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状态的是( )。
A.感觉
B.想象
C.注意
D.记忆
【答案】C
【解析】C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一种心理状态。
2.大脑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结构是( )。
A.杏仁核
B.内囊
C.边缘系统
D.胼胝体
【答案】D
【解析】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是大脑最大的白质带,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大脑两半球间的通信多数是通过胼胝体进行的。
3.神经系统最小的单位是( )。
A.突触
B.轴突
C.神经元
D.胞体
【答案】C
【解析】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其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
4.大部分患有色盲的人不能够区分的颜色是( )。
A.红和青
B.红和黄
C.红和蓝
D.红和绿
【答案】D
【解析】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这种病人很少见,在人口中只占0.001%。而局部色盲中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
5.感受性提高的感觉适应现象是( )。
A.触觉适应
B.嗅觉适应
C.暗适应
D.明适应
【答案】C
【解析】视觉适应主要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6.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右图时,往往只看到一些凌乱的斑点。经提示这是一幅骑士骑马图后,人们就觉得像所提示的内容。这主要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题干表述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即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A项,知觉整体性指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C项,知觉恒常性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不变。D项,知觉选择性指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为背景。
7.立体电影利用的知觉原理主要是( )。
A.运动视差
B.纹理梯度
C.线条透视
D.双眼视差
【答案】D
【解析】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
8.一名5岁小儿童向怀里抱的布娃娃讲妈妈曾给她讲过的故事,这种语言属于( )。
A.对话
B.独白
C.语言获得
D.语言理解
【答案】B
【解析】独白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其表现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式。其特点主要由是:①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②是一种开展的语言;③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
9.安德森(J.R.Anderson)提出了语言产生的三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语言产生的阶段包括( )。
A.构造、转化、执行
B.概念化、公式化、发音
C.构造、转化、发音
D.概念化、公式化、执行
【答案】A
【解析】安德森提出语言产生的三阶段主要有:①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②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③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10.在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模型中,对情绪产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
A.注意
B.认知
C.生理变化
D.情境
【答案】B
【解析】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的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①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②第二个亚系统,长期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期望;③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情绪产生的关键取决于认知因素。
11.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这种动机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C
【解析】趋避冲突指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们在接近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A项,双趋冲突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的冲突。B项,双避冲突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的冲突。D项,多重趋避冲突指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引起的冲突。
1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的正确排序( )。
A.生理、安全、尊重、归属与爱、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
C.生理、归属与爱、安全、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归属与爱、尊重、安全、自我实现
【答案】B
