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赢家的悲哀:美国与战后的国际秩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2011年:美国霸道受堵年[41]

2011年是个重要年份,它是苏联解体的20周年,同时,也是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20周年。也有人把2011年称为“灾难之年”“愤怒之年”和“大动荡之年”。对美国而言,也可以说是其霸道受堵之年。

20年前,美国利用东欧剧变和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天赐良机,调动28国联军,在海湾打了一场颇具影响力的“胜仗”,它投入少,收益多。老布什总统曾高兴地说:“越南战争的幽灵已经被永远埋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之中。”但他没有想到,10年之后,由于他儿子发动了两场反恐战争,又使美国陷入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泥潭。耗资3万亿美元,死伤约4万官兵,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在2009年7月18日就不满地说:“美国军队疲惫了,美国人民更加疲惫。”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也招致了世界各国的不满。因此,西班牙《起义报》在2012年1月1日的文章中,不无道理地说:“美国是‘一切危机之母’。”这就难免使美国在2011年内外交困、八面受堵。其中,最突出的事例,有九件。

一、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3A信用评级

据美媒报道,2011年4月,美国联邦赤字为1.4万亿美元,年底可能将达创纪录的1.65万亿美元。美国累计债务已突破14万亿美元,年底可能达到债务上限14.3万亿美元,将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42]由于还本付息的负担越来越重,使人难免担心违约。

标准普尔是包括穆迪和惠誉在内的三大信用评级中最有影响力的评级机构。该公司在4月曾正式警告美国政府有可能调低该国主权信用评级,除非国会和政府制定出一项长期削减赤字的可靠计划,并避免债务违约的情况出现。4月18日,标普将美国AAA评级的前景从“稳定”降至“负面”。7月,在奥巴马总统和共和党人就提高政府债务上限展开旷日持久的对峙期间,标普对美国进行“信用观察”,并警告说,它在90天内降低美国信用等级的概率至少为1/2。标普认为,任何赤字削减计划都需要在10年内将赤字减少大约4万亿美元,而已经通过的计划只设想最多削减2.4万亿美元。

8月5日,标普公司宣布,已将美国为主权信用评级由原来的最高级AAA下调至AA+,因为它认为,美国国会8月2日通过的赤字削减计划无法使美国的债务状况稳定下来。这是美国的信用等级自1917年获得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AAA信用评级以来第一次降低。自从1941年以来,美国一直保持着标准普尔的AAA信用等级。法新社认为,美国时隐时现的赤字负担和薄弱的决策程序是降级的原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说,这“可以证明右翼的疯狂使美国成为一个根本不健康的国家”[43]。

二、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

2010年岁末,突尼斯发生了一起失业青年布瓦齐齐自焚事件,引发了被称为“一月革命”的民众运动,推翻了本·阿里长达23年的独裁统治,在西亚北非地区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人们或许是受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启示,将这场运动定义为“阿拉伯之春”。它不仅改变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版图,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当美国政府对“阿拉伯之春”束手无策之时,2011年9月17日,也就是美国丧失3A信用评级一个月过后,“占领华尔街”运动在美国的经济中心纽约爆发了。“占领”运动的参加者说:“我们是从突尼斯和埃及那里学来的。”这场运动发展很快,不久就扩展到“占领华盛顿”等50多个大城市,因为它发生在秋天,故称“华尔街之秋”。

参加“占领”运动的人们,没有指出某领导人“丧失了合法性”,也没有要求某人“必须下台”,但他们揭示了美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即少数人统治和掠夺多数人。他们认为,1%的美国人占据了国家的财富和权力。反华尔街游行的一个口号就是“我们是剩下的99%”[44]。他们说,他们“占领华尔街”,是因为华尔街占领了整个国家。他们的共同要求是:社会公平,遏制大公司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他们的要求和行动引起了某些人的恐惧,认为他们是在挑起社会不平等问题的争论。共和党人最知名的战略家弗兰克·伦茨在出席共和党州长会议时说:“我们很担心反华尔街的运动,简直担心得要死。”他说,“占领”运动“正在影响美国公众对资本主义的看法”[45]。所以,占人口1%的富人及其所控制的政府,是不能允许“占领华尔街”运动存在下去的。2011年11月15日凌晨,纽约警察部队以妨碍公共卫生和安全为由,进入“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中心场地祖科蒂公园,对公园进行强制清理,并对不肯离开者喷洒了辣椒水。当天,至少有200个抗议者被逮捕。

事实证明,美国的所谓“民主”,不过是政客们手中的玩物而已。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中所指出的:我们的社会财富正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种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正在使我们的民主变成名义上的民主,因为收入的高度集中与真正的民主无法相容。[46]

三、以色列总理教训美国总统

以色列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一个新国家,没有美国的庇护,不会有现在的以色列国。以色列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成为中东地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强国,已不再愿意完全听从美国的指挥了。

