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秦汉魏晋
一、选择题
1.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属于( )。
A.弹拨乐器
B.打击乐器
C.拉弦乐器
D.吹奏乐器
【答案】A
【解析】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2.“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 )乐器的弹奏声。
A.琵琶
B.古筝
C.扬琴
D.风琴
【答案】A
【解析】“大珠小珠落玉盘”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凸显的是琵琶的弹奏声。
3.下列乐器属于弹拨乐器的是( )。
A.中阮
B.中胡
C.高胡
D.板胡
【答案】A
【解析】阮是“阮咸”“阮咸琵琶”的简称,弹拨乐器,是古琵琶的一种。现在使用的改良阮分为四种:低阮、大阮、中阮、小阮。
4.《十面埋伏》属于( )乐器作品。
A.二胡
B.古琴
C.琵琶
D.古筝
【答案】C
【解析】《十面埋伏是》一首汉族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为上乘的艺术佳作。
5.秦汉时期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是( )。
A.太常寺
B.乐府
C.鼓吹署
D.行院
【答案】B
【解析】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人数曾达1000余人。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
6.《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魏末文人( )的音乐思想。
A.张炎
B.嵇康
C.沈括
D.郭沔
【答案】B
【解析】嵇康,字叔业,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
7.以下琴人中尤以擅弹《广陵散》著称的是( )。
A.阮籍
B.嵇康
C.蔡邕
D.孔子
【答案】B
【解析】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养生论》等千古名篇,并且擅长弹琴,尤以演奏《广陵散》出名。
8.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是( )。
A.《碣石调幽兰》
B.《广陵散》
C.《高山流水》
D.《梅花三弄》
【答案】A
【解析】《碣石调幽兰》是中国古代琴曲。该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亦是今天唯一所见的在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碣石调·幽兰》相传为孔子所作。
9.琴曲《酒狂》的作者是( )。
A.阮籍
B.嵇康
C.郭沔
D.蔡邕
【答案】A
【解析】《酒狂》:汉族古琴曲,晋阮籍所作。乐曲通过描绘混沌、朦胧的情态、以发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10.以下论著为阮籍所著的是( )。
A.《乐记》
B.《乐论》
C.《琴赋》
D.《声无哀乐论》
【答案】B
【解析】阮籍音乐理论著作有《乐论》。主要观点是“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强调圣人作乐为的是“自然之道”,这便是“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澹,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具有老庄思想。
二、名词解释
1.《乐记》[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
答:《乐记》是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乐”兼指诗、歌、舞三者,但主要以论述音乐为主。旧传23篇,现存11篇,其中8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篇目为:《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情篇》、《乐言篇》、《乐象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同时保存在《礼记》卷十一和《史记·乐书第二》之中。《乐记》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乐记》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乐记》中记述音乐人物的原有5篇,《季札》和《窦公》2篇已经失传,现存3篇音乐谈话录,即《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为今天认识和研究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面貌和不同历史人物的美学观念提供了具有很高可信价值的文字材料。关于《乐记》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说是公孙尼子所作,一说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问献王刘德所作,也有认为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所作,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成书于西汉,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
2.《广陵散》[燕山大学2011年研;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汉族一首大型琴曲,中国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根据蔡邕《琴操》的记载,琴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现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之后则表现了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正声则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气贯长虹、声势夺人的音调一直为封建的道学家们所咒骂,宋代朱熹所说:“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由此,《广陵散》也成为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杀伐战斗气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3.《声无哀乐论》[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聊城大学2014年研]
答:《声无哀乐论》是我国一部古代音乐美学论著。魏晋时期嵇康所作,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文章以“东野主人”代表自己,以“秦客”作为自己虚设的论敌,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步步深入地论述了声(泛指音乐)究竟有没有哀乐变化的核心问题。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的观点,即是说感情与音乐二者之问并无关系,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情感的变化。嵇康之所以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已将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思想绝对化,机械地将音乐和政治等同起来。嵇康力图摆脱这种僵化的音乐教化观点,而自己却又走人了另外一个极端。尽管如此,《声无哀乐论》中仍然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是我国1700多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至今仍不失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并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百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研]
答:“百戏”是我国古代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总称,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表演中多伴有音乐的唱奏。“百戏”一词出现在汉代,张衡《西京赋》最早在文学作品中记述我国古代“百戏”的演出情况,汉代特有的石刻画像艺术以及杂技陶俑则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百戏演出的盛况。在汉代,“角抵戏”又是“百戏”的别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百戏”继续盛行,以至于宗庙祭祀中都有表演。南北朝以后,“百戏”亦称“散乐”。到隋代,“百戏”这种原本是民间的艺术已为宫廷所吸收,变得相当贵族化。唐代“百戏”始终为贵族统治阶级所喜爱,其形式之多样、表演之精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最有特色的“舞马”。元代以后,“百戏”内容更加丰富,却各自走向独立艺术形式,包罗万象的“百戏”一词最终销声匿迹。
5.清商乐
答:清商乐指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音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是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和南方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其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清商乐包括了“中原旧曲”(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完全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隋唐时期,清商乐则列人多部乐中,是华夏正声的象征。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15种。其“清商三调”是沿用“相和三调”而来,即平调、清调、瑟调。清商乐的古调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
6.相和歌
答: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三、简答题
魏晋时期文人音乐家具有哪些特点?
答: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使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由此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犀利的文笔,善于从理论高度探索和研究音乐的规律,他们的参与将当时的音乐推向了更高的层面。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魏晋文人音乐家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家中的佼佼者,归纳起来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1)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但不以音乐为职业。
(2)多数擅长演奏古琴,如嵇康善于弹琴,因在刑场上从容不迫弹奏《广陵散》而传为佳话。
(3)有的兼及音乐创作和理论著述,嵇康有两篇著名的音乐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前者表现了嵇康对音乐艺术的竭力提倡和对琴曲艺术的推崇,后者则是一篇充满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在我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往往是音乐世家,有深厚的家学渊源,阮咸是阮籍之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孙。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5)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魏晋“竹林七贤”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大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借助不同常人的处世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社会的关注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