【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某学生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但其他方面却表现平平。根据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该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优异的智力是( )。
A.分析性智力
B.创造性智力
C.实践智力
D.综合性智力
【答案】A
【解析】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14.下列选项中,属于晶体智力的是( )。
A.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
B.发现复杂关系的能力
C.理解词汇能力
D.知觉的速度
【答案】B
【解析】晶体智力是一个人后天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信息加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等。
15.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答案】C
【解析】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它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6.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构成个体独特性的那些重要特质属于( )。
A.首要特质
B.中心特质
C.根源特质
D.共同特质
【答案】B
【解析】奥尔波特将人的特质分为:①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②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l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③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很顺从,这里的“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17.根据人对问题思考的速度的差异,卡根等将认知风格类型划分为( )。
A.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B.冲动型与沉思型
C.同时性与继时性
D.整体加工与部分加工
【答案】B
【解析】卡根等人将认知风格分为冲动与沉思,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其中,冲动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18.让一个吸烟上瘾的人扮演因吸烟患肺癌而接受治疗的病人,之后他戒了烟。这一情境中对戒烟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
A.相似性
B.可说服性
C.卷入
D.心境
【答案】C
【解析】吸烟上瘾的人扮演因吸烟患肺癌接受治疗而戒烟是因为卷入因素起了作用,“卷入”指设定某一特定环境,让被说服者融入其中以改变他的态度,如通过引发人们恐惧感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19.自我服务偏差的主要成因( )。
A.利用认知捷径
B.团体极化
C.维持和保护自尊
D.可得性启发
【答案】C
【解析】在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中,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在对他人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则正好相反,即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而把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20.下列关于心理学家对发展心理学贡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荣格最先开展对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B.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C.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学》,创立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D.皮亚杰以活动特点标准将心理学发展划分四个阶段。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以儿童思维发展为基础,把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21.下列研究设计类型中,既能描述因变量的年龄差异,又能描述年龄变化,还能对年龄、群组、测量时间等效应进行分离的是( )。
A.横断设计
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
D.双生子设计
【答案】C
【解析】纵向设计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克服了纵向设计的缺点,又保留了横向设计的长处,从而更好地研究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22.将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称为“心理性断乳”的学者是( )。
A.米德
B.普莱尔
C.霍尔
D.何林渥斯
【答案】D
【解析】何林渥斯将青少年从家庭的独立过程,称为心理性断乳,认为是一个与婴儿期因断奶而改变营养摄取方法的生理性断乳相对照的概念。其共同特点是,断乳前所形成的适当且必要的习惯,已与新的需要、冲动、行动不相适应并发生矛盾。改变这一习惯及原有的心理水平已成为必然,这就使得母子之间形成的习惯必须改变,也就造成了在青少年期的心理适应上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性断乳的复杂性。
23.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典型游戏类型( )。
A.象征性游戏
B.练习游戏
C.结构游戏
D.观察性游戏
【答案】A
【解析】象征游戏反映了儿童符号机能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对环境的同化倾向性,它是一种适应现实、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来塑造现实的游戏形式。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2~7岁)常进行象征性游戏,即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
