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音乐基础理论考研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中国音乐史

第1节 先秦时期

一、选择题

1.下列乐器中不属于“竹”类材料制作的有(  )。

A.磬

B.笙

C.箫

D.筚篥

【答案】A

【解析】磬是古代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

2.可以表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9000年可考历史的乐器是(  )。

A.骨笛

B.埙

C.磬

D.玉箫

【答案】A

【解析】中国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可以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为证,约有9000年可考的历史。

3.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陶制,平底梨形,有五至十个大小不一的音孔,音色淳厚、古朴。

A.埙

B.竖笛

C.葫芦丝

D.竽

【答案】A

【解析】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4.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是(  )。

A.埙

B.骨笛

C.骨哨

D.古琴

【答案】B

【解析】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是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其年代的上限为距今9000年左右。因其复杂性而被命名为骨笛,而非骨哨。骨哨相对骨笛简易得多。

5.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出土于下列哪个省份(  )。

A.河南省

B.湖北省

C.浙江省

D.云南省

【答案】A

【解析】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是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其年代的上限为距今9000年左右。因其复杂性而被命名为骨笛,而非骨哨,骨哨相对骨笛简易得多。

6.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巫乐”和(  )。

A.雅乐

B.淫乐

C.礼乐

D.俗乐

【答案】B

【解析】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淫乐旧指不同于正统雅乐的俗乐。

7.《大濩》是下列哪个时期的乐舞(  )。

A.舜

B.夏

C.商

D.西周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舞蹈史话》:“《大濩》是商代著名的乐舞,汤灭夏,自立为王,命伊尹作《大濩》,是歌颂开国功勋的(《墨子·三辩》、《吕氏春秋·古乐篇》)。汤死后,汤的后代把《大濩》作为祭祀祖先的乐舞。这在甲骨文中有记载,是汤的后代,占卜问是否用(濩)来祭祀(《殷虚书契前编集释》)。”

8.乐器“缶”的制作材料属于(  )。

A.革

B.土

C.石

D.竹

【答案】B

【解析】周代按照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音”,分别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土类:埙、缶。金类:钟、铙。石类:石磬、玉磐。革类:土鼓、足鼓。丝类:琴、瑟。木类:祝、圄。匏类:簧、笙。竹类:箫、管。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的朝代是(  )。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答案】C

【解析】周代统治者的利用音乐,比前代更进一步。除了利用音乐以加强其统治以外,他们又利用音乐来宣传阶级社会中等级制度的合法性;他们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来控制音乐活动;他们在“国学”中教音乐,培养青年,使他们能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图,利用音乐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权。

10.周代音乐机构中最高的领导者是(  )。

A.大师

B.大司乐

C.乐师

D.上瞽

【答案】B

【解析】“大司乐”作为周朝的音乐机构,掌握着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的职能,它的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音乐人才。

11.目前周代乐器见于记载的数量约为(  )。

A.四十余种

B.五十余种

C.六十余种

D.七十余种

【答案】D

【解析】据文献史料记载,周代的乐器已有七十余种,仅在《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就有三十余种,其器型逐步完善。

12.“八音”乐器分类法出现于下列哪个朝代(  )。

A.夏

B.商

C.周

D.秦

【答案】C

【解析】周代乐器的增多,促使乐器分类的出现,即《周礼·春官·大师》中记载的“八音”(八音是古代按照乐器制作的材料的不同而分成八个类别):金类、石类、土类、革类、丝类、木类、匏类、竹类。在八音乐器中,革类和竹类乐曲为多,而金类乐器能代表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13.笛子分梆笛和(   )。

A.羌笛

B.竹笛

C.长笛

D.曲笛

【答案】D

【解析】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14.中国古代将收集民歌叫(  )。

A.收藏

B.采律

C.采风

D.踏青

【答案】C

【解析】在我国古代,“采风”的含义主要是指采集民歌。

15.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传唱了二千多年。他们是因乐曲(  )而成为知音的。

