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安徽省海绵城市重要发展阶段
总体来讲,安徽省海绵城市经历了如下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一、积极准备阶段
此阶段主要处于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之间,在国家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之后,池州市经评选成为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安徽省其他各市开始筹备第二批国家试点城市申报准备工作,同期,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要求切实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工程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广场、小区等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最大程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提升,有效削减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健康完善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意见》提出安徽省明确的建设目标,到2017年,编制完成与当地财政相适应的海绵城市建设三年滚动规划,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合肥、亳州、蚌埠、滁州、芜湖、宣城、铜陵、安庆、黄山等海绵城市先行先试建设取得成效,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70%以上;池州市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考评验收,全面总结国家和省试点建设经验,向全省推广。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80%,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面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田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二、发力进展阶段
此阶段主要处于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之间,安徽省就海绵城市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在安徽的进展。
为加强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根据《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5年度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及标准设计图集(修订)计划》的要求,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展了一系列安徽省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表的编制工作,其中包括《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简称《导则》)、《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图集》(简称《图集》)、《安徽省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办法》、《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手册》等。
其中《导则》主要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等现行的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法规标准,结合安徽的实际水文、水环境条件进行编制,提出了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总体目标、控制目标以及安徽省各城市具体目标,落实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设计、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重点强调原则、导向性问题,又凸显安徽地方特色、突出针对性和可实施性,科学合理地指导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图集》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结合市政道路、建筑小区、生态设施、雨水回收利用等多方面进行编制,保障图集的合理性、广泛性、适用性。图集中对LID雨水系统的类型及构成进行分类,并提出每种系统的设计流,能指导相关设计人员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设计,同时对LID雨水系统设施的计算做出说明,并对LID设施中所使用的材料及标准提出要求。
《安徽省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办法》(简称《办法》)结合安徽省海绵城市发展现状,充分征求各行业部门的相关意见编制。《办法》在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6大类18项”以及《2015年度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评分细则》“4大类15项”考核内容的基础上,细化和调整了考核要求,增加了对于专项工程审查的内容,力求简便易行,便于把握和实施,符合安徽省的海绵城市建设情况和发展方向。
《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手册》在综合《导则》和《图集》的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针对LID设施设计的相关参数做出明确要求,提出参数取值来源及取值范围。明确LID设施效能的计算方法,并指出该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范围。指导相关设计人员进行LID设施的设计和配套图集相关内容的选择和使用。
2015年9月11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文,为推进和指导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标准、图集;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从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研究、业务咨询、方案审查;研究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产品、设备等。随着该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的成立,将大大增强该省海绵城市建设科研、咨询、规划设计和产品研发能力,促进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实践。
2015年11月11日,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安徽省海绵建设研究中心、安徽省城市基础设施PPP中心承办的“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论坛”在安徽合肥成功举行。论坛集中就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诸多园林与水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展开对话交流。分别就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思考、雨洪城市主义与地域性、海绵城市规划、海绵城市技术体系、海绵城市运营模式探索共五个方面展开培训。
为推进安徽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不断提高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决定建立“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库”。
三、全面落地阶段
2016年5月至今,安徽省主要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主要城市均已开始在城市建设工作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2015年以来,安徽省持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工作力度,在全国率先制发《安徽省城市基础设施领域PPP操作指南》《安徽省城市基础设施领域PPP工作手册》等,规范了PPP方案制定、招标投标、示范合同文本等流程。组织编制了《安徽省城镇供水服务标准》《安徽省城镇燃气服务规程》《安徽省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安徽省园林绿化养护标准》等地方标准,为投资测算和政府事后监管提供了依据。成立了“安徽省城市基础设施PPP研究中心”,基本形成PPP工作推进体系。按照“先试点、先规范、再推开”的工作思路,目前,已经在城市道路、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垃圾处理、城市排水、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方面形成一批典型。其中,池州市污水处理设施厂网一体、安庆市城市外环北路、马鞍山城东污水厂三个PPP项目编入财政部全国城市基础设施PPP典型案例编写大纲中。同时,按照“成熟一类、总结一类、推广一类”的原则,印发了《池州市污水处理设施及排水管网PPP模式实施方案》和《安庆市城市外环北路PPP项目实施方案》等,为各市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经验。2015年9月,住建厅、财政厅发布了第一批74个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总投资850亿元。截至2015年9月底,已经签约并实施29个项目,投资179亿元。安徽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PPP工作和有关经验的做法,受到住建部、财政部的充分肯定。
下一步,安徽省将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该省海绵城市、PPP各类试点城市、试点项目工作,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培育该省海绵城市建设、PPP专业咨询机构,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和合作,落实有关合作协议的要求,积极推动设立城市基础设施PPP引导基金,为海绵城市建设及城市基础PPP项目“落地”提供融资支持。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迫切需要一个社会组织加强对行业发展政策、技术路线、规范标准等研究,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安徽省海绵城市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由此应运而生。协会是由多部门共同组织,由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企业及为其服务的相关单位自愿参加,经注册、登记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地方性、行业性非营利社会组织。协会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推动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反映行业情况和意见,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协助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开展行业协调,全心全意为行业服务,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