24.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翻身、坐、抬头、站、走
B.抬头、坐、翻身、站、走
C.翻身、抬头、坐、站、走
D.抬头、翻身、坐、站、走
【答案】D
【解析】婴儿的动作发展符合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动作发展的顺序首先是抬头,3—4个月时开始翻身,先是由仰卧到侧卧,约6个月时可独坐,7~8个月时开始学爬行,1岁左右开始独立行走。
25.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儿童成长外层系统的是( )。
A.父母工作单位
B.家长与学校关系
C.社会文化
D.家庭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包括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如邻里社区、儿童的医疗保险、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单位、亲戚朋友等。
26.奥苏泊尔认为当学习者具备同化有逻辑意义的材料所必须的背景知识是,则该材料具备了( )。
A.心理意义
B.潜在意义
C.显示意义
D.参考意义
【答案】B
【解析】奥苏泊尔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有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27.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共性是强调( )。
A.先前经验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B.事实情境对学习的价值
C.社会互动是学习的决定因素
D.师生关系对于学习的促进
【答案】A
【解析】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两者都强调先前经验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28.教师向学生随机呈现一个词表,并要求记住表中的单词,学生学会了按照蔬菜、肉类、水果、饮料等对单词进行归类组织,并能运用该方法记忆其他词表。根据加涅的观点,这种学习属于( )。
A.言语信息的学习
B.智力技能的学习
C.认知策略的学习
D.语义信息的学习
【答案】C
【解析】加涅根据学习得到的结果或形成能力的不同将学习分为:①智力技能,指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②认知策略,指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③言语信息,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许多有组织的观念等;④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题干表述,学生学会根据单词不同的语义范畴来归类记忆词表,习得的是一种记忆策略,属于认知策略的学习。
29.对于自发的、原本就有兴趣的学习任务,外部物质奖励往往会降低个体的内在学习动机。持这一观点的动机理论是( )。
A.行为强化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自我价值理论
D.自我决定理论
【答案】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并认为外在动机使用不当会导致内在动机的抵消。
30.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为了提高自我效能感,当个体取得学业成功时,应将其成功归因于( )。
A.努力
B.能力
C.运气
D.方法
【答案】B
【解析】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31.强调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维系于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明确提出这一主张的心理学家是( )。
A.布鲁纳
B.奥苏泊尔
C.马斯洛
D.罗杰斯
【答案】D
【解析】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学习促进者与学习主体的关系。
32.记忆表象有可操作性的经典实验是( )。
A.心理旋转实验
B.人工概念实验
C.stroop实验
D.点探测实验
【答案】A
【解析】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库柏和谢帕德用减数法反应时做的心理旋转实验研究证明了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33.在反应实验中,常用的两个因变量是( )。
A.速度和准确性
B.速度和稳定性
C.稳定性和准确性
D.灵敏性和稳定性
【答案】A
【解析】所有反应时任务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是速度一准确性权衡,反映了反应时的两个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
34.根据唐德斯的ABC法,辨别时间应是( )。
A.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辨别反应是减去选择反应时
D.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答案】A
【解析】唐德斯减数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并把反应分为即A、B、C三种反应。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是反应的基线时间;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时,它包括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反应选择时间;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时,它包括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所以辨别时间等于C-A,即辨别时间是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35.研究错误记忆的经典范式是( )。
A.GO-NOGO范式
B.PDP范式
C.IAT范式
D.DRM范式
【答案】D