2011年5月20日,奥巴马总统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请到白宫商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他建议以1967年6月战争前的边界线为基础进行领土交换作为以巴和谈的出发点。但他没有料到,内塔尼亚胡竟然会当场进行反驳。内塔尼亚胡向奥巴马讲述了4000年的犹太史,讲述了数百万人遭到的迫害、驱逐和屠杀后,警告奥巴马:“不要寻求基于幻想,可能造成另一场灾难的和平。”“历史不会再给犹太人一个机会。”他对美国总统说了四个“不”:不退回到1967年边界线;不从约旦河西岸撤军;不与哈马斯谈判;难民不能返回以色列。随后,他同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时重申:“基于幻想的和平将撞上中东现实的岩石。”

以色列《国土报》网站2011年5月22日就内塔尼亚胡同奥巴马会谈发表的专论中写道:“他似乎把奥巴马比作了张伯伦。张伯伦在担任英国首相时天真地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却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的虚幻和平。”美国的《政治漫画》网说,内塔尼亚胡告诉奥巴马,“除非你重新划定你们和墨西哥的边界”,否则,我们不会退回到1967年6月战争前的边界线。

四、美国阻止巴勒斯坦“入联”不得人心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181号决议)规定,成立两个国家,一个叫阿拉伯国家,一个叫犹太国。犹太国(以色列)已生存了63年多了,而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国)至今还是联合国的一个观察员。

2011年6月26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决定,在9月联合国大会开会时要求联合国给予巴勒斯坦国成员国身份。6月29日,美国参议院就此通过决议,警告巴勒斯坦,不得单方面向联合国寻求建国,否则,将削减对巴勒斯坦的援助。9月16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强调指出:“我们需要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需要在联合国获得一席之地。”奥巴马总统就立即发出威胁称,如果巴勒斯坦人在联大提出这一要求,美国将行使否决权。9月21日,他在联大的讲话中又强调说:“巴勒斯坦人应该有自己的国家,但这只有通过与以色列谈判来实现。”

尽管世界上已有127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但是由于美国手中有否决权,所以巴勒斯坦还是无法获得联合国成员国资格。走直路不行,于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就设法先参加一些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联合国的下属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16个组织。2011年10月31日,巴勒斯坦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了一个漂亮仗,在173个参加投票的成员国中,他们获得了107个成员国的支持。11月29日,冰岛成为第一个正式承认巴勒斯坦独立的西方国家。1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巴黎总部举行了接纳巴勒斯坦成为该组织正式成员的升旗仪式。法新社说:“这标志着巴勒斯坦取得了一次外交胜利”,“此举令美国和以色列愤怒”。

五、伊拉克拒绝挽留美国兵

根据2008年12月4日伊拉克总统委员会最后批准的伊美两国的驻伊美军地位协议,美军需在2012年1月1日之前完全撤出伊拉克。这是双方花了7个月的时间才谈成的一个协议。为何如此艰难?说明美军不想痛痛快快早点离开。奥巴马在大选时,曾承诺当选后16个月内把美军撤出伊拉克,后来又改口为19个月。为获得一份在伊拉克的长期驻军协议,美国曾试图用伊拉克在美国的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逼伊拉克。一计不成,就试图让伊方主动挽留他们。

2011年4月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在巴格达对记者说:“假如伊拉克政府提出要美军延迟今年12月31日前撤军的期限,美国会予以考虑。”“假如伊拉克政府希望讨论让部分美军继续留驻的可能性,我可以肯定我们的政府会欢迎这样的对话。但这必须尽快,非常快。”4月7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盖茨访问伊拉克时,也说了同样的话,并强调说:“延长驻军时间或许是明智之举,但伊拉克必须‘很快’决定此事。”5月4日,盖茨在华盛顿的谈话中又说:“希望伊拉克政府向美方提出有关延长美军驻军期限的要求。”7月10日,新任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访问伊拉克时说:“希望伊拉克政府允许我们留下。”另外,他们希望留下来的美军,能享有豁免权。伊拉克政府明确表示:“美军不应拥有伊拉克司法豁免权。”

由于伊拉克人拒绝挽留美国兵,又不肯给留下的美国兵豁免权,所以奥巴马总统不得不在10月21日正式宣布,所有美军将在2011年12月31日前撤离伊拉克。这也算兑现了他在竞选总统时的承诺。他对美国人说:“经过近9年之后,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就要结束了”,我们派驻伊拉克的军队将“回家过节”。