A.《阳关三叠》

B.《梅花三弄》

C.《阳春白雪》

D.《高山流水》

【答案】D

【解析】《高山流水》是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16.十二律产生的方法最早的记载是(  )中的“三分损益法”。

A.《管子·地员篇》

B.《乐记》

C.《梦溪笔谈》

D.《中原音韵》

【答案】A

【解析】十二律是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记载三分损益法的最早文献是《管子·地圆》。所谓“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先定出一个基本音高,由这个音高开始,递次用2/3(三分损一)或4/3(三分益一)的比例,求得其他十一律或四声的长度,再按音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17.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是(  )。

A.《陈旸乐书》

B.《词源》

C.《乐记》

D.《乐府传声》

【答案】C

【解析】《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内容包括音乐思想、音乐创作、器乐演奏、乐器制作、乐律研究、音乐人物、音乐言论等音乐领域极其广泛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

1.三分损益法[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研]

答: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汉族发明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相关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中,即用增加或减少弦长三分之一、往返交替求律的方法。假设宫音弦长为81,增加三分之一得到108,即下方徵音的弦长。同样的方法依次得出商、羽、角各音的弦分别为72、96、64。因为这种生律法以3为除数,所以又名“三分法”;所得音均为五度关系(下方四度等于上方五度),因此又称“五度相生法”;也可称之“管子法”(因管仲而得名)。“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2.八音[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4、2013、2012年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研]

答:八音是周代出现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类别代表性乐器如下:金(钟)、石(磬)、丝(琴)、竹(管)、匏(笙)、土(埙)、革(土鼓、足鼓)、木(柷、敌)。八类乐器中,以“革”类的鼓和“竹”类的吹管乐器数量最多,二者占有先秦乐器总数的一半以上。“金”类的钟和“石”类的磬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以富于穿透力的音色、精密的音律和宽广的音域,体现着当时音乐文化的进步。琴瑟类弹奏乐器的出现,则以富于歌唱性的音色和更加细腻的感情色彩反映了周代乐器的成熟与发展。此外,八音乐器中已经有了不少乐器组合形式,如“琴瑟和鸣”、“钟鼓喤喤”等。八音乐器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当时我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3.郑卫之音[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研;杭州师范大学2014、2013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4.葛天氏之乐[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葛天氏之乐是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八支歌的内容分别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表示崇拜氏族图腾,即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歌唱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希望天帝保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和地神的恩惠;《总禽兽之极》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吃用不尽的肉食、皮毛。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5.贾湖骨笛[河南师范大学2014、2011年研]

相关试题:

请对贾湖骨笛作简要介绍[简答题,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舞阳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后相差很大,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开有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若干变化音。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6.雩舞

答:雩舞是商民族盛行的祈雨乐舞。《说文解字》云:“雩,夏祭乐于赤灞帝,以求甘雨也。”郑玄认为,“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其字形即雨的形符下加乎,象征人们在雨中呼号歌唱的激动神态。这种舞是要执着牛尾跳的,而且牛尾要在若干舞者之间轮流传递,所以又叫“代舞”或浔“隶舞”。“代”即轮流传递,“隶”则像两手捧一牛尾。跳这种舞的时候,舞者要跳出周围盘旋的舞步或舞姿,所以这种舞在卜辞中又叫作“槃隶”。由此可见,商代跳舞降神祈雨是十分普遍而且盛行的形式,也是祭祀仪典的重要内容。

7.《大武》

答:《大武》是西周乐舞,又名《武》,是以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为内容的一种武舞。据《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第二段表现消灭商纣的战争胜利;第三段灭商后再向南方进军;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由于《大武》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武舞,因此孔子评价:“《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根据《通典·乐》中的记载,这部作品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被更名为《五行》。