【解析】德泽一勒迪格一麦克德莫特范式(简称DRM范式)是研究错误记忆的经典范式,通常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作关键诱饵,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组成。在测验阶段,让被试对呈现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结果发现,在回忆和再认测验中,被试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识别为旧词比率接近那些实际呈现过的词的击中率,即发生了错误记忆。
36.相对于被试间实验设计,被试内实验设计的缺点是( )。
A.需要更多的被试
B.研究效率低
C.容易引起顺序效应
D.容易混淆被试差异与实验条件
【答案】C
【解析】被试内实验设计由于每个被试都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所以节省了被试,并且不会受到来自不同被试个体差异的影响,但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的处理,就可能产生时间顺序误差,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7.考察7、8、9岁三个年龄但女生对4种不同材料学习效果,其实验处理有( )。
A.3种
B.4种
C.7种
D.12种
【答案】D
【解析】实验处理的自变量是年龄与材料,其中年龄为被试间变量,共3个水平,为7岁、8岁、9岁;材料为被试内变量,共4个水平。所以实验处理为3(三个年龄)x4(四种不同材料)=12种。
38.保持量=(认对刺激数目-认错刺激数目)/(新刺激数目+旧刺激数目)×100%,采用这个公式计算,记忆保持量的方法是( )。
A.再认法
B.自由回忆法
C.节省法
D.系列回忆法
【答案】A
【解析】再认法是指测验中向被试呈现其学习或识记过的材料,并在其中混杂一些新的但与所学习过的材料相似的项目(如单词),让被试根据他们是否学习过来判断,并以“是”或“否”作出反应。本题保持量的计算中涉及新、旧刺激,即已学过的刺激与未学过的刺激,是再认法保持量的计算公式。
39.当实验出现了“霍桑效应”时,为了改进实验,后续研究应采取( )。
A.双盲法
B.消除法
C.平衡法
D.对抗法
【答案】A
【解析】霍桑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在心理学实验中,有效消除主试被试间不恰当的相互作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通用手段是双盲实验法。
40.霍尔瓦-多尔曼仪常用于测量( )。
A.深度知觉
B.时间知觉
C.活动知觉
D.似动知觉
【答案】A
【解析】霍尔瓦-多尔曼设计的深度知觉仪也称霍尔瓦-多尔曼知觉仪,是用来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主要用来作为一种选择测验以淘汰那些不符合深度知觉要求的航空候选人员。
41.在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视觉刺激中,如果第一个靶刺激出现之后的200~600ms内呈现第二个靶刺激,那么探测第二个靶刺激的能力降低,这种现象称为( )。
A.注意瞬间
B.注意分散
C.返回抑制
D.非注意盲视
【答案】C
【解析】返回抑制(IOR)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滞后现象采用突然变暗或变亮的方法,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会使对紧接着出现在该位置上的靶刺激的反应加快,即产生易化作用。如果线索和靶子呈现的时间间隔大于300ms,则易化作用会被抑制作用取代,对线索化位置上靶刺激的反应慢于非线索化位置,这种抑制作用被称为返回抑制。
42.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随机呈现数量相同的靶子词,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左耳或右耳听到靶子词时,要分别做出反应,结果发现,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超过50%,且差异不明显,这一实验结果支持的注意理论是( )。
A.衰减理论
B.晚期选择理论
C.资源有限理论
D.早期选择理论
【答案】B
【解析】多伊奇提出的晚期选择理论认为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只对重要的刺激反应,而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
43.补笔测验通常用来研究( )。
A.前瞻记忆
B.内隐记忆
C.外显记忆
D.元记忆
【答案】B
【解析】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方式主要有:词干补笔和模糊字辨认。补笔是提供缺笔字,要求被试把他心中首先想到的单字填出来。
44.小明在一次由50人参加的英语测验中得了80分,排名第8,其百分等级为( )。
A.160
B.80
C.85
D.88
【答案】C
【解析】小明百分等级的计算公式为:8/50=0.16,1-0.16=0.84,说明有84%的同学比小明分数低,即小明的百分等级为85。
45.应用方差分析检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有效性,其回归自由度和残差度分别为:
A.1和n-1
B.1,n-2
C.2,n-1
D.2,n-2
【答案】B
【解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自由度为l,残差自由度为n一2。
46.某研究将工人、农民、公务员、商人按生活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介于两者之间,现欲研究不同职业人员之间的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分析该研究数据最恰当的统计方法是( )。
A.相关分析
B.X2检验
C.因素分析
D.t检验
【答案】B
【解析】X2检验方法能处理一个因素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分布是否相一致问题,或说有无显著差异问题。根据题干描述,该研究数据是非连续变化的次数形式,即研究各职业类型中的生活满意度是否有显著差异。
47.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如果要使抽样标准误降低50%,则样本容量需扩大倍数为( )。
A.2
B.4
C.5
D.8
【答案】B
【解析】简单随机抽样中,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为s/,要使标准误降低50%,样本量需要扩大4倍。