2011年12月15日,美国驻伊拉克部队在巴格达举行撤军仪式,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宣布,驻伊美军任务结束。奥巴马说,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同寻常的篇章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有4474名美国士兵丧生,约3.2万人受伤,共有12.2万名伊拉克平民丧生。12月16日,伊拉克接管了该国边境内最后一个美军基地(伊玛目阿里基地,即美军阿德军营)。负责接管的伊拉克官员侯赛因·阿萨迪在签字后说:“我们骄傲地向伊拉克人民宣布,今天我们接管了美军最后一个军事基地。今天我们翻过了美军占领的最后一页。”伊拉克空军中校哈基姆·阿布德说,这一天是“自由之日”。[47]12月31日,伊拉克政府在巴格达市中心举行盛大仪式,庆祝美军撤离,马利基总理宣布,将12月31日定为“伊拉克日”。

六、美国一架先进的无人侦察机被伊朗捕获

据伊朗法尔斯通讯社2011年12月4日报道,伊朗军队在伊东部地区击落一架无人侦察机。报道称,这架型号为RQ-170的无人机是越过伊朗与邻国阿富汗边境入侵伊朗进行空中侦查时被击落的。同日,一名美国官员称,没有任何迹象证明,在伊朗坠落的无人机是被击落的。据有关报道称,这种飞机有特殊的涂层及蝙蝠翼状的外形,可以躲避敌方雷达的探测。伊朗得到这架飞机,将会帮助伊朗人了解美国隐形技术的薄弱之处。

12月8日,伊朗正式就美国无人机“深入”其领空提出抗议,同时在伊朗国家电视台播出了美国RQ-170“哨兵”(绰号是“坎大哈野兽”)无人驾驶飞机的视频,证实了伊朗媒体有关这架飞机“轻微受损”的说法。12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在他们共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已经要求归还我无人机,我们在等伊朗如何反应。”这是美国官方首次证实这架在高空秘密执行任务的侦察机被伊朗捕获。[48]当天,一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高级指挥官回应说,不会归还这个飞机,“没有人会归还侵略的象征”。

七、美军袭击巴基斯坦边境哨所遭报复

2011年11月26日凌晨2时左右,北约的美国直升机对巴基斯坦西部莫赫曼德拜宰部落地区一个边境检查站肆意开火。驻扎在这个检查站的40名士兵中,有24人死亡,15人受伤。这次袭击所造成的巴军人员伤亡,是北约在阿富汗10年战争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是对巴基斯坦主权的公然侵犯,激起了巴基斯坦人民的极大愤怒。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针对北约和美国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并采取了五项报复性措施:

(1)巴基斯坦政府下令重新审查与北约和美国之间的一切安排,包括外交、政治、军事和情报活动。

(2)命令美军在15天内撤出其租用的舍姆西空军基地。该基地是中情局秘密发动无人机空袭的活动中心。12月11日12时15分,最后一批美军离开舍姆西空军基地。

(3)关闭北约向阿富汗境内运输物资的补给线。美军有30%以上的非致命性武器物资都要取道巴基斯坦运入阿富汗。11月26日,约有40辆油罐车和卡车从贾姆鲁德检查站返回。

(4)12月2日,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基亚尼发布命令,取消军官对在巴基斯坦领空实施敌对行动的北约飞机实施退还之前请示总部的任务。命令说:“如果受到任何袭击,你们有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做出强力回应的全部自由。你们无须为此获得任何许可。”[49]

(5)巴基斯坦政府拒绝出席12月5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

美军直升机袭击巴基斯坦检查站后,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27日表示“遗憾”,说“这是个悲剧性‘意外事件’”。巴方拒绝这种解释。奥巴马总统在空袭导致24名巴士兵死亡的第8天后,即12月4日,才向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打电话表示慰问。白宫在一项声明中说:“总统明确表示,这起令人遗憾的事件,并非针对巴基斯坦的蓄意袭击,并承诺坚决进行全面调查。”但是,谈话不是正式道歉,它不能缓和巴基斯坦民众的愤怒。12月22日,美国国防部承认,美国对导致24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的美军空袭事件负有一定责任,但美国政府迄今为止拒绝道歉。巴方官员称,除了来自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彻底道歉外,他们不接受其他任何回应。巴军方认为,“袭击是故意的侵略行为”。因此,巴基斯坦军方12月3日拒绝接受美国的调查结果。所谓“美国和巴基斯坦军队都有错误”,“缺乏事实”根据。[50]

八、拉美已不再是任何人的“后院”

从1823年12月美国第5任总统门罗发表门罗宣言和1890年4月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1948年4月改名为美洲国家组织)成立以来,美国人一直把拉美视为它的“后院”,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但是,21世纪的今天,拉美大多数国家已不愿意继续听从美国的指挥,它们决定联合自强,并于2011年12月2日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宣布建立一个不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新的共同体——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

