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与类型。

答:(1)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社会互动的特点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

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

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

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

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3)社会互动的类型

二人互动、三人互动与多人互动(根据参与人数划分)

a.二人互动关系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

b.当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主要有:中间人,以局外者的身份、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的冲突;仲裁人,冲突双方都认可、能以公平的态度做出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从中渔利者,利用两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人分裂者和征服者,故意挑起和助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

c.在多人关系中,会形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网络,互动形式更为复杂。在大型群体中,个人面对的不仅仅是其他个人,而是似乎超越了个别成员之上的客观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往往会形成明确的分工和严密的组织规范来制约人们的互动。

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

a.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过程。

b.群体互动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群体成员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而是作为群体的代表出现,其行为方式也较为正式。

熟悉情境互动、工作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

a.熟悉情境互动,是指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情境,交往双方没有特定的目的,较为随意,没有必要严格遵守规则或社交礼貌。

b.社交情境互动,是在社交场合中发生的,人们往往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其互动过程也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有助于促进关系的发展。

c.工作情境互动,是人们在工作场合和工作时所进行的互动过程。此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往往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在其所属职位上代表了其所承担的角色或所属的群体。

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

a.情感性互动,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人类社会互动中最常见、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互动过程。

b.工具性互动,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互动,互动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互动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

c.混合性互动,介于情感性互动与工具性互动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

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根据社会互动主体间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

a.交换

交换是指个人或群体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而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交换遵循互惠原则,有助于通过创造持续的相互间的义务来维持交换的平等。

b.合作

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合作性互动也是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

c.竞争

竞争是不同的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在现代观念中,竞争不一定是零和的,竞争也会带来共赢的结果,而且,规则公平基础上的竞争可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良性社会互动。

d.冲突

冲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等行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

e.强制

强制是指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在强制性互动中,所借助的力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f.顺从与顺应

顺从与顺应是与强制相对的社会互动过程。在力量不对称的互动中,互动一方的强制意味着另一方的顺从或顺应。

2.简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

答: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主要包括:

(1)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

数字网络使人们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即时互动,使人们身体“缺场”的交往取代了身体“在场”的交往;还为人们实现非即时性、非在场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即在网络中互动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对方发出的互动信息做出互动反应。

(2)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

在网络空间中,成员的身份可以是匿名的,不仅交往以符号为中介,而且网民可以把自身化为符号,可以随意地选择进入虚拟社区的标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性别、年龄、种族等各种现实身份的区隔。网络互动的匿名性为人际互动创造了更多自由的空间,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与限制,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

(3)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

网络沟通的超时空性、匿名性和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社会中的权威地位和等级属性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使得人们有可能成为同一虚拟社区的平等成员,共享社区文化、信息资源、人际资源,共同参与社区主题设定、社区内容的充实以及社区规则的制定。网络社会互动的自由、平等、自治的特点与环境,也有助于促进成员为社区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3.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答:社会互动过程与环节分析的主要方法和观点: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他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互动可以分为下列阶段:

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参加互动的成员在开始互动时往往首先要确认是何种情境。

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明确了互动情境后,成员们往往要考虑自己对此情境持何态度。

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敌对或竞争。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个人之间没有社会接触的互动,互动双方是一种竞争、排斥关系。敌对或竞争与劳动分工等社会过程有关。

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

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

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

4.符号互动论中芝加哥学派与艾奥瓦学派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答:符号互动论在当代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他们在不同方向上发展了符号互动理论。这两派分歧的主要领域涉及关于个体的本质、互动的本质、社会组织的本质等方面的假设,也涉及对社会研究方法、方法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的本质等方面的不同看法。

(1)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认为,个体具有潜在的自发性和创造性,互动处于不断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组织也是不固定的;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主张用观察性、纪实性和非结构性访谈等方法,可使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来阐释互动过程的独特性。

(2)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艾奥瓦学派倾向于把个体的人格及社会组织看作是结构化、稳定性的,互动也受到这些结构性因素的规制;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提倡用结构化的测量工具如问卷或量表来测量社会互动的关键变量。

5.试用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分析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什么不同。

答:(1)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现象是指在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影响。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人类共同体有关的活动,即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与自然现象相反,是人类群体在自然界的种种反应的总称。

(2)“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是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托马斯提出的“情境定义”概念和理论,即“如果人们认为情境是真实的,这些情境就会变成真的”。这一定理表明,人们不只对情境的客观方面有反应,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情境所具有的意义也有反应,一旦人们赋予情境某种意义,其随后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的结果将受这种意义的影响。

默顿认为,在人类活动的每一领域,不管是社会或公共领域,还是个体或私人领域,都有自我实现预言作用的痕迹。个人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发生在个体层面上的互动导致的语言。社会或公众型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个体间或集体间互动所导致的预言。

(3)“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分析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

根据自我实现预言理论,社会现象通常因为一种最初是虚假的但被广泛接受的预言、期望或信念,最终却实现了。这不是因为语言本来是真实的,而是因为太多的人把它当作是真实,并依此进行社会互动。而自然现象则不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即使大多数人依照认为正确的语言进行互动,也很难使自然现象向预期方向发展。这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特征。

6.什么是社会角色?它和社会互动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社会转型期的角色失调问题?

答:(1)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2)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的关系

角色是在人的持续互动中形成的,即形成社会结构。一旦社会具有了结构,角色也就出现了,互动的规范也就产生了。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互动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一个人在社会里不仅只是扮演一种角色,而是根据情境以及互动对象的不同,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社会角色是社会互动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该有什么样的行为。

(3)社会转型期处理社会角色失调的方法

社会角色失调是指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社会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矛盾、失调等现象。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

角色距离

对于能够胜任而没有领会角色要求的现象,应该帮助其理解角色期待;对于无法胜任的角色扮演者,只能中断扮演。

角色冲突

a.对一个人承担的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应促使社会角色单一化,即尽量使人们在一种社会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

b.对于不同人所承担的相对角色之间的冲突,需要更多地通过角色沟通与交流以消除矛盾;

c.对于涉及社会价值观念的角色紧张,需要利用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来调整角色行动。

角色不清

只有通过长期互动,社会为角色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消除。

角色中断

a.从角色承担者个人来说,应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应了解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相继承担的那些角色的特点,为未来的角色做些准备工作;

b.对于家长来说,应注意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指导;

c.对于社会来说,应加强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培养、培训和咨询工作,对于那些因社会原因而造成的角色中断,应给予帮助。

角色失败

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遇到角色冲突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角色协调。角色协调有三个基本原则:

a.在特定情境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

b.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

c.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