48.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容量为100的样本,其均值X=80,标准差S=10,所属总体均值u的95%的置信区间为( )。
A.[78.04,81.96]
B.[60.40,99.60]
C.[76.08,83.92]
D.[79.80,80.20]
【答案】A
【解析】95%置信区间的计算公式为X-1.96×S/<μ<X+1.96×S/,代入已知数据计算,求得95%的置信区间为[78.04,81.96]。
49.数据2,5,9,11,8,9,10,13,10,24的中位数是( )。
A.8.0
B.8.5
C.9.0
D.9.5
【答案】D
【解析】所有观察值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观察值即中位数。排序后为2,5,8,9,9,10,10,11,13,24。n=10,平均数为 (9+10)/2=9.5
50.一组数据的分布曲线呈双峰状态,据此可以推测该组数据中可能有两个( )。
A.中数
B.众数
C.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答案】B
【解析】众数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双峰形态的数据分布中,两个峰表明数据具有两个众数。
51.关于t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t分布的均值大于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
B.标准正态分布的标准差大于t分布的标准差
C.两者的标准差、均值都相同
D.随着自由度增大,t分布接近于标准正态分布
【答案】D
【解析】t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均以平均数0为中心。t分布的形态随自由度d的变化呈一簇分布形态,不同自由度的t分布形态不同。当样本容量趋于∞时,t分布为正态分布,方差为1;当n一1>30以上时,t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方差大于1,随n一1的增大而方差渐趋于1;当n一1<30时,t分布与正态分布相差较大,随n一1减少,离散程度(方差)越大。
52.已知X与Y的相关系数rXY=0.38,A与B的相关系数rAB=0.58,rXY与rAB均在0.01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rXY与rAB的差异在0.01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B.rXY与rAB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C.rXY与rAB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无法推断
D.rAB要比rXY更显著
【答案】C
【解析】对两个相关系数进行差异检验时,必须先将相关系数转换为相应的Z分数才能进行比较。计算过程中需知道样本量的数值,但本题未提供足够信息,所以无法进行统计检验。
53.在假设检验中,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的值是( )。
A.犯l型错误的概率
B.犯Ⅱ型错误的概率
C.犯l型与Ⅱ型错误的概率之和
D.犯l型与Ⅱ型错误的概率之差
【答案】A
【解析】在假设检验中,虚无假设H0本来是正确的,但拒绝了H0,这类错误称为弃真错误,即I型错误,α是拒绝H。时犯错误的概率,即犯I型错误的概率。
54.在下列测验中,属于文字测验的是:
A.16PF
B.TAT
C.罗夏墨迹测验
D.瑞文推理测验
【答案】A
【解析】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是美国卡特尔教授编制的用于人格检测的一种问卷,简称16PF,是文字测验。B项和C项,主题统觉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属于投射测验。D项,瑞文推理测验是非文字型的图形测验。
55.如果某测验的效度系数是0.70,则该测验无法做出解释的变异比例为( )。
A.30%
B.49%
C.51%
D.70%
【答案】C
【解析】信度最高为效度系数的平方,所以信度系数为0.7×0.7=0.49, 则变异系数为0.51,即测验无法做出解释的变异比例。
56.两列变量是等距或等比变量,且服从正态分布,计算相关系数最恰当的方法是( )。
A.积差相关
B.等级相关
C.点二列相关
D.双列相关
【答案】A
【解析】积差相关系数是用来表示两个呈线性关系的正态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满足4个条件,两列、正态、连续、线性,故使用积差相关。
57.人格测验最常用的方法是( )。
A.行为观察法
B.他评量表
C.访谈法
D.自陈量表
【答案】D
【解析】自陈量表的项目形式一般采用是非式或选择式,其计分规则比较客观,施测简便,测量分数容易解释,因此,是人格测量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测验。如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16PF)、艾森克人格测试(EPQ)、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等。
58.信度系数不仅可以解释测验总变异中的随机测量误差,还可以解释( )。
A.样本标准差
B.组间误差
C.真分数变异
D.组内误差
【答案】C
【解析】信度是一个被测团体的真分数的变异数与实得分数的变异数之比。即:,式中代表测量的信度,代表真分数变异,代表总变异数,即实得分数的变异。根据,可得。
59.通过考察甲测验与测量同一特质的标准化乙测验之间的维度相似性,可以分析甲测验的效度类型是( )。
A.内容效度
B.区分效度
C.校标效度
D.构想效度
【答案】D
【解析】检验测验的构想效度需检验两个假设:①是与测验相同特质的测验分数应该有较高的相关;②是测量不同特质的测验分数间应有较低的相关,如数学能力测验与语文能力测验应该相关较低。
6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MMPI效度量表的是( )。
A.说谎量表
B.诈病量表
C.校正量表
D.疑病量表
【答案】D
【解析】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的4个效度量表分别是:疑问量表、说谎量表、诈病量表、校正量表。
61.在概化理论中,公式(其中,为测量目标效应方差,为绝对误差方差)表示的是( )。
A.G系数
B.Φ系数
C.CV系数
D.W系数
【答案】B
【解析】用相对误差估计出来的信度系数是G系数,它是测量目标的有效变异占有效变异与相对误差变异之和的比值。用绝对误差估计出来的信度系数是Φ系数,它是测量目标自身的分数变异在全体分数变异中所占的比率,由绝对误差估计出来,计算公式为:
系数= 。
62.在项目反应理论三参数logistic模型数学表达式中,表示项目区分度参数的符号是( )。
A.a
B.b
C.c
D.
