体如下:
①涉外经济活动的后果涉及国家利益,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甚至关系到国家主权,为此,各个地方、部门、企业应该在宏观管理上接受统一领导,统一对外。
②涉外经济活动是同外商、外国政府打交道,我国的涉外经济工作和涉外经济工作者,必须在通晓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国际经济环境灵活处置。
③涉外经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规模和结构、时间和空间,都直接或间接、即期或长远影响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涉外经济活动需要由宏观管理上统一调节、统一控制。
3.重视和加强涉外经济管理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重视和加强涉外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
①通过正确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原则,保护国家利益。宏观管理必须从政策上、计划上进行有效的协调,以保证国家利益和政治上的独立自主。
②及时调整对外经济活动的目标和政策,制定对外经济活动的战略和计划,促进涉外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从事涉外经济活动,其目的是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保证国内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③正确处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关系,实现开放型经济中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五、我国涉外经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维护我国在国际商品、技术、服务贸易中应有的地位,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在制定涉外经济发展战略和进行涉外经济管理时还应坚持以下原则:
(1)必须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开展涉外经济活动的政策出发点是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必然要以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表现出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
(2)必须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为我国实现社会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创造有利条件
国民经济管理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两大类:一是实现国内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均衡;二是实现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一国涉外经济如果长期存在巨额逆差或顺差,必然会对本国国内经济总量的基本均衡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3)必须有利于带动国内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发展涉外经济要求国内市场的经济结构与国际市场协调一致;要求优化所有制结构,提高国有企业以及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要求加大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实现金融、保险、服务等行业的开放经营;要求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和对科技的投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求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充分利用西部的优势资源等。
(4)必须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涉外经济的开展在促进一国经济走向世界市场的同时,也会给该国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在进行涉外经济管理时,应当为提高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创造有利的条件。
(5)必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是以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涉外经济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一战略目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6)必须有利于扩大就业和缓解国内结构性矛盾,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我国涉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把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机结合。在出口产品导向上,加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导地位。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送出去”等多种措施,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既在国内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也服务于国际市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