三、简答题

1.简述上古时期乐律学发展的成就及其局限。

答:(1)成就:根据对现有出土乐器的研究可知,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体系在四、五千年前便已有可能确立,但是对生律方法、乐音的绝对高度和相互关系的记载,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中记载了最早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这是一种弦上求律的方法,将一条空弦三等分,“三分益一”,求得下方的纯四度音,再“三三分损一”,生得次一律上方的纯五度音,如此生律四次,得出五音:宫、徵、商、羽、角。产生于春秋时期的“三分损益法”与希腊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原理相通,但较之后者提前了140余年。《吕氏春秋·音律》在“三分损益法”生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得到十二律,生律顺序如下:“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这种生律方法也叫做“隔八相生法”,所生十二律,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律吕。

(2)局限: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其局限性在于它所形成的古代大全音(204音分)较十二平均律的全音为大,古代小半音(90音分)较十二平均律的半音为小。当相生至第十二律仲吕时,就出现了“仲吕极不生”、黄钟不能够还原的现象。换言之,由于三分损益十二律不是平均律制,不能够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由此,便揭开了长达两千多年之久人们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

2.简要论述商代音乐的特点。

答:商代音乐特点为:

(1)相传商的始祖契因其母吞玄鸟卵而生,因而商族以鸟为图腾,并且有着崇尚鬼神的习俗,这使得商代音乐具有鲜明的巫文明特点。商人非常迷信,《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各种神秘的巫术活动十分盛行。商代专门从事占卜活动的女性为巫,男性为觋。作为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而且在频繁的祭祀、巫术活动中,载歌载舞,可谓是当时职业的音乐舞蹈家,“巫乐”由此形成。根据卜辞中的记载,商代祭祀歌舞常常夜以继日地进行,表现内容往往既有降神、祈雨的神秘色彩,也不乏赏心悦目的爱情生活,因而商代的“巫乐”在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的同时,也是华丽多姿、热闹非凡的。

(2)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商代最后一个帝王纣命令乐师制作了华丽放荡的“淫乐”,通宵达旦狂欢,形式奢侈华丽、内容荒诞污秽。“巫乐”和“淫乐”一个是民间音乐,一个是宫廷音乐,两者共同构成了商代音乐的特殊面貌。

3.简述中国古代音乐的三大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规律。

答:黄翔鹏先生在《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一文中(此文收入《传统是一条河流》音乐论集),对中国传统音乐作了形态学的宏观考察,从而认为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产生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就在于社会生活因经济、政治原因而发生的剧烈变革。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三大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它们和现代音乐之间,至少发生过三次千年一现的、严重的断层现象。第一次是在战国后期至秦、汉间的战乱之中(公元前3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末至五代间(公元9世纪后半叶至10世纪上半叶);第三次即迄今近百年间的变化(19世纪后半叶迄今)。在历次断层中,都有社会生活的巨变,足以引起某种失去生活依据的音乐发生失传现象,但更为重要的是,每当出现断层现象时,却促成了新艺术的诞生。在某些音乐失传的同时,失传了的东西却以形态的改变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并且逐步把传统音乐推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4.简述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及其特点。

答:(1)概况:西周在历史上建立起了较为庞大的音乐教育机构。最高乐官为大司乐。大司乐即大乐正,掌大学,为乐官之长;乐师即小乐正,掌小学,为乐官之副。其机构可以分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据《周礼》的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有1463人,除了少数低层贵族以外,绝大部分是胥、徒、上瞽、中瞽、下瞽、胝嘹、舞者一类的奴隶阶级。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各类人员有明确分工。大司乐,教国子乐德、乐语、乐舞;乐师,教国子小舞,有羽舞、旄舞等;大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教六诗;小师,掌教鼓、鼗、祝、敌等,其他人员也各尽其职,组织分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2)特点:

西周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其传授课程包括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即《周礼》所载的乐德、乐语和乐舞三个方面,学习的时间从13岁至20岁,并且有严格的进度规定。

西周的音乐教育目的是通过音乐传递中正平和的思想,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并使音乐得以广泛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