【答案】A
【解析】在项目反应理论三参数模型中,参数a被称为题目的区分度;参数b被称为题目难度;参数c称为伪机遇水半参数,相当于经典理论中的猜测参数;参数θ是个体潜在特质的表征值。
根据材料答63~65题
已知X1、X2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连续变量,两个总体均为正态分布,
。检验平均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63.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需要( )。
A.检验两个样本的联合方差是否齐性
B.检验两个样本的方差是否齐性
C.检验两个总体的方差是否齐性
D.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
【答案】C
【解析】当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时,要用t检验来检验差异。这里由于两个总体方差未知,都需要用样本方差来估计,因而这时进行t检验需要考虑的条件更多,所以需先进行总体方差齐性检验。
64.对这两个变量的均值进行差异检验,最恰当的方法是( )。
A.t检验
B.z检验
C.q检验
D.X2检验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的S12=144,S22=121,以及相应的样本大小,可知两总体方差齐性(查询F分布表)。对于两总体方差未知但方差齐性的正态总体条件,适合用t检验。
65.差异检验的自由度为( )。
A.9
B.10
C.19
D.20
【答案】C
【解析】t检验的自由度为N=n1+n2-2=19。
二、多项选择题:66~7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3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的区别有( )。
A.数量不同
B.形状不同
C.功能不同
D.分布位置不同
【答案】ABCD
【解析】视网膜上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的区别主要有有:①数量不同,人的网膜上有1.2亿个棒体细胞和600万个锥体细胞;②形状不同,棒体细胞细长,呈棒状,长度为0.04mm~0.06mm,直径为0.002mm。锥体细胞短粗,呈锥形,长度为0.028mm~0.058mm,直径为0.002 5mm~0.007 5mm;③分布位置不同,在网膜中央窝,只有锥体,没有棒体;④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67.在斯腾伯格的爱情理论中,其基本要素包括( )。
A.信任
B.亲密
C.激情
D.承诺
【答案】BCD
【解析】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认为爱情的三个要素是激情(陶醉感和性兴奋),亲密感(感到被爱的人理解和亲近)和承诺(长期的忠诚)。
68.表情主要包括( )。
A.面部表情
B.躯体表情
C.手势表情
D.言语表情
【答案】ABCD
【解析】人的表情主要有三种方式: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其中,姿态表情包括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
69.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评价“成功”的标准有( )。
A.任务标准
B.价值标准
C.自我标准
D.他人标准
【答案】ACD
【解析】德韦克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对成功建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原则,主要有:①任务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②自我标准,主要看个体现在是否比自己以前做得好;③他人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做得好。
70.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习俗水平的发展阶段包括( )。
A.好孩子定向
B.处罚与服从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维持社会秩序定向
【答案】AD
【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把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其中习俗水平,指此时的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其两个阶段是: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71.下列学习与教学方式中,社会建构主义倡导的有( )。
A.支架式教学
B.认知学徒制
C.同伴辅导
D.合作学习
【答案】ABCD
【解析】社会建构主义提倡使用的方法有:①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学徒制、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②学习方法,主要有分布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中,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会给学习者提供帮助。
72.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主要有( )。
A.双任务范式
B.序列学习范式
C.人工语法范式
D.信号检测范式
【答案】BCD
【解析】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①人工语法范式;②序列学习范式(包括序列反应时任务,矩阵扫描任务,序列预测任务);③复杂系统控制苑式;④信号检测范式。
73.所罗门四组设计的特点有( )。
A.可检验前测验处理的效应
B.将“有无前测程序”这一变量引入实验设计中
C.可采用被试内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所有主效应
D.可检验“前—后测效应”与“实验处理”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
【答案】ABD
【解析】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也叫“重叠实验设计”,是把后测设计和前测后测设计结合起来的一种实验设计,分别有两个实验组和两个控制组。除了具有单因素完全随机后测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前测后测设计的优点外,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对实验处理的效果进行了两次检验,既可以确认实验处理的效果,还可以检验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74.效标是衡量心理测验有效性的外在标准,下列选项中,通常被研究者选为效标的有( )。
A.工作绩效
B.临床诊断
C.学业成就
D.心理特征的描述性评价
【答案】ABC
【解析】在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中,常用的效标主要有临床诊断、实际的工作表现、学业成就、专门的训练成绩、等级评定、对团体的区分能力以及其他现成的有效测验。
75.下列关于χ2分布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有( )。
A.χ2取值均为正值
B.χ2分布是正偏态分布
C.χ2分布为非连续性分布
D.χ2分布的标准差与自由度相同
【答案】AB
【解析】卡方分布的特点:①χ2值是正值;②χ2分布呈正偏态,随着参数 n 的增大,χ2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③χ2分布具有可加性,χ2分布的和也是χ2分布;④χ2分布是连续分布,但有些离散分布也服从χ2分布,尤其在次数统计上非常广泛。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
76.简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及对梦的解释。
答:(1)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作用,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其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此外,无意识的主要特点是无矛盾性,无时间性,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非现实性,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2)冰山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大脑比作海上冰山,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随海水波动,时而露出海面时而没入海下,无意识则像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3)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醒理性的却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盲目的却又是有力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因此,无意识是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
(4)梦的解释:精神分析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77.什么是短时记忆?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答:(1)短时记忆的定义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1分钟。一般包括两个成分:①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其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②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2)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
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①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记忆广度的高峰在上午10点30分左右,而整个下午都在下降,晚上效率最低。
②组块,即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为7±2。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目的。例如,数字1,9,1,9,5,4,凡熟悉中国现代史的人都能够形成一个块191954,知道这是爆发“五四运动”的年代。
③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语义的加工效果要好。
同时,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此外,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材料的系列位置也会影响短时记忆的编码。
78.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这种理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官能就是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司对肌肉的训练一样,注意、记忆等各种官能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并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在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因为内容经常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
(2)对教育的影响
从形式训练的角度看,心理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各种官能,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官能训练重点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也就是,学校教材的选择不必重视其使用价值,只应重视它们对心理官能训练所具备的形式,导致了学校教育忽视教学内容及其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形式训练说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和现实依据,其对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的。
79.根据下列方差分析表回答问题
(1)计算交互作用AxB的自由度和它的均方值。
(2)检验因素B及AxB的显著性。
答:(1)计算A x B 的自由度、均方
A x B的自由度为71-66-1-2=2, 均方值为SSAXB/[(a一1)(b一1)]=26/2=13
(2)检验B以及A x B的显著性。
求出B以及AxB的F值、自由度,
F(B)==12/2.91= 4.12 F(AxB_)==13/2.91= 4.47
查表可以得出结论,F<F0.05(1.120)=5.15,所以因素B在0.05水平上不显著;FA×B>F0.05(2.120)=3.8,所以A×B在0.05水平上显著。
80.解释受测者的心理测验分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测验分数的解释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第二,如何将测验分数的意义告知给受测试者。
在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功能,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概念。
(2)对导致测验结果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为了能对分数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必须将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或背景因素考虑在内。
(3)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相匹配的情境中获得资料。
(4)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测验分数不是了解学生的唯一资料,为正确了解其心理特质尚需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5)对测验分数的解释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倘若使用确切的分数,应说明这些分数不是精确的指标,而是我们对某人真实分数的大体估计。
(6)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如需加以比较,必须将二者放在统一的尺度上。
四、综合题(每题30分,共3题)
81.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
答:(1)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它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受策略的影响,表现为:
①算法,算法策略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其优点是能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费时费力,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例如,一只密码箱有3个转钮,每一转钮有O~9十位数字,现要采用算法策略找出密码打开箱子,就要逐个尝试3个数字的随机组合,直到找到密码为止。
②启发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常常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常用的启发法有:
a.手段—目的分析,其基本步骤是:第一,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将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第二,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③实现子目标;④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著名的由河内塔问题。
b.逆向搜索,即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例如,人们要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往往是在地图上先找到目的地,然后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
c.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③问题解决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如:a.知识表征的方式;b.定势;c.功能固着;d.动机;e.情绪;f.人际关系。
82.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将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实验室中,观察婴儿在游戏时与母亲的互动情况,之后要求母亲离开房间,一位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游戏一段时间后母亲再返回。下面是两岁的平平和乐乐在实验中的表现。
平平:在与母亲独自相处时,积极地探索环境。在与母亲分离后,明显的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母亲接触,很容易又高兴起来。
乐乐:在与母亲单独相处时相当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与母亲分离后,表现得非常不安,母亲返回时,对母亲曾经离开表现出强烈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对。
请问:
(1)该实验程序的名称是什么?
(2)什么是依恋?平平和乐乐分别属于什么依恋类型?
(3)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两位母亲在养育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4)依恋安全性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1)该实验程序是陌生情境法。陌生人情境程序是将婴儿与其母和一陌生人安置在实验室里,通过母亲离去、返回及陌生人出现等一系列特定程序,考察婴儿分别与母亲在一起、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独自一人、母亲离开和回来时及陌生人出现和离开时的情绪和行为。
(2)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的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艾恩斯沃斯等人采用陌生情境程序研究婴儿的依恋,将依恋分为:
①安全依恋,大约70%的婴儿,与母亲独自相处时,他们积极地探索环境,与母亲分离之后,明显地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她们接触,以结束这种分离忧伤;
②矛盾依恋,1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即使当母亲在场,他们也非常的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当与母亲分离时,则表现非常忧伤;母亲返回时,他们表现出矛盾心理,对母亲曾经离开感到非常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抗;
③躲避依恋,大约20%的婴儿,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据此可以得出平平是安全依恋型;乐乐是反抗型依恋。
(3)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例如,安全依恋儿的母亲对孩子的信号、情绪的表达非常敏感,鼓励他们进行探索,而且她们喜欢与孩子有紧密的接触。此外,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
(4)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人格特征及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和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比较自重,热情高,积极性情感较多,而消极情感较少,他们较少牢骚,攻击性也较弱。如果儿童早期缺乏社会性刺激,缺乏关心、爱抚,儿童就难以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这种早期情绪生活的缺乏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83.请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研究一:为研究家庭经济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者随机选择了某市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不同的两组儿童各50名,在控制了除经济收入外的其他重要的额外变量后,测量了这两组儿童分别在1岁和2岁时的语言发展水平。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1岁时不存在语言发展上的差异,但在2岁时差异显著,表现为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拥有明显的语言优势。据此结果,该研究推论,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研究二: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呈现伪证是警察审问嫌疑人获取口供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了证明其可靠性,研究者设计了一个2(高、低易感性)x2(有、无目击者)的完全随机实验。其中,易感性“高、低”是指被试分别以快、慢两种速度输入字母,目击者“有、无”是指主试r4伙报告“看见”或“没看见”被试是否敲击了“空格”键。因变量指标是被试顺从、内化和虚构的人数比例。“顺从”是指被迫承认敲击了“空格”键,“内化”是向别人叙述自己敲击了“空格”键,“虚构”是指向主试承认自己敲击了“空格”键。结果发现,被试有69%表现出顺从,28%表现出内化,9%表现出虚构,经检验差异显著。尤其是在高易感性和有目击者条件下,被试最有可能表现出顺从和虚构。这表明,呈现伪证能够使人们更易接受被指控的结果。该研究据此推论,警察审问时通过呈现伪证引出的供词并不可靠。
(1)这两项研究各自存在哪些不足?请说明理由,并分别给出改进的建议。
(2)试根据研究评价标准,分析这两项研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两项研究的不足、理由及改进建议:
①第一项研究的问题是年龄自变量变化范围过窄,选取的被试变量过于单一,只有两组被试即研究一岁儿童和两岁儿童并进行比较,代表性不够,不能揭示儿童语言发展是否与环境有关,其结论不能推广。因为儿童语言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本研究只选取了1岁和2岁这两个阅读早期的年龄段,缺少年龄更大的不同家庭经济环境儿童的数据支持,两组儿童在年龄段上的差异并不表明在语言发展的其他年龄段也存在差异。后续研究可以进行追踪或者添加更多年龄段儿童的数据,如进一步测试这两组儿童在3、4、5、6岁年龄段(或更高年龄段)的语言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研究比较,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②第二项研究的问题是研究结论外推的有效性。实验中的被试产生的是对无意识疏忽性行为的内化,并不能确认他们会对真实审问情境中的明确犯罪意图也产生内化。需要在接近真实的审问情境中检验被试对明确的犯罪意图指责产生内化的可能性。
(2)两项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及关系:
①第一项研究的问题属于研究的内部效度问题,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研究一出现选择的交互作用问题(或者不同年龄段的成熟与语言测验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第二项研究属于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表明生态学效度存在问题,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②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前提,没有好的内部效度,也就谈不上外部效度。但是,内部效度高并不能保证外部效度一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