创建共同体是拉美所有国家的共同愿望,33个国家的总统、政府首脑或代表出席了会议,拉美独立是会议的主题。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指出,在委内瑞拉独立200周年之际,在美洲解放者玻利瓦尔的故乡,成立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是件值得全人类纪念的历史事件,表明这一地区的人民正在觉醒。该组织应成为“政治联盟”,成为“21世纪一个巨大的权力中心”,将减少对美国的传统依赖。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在发言中指出,新地区组织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一体化,能使该地区在美国面前获得更大的自主权。“拉美国家现在不用再前往华盛顿商讨事务了。”巴西总统卢塞夫指出:“应该结束拉美国家被粗暴对待的历史。”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称,该集团对美国干涉拉美事务“宣判死刑”。

12月5日,阿根廷新闻社就33个国家组成的拥有20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5.4亿人口的新共同体发表专论,题为《拉美已不再是任何人的“后院”》。文章强调指出,新共同体,是“在没有美国监护的情况下组成的联盟”。“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的团结一致将使其在联合国具有决定性分量。”“在战略领域内,宣布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和平区,集体施压,要求美国撤出军事基地。”

此情此景,难免令华盛顿烦心。最使白宫感到不爽的,是其在加大对伊朗制裁力度时,拉美四国(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厄瓜多尔和古巴)邀请伊朗总统内贾德造访美国“后院”。尽管美国政府对有关国家进行了“警告”,但内贾德还是按时到访不误。美国也只好听其共唱“反帝歌”。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在2012年1月6日的文章说:“伊朗人的访问表明,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正持续受到削弱。”

九、俄罗斯总统强硬回击美国的反导系统威胁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三位总统都想和美国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想从美国获得资金和技术援助,建立独立富强的俄罗斯,结果都是由热变冷,由希望变失望。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俄罗斯还有摧毁美国的力量,还不愿意跟着美国走。所以美国就要挤压它、削弱它,设法使它的核武器“变得无用”。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都是为了不使俄罗斯东山再起。

奥巴马在2009年1月上台后,国务卿希拉里还装模作样地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搞了一次“重启”美俄关系的表演。事实上,两国关系并没有因“重启”而有实质性的变化。如果说有点进展的话,那就是奥巴马在2009年12月拿到诺贝尔和平奖后,他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于2010年4月8日在布拉格签署了一项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个条约,是由于1991年美苏两国签署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已于2009年12月5日期满失效而必须签署的。新条约规定,双方各自部署的核弹头在7年内削减到1550枚以下,战略武器运载工具应削减至700件以下,这是一件好事,但美国能否兑现值得怀疑,因为它在2010年9月15日进行了一次亚临界核试验。

美国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一直对俄罗斯制造骗局。坚持以防伊朗的导弹威胁为名,要在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等俄罗斯周边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当俄罗斯要求美国和北约做出保证,“这套系统不能用来针对俄罗斯”时,“奥巴马明确地暗示,无论是他还是其他任何一个美国总统都不会向俄保证反导系统不针对俄罗斯”[51]。因此,俄罗斯不能不做出有针对性的强硬反应。

2011年11月2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弹系统问题,发表了他担任总统以来最强硬的声明。他警告说:“俄罗斯将在西部和南部部署现代化武器打击系统,用火力摧毁欧洲反导系统。”并宣布了四项措施:(1)在加里宁格勒地区针对导弹攻击,部署预警雷达系统,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2)通过建立空天防卫体系加强对战略核设施的保护;(3)为战略弹道系统安装克制反导系统的先进装置;(4)研究摧毁西方反导系统的信息和控制系统等措施。最后,他还威胁说:“俄罗斯可能退出《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俄罗斯《晨报》在2011年11月24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说,“无论如何,‘重启’结束了。”“重要的是要让对方明白,俄罗斯领导人足够强大,能够狠狠地反击迫近的威胁。”

以上九件事说明,美国因其行为不美,致使其在国际的处境不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新著《重返工作:我们如何需要聪明的政府重振经济》一书中写道:“我们现在是一团糟。”[52]

现在的美国和1991年的美国不能比,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更不能比。那时,美国财大气粗,可以拿出数百亿美元,搞一个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如今美国是债台高筑,赤字惊人,对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只能袖手旁观。如果不是囊中羞涩,希拉里国务卿到缅甸也不会只开出一张120万美元的支票作为送给昂山素季的见面礼。现在美国政府高喊“重返亚洲”,抛出新军事战略,不是虚张声势,就是别有用心。俄罗斯专家达维多夫认为,美国此举是希望“将注意力从失败的、悬而未决的国内问题转向外部并表明美国依然强大,依然是全球超级大国”[53]。

2012年1月8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面向全国》电视节目中解释美国的新军事战略说:“我认为,世界当前需要理解的主要信息是,美国是当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我们也致力于维持这一地位。”这是进行军事威胁,想制造麻烦。这是一个不合时宜的错误信息。亚洲和世界人民所需要的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像美国在伊拉克搞的那种连年战乱。唯有和平,才能发展;唯有发展,才能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合作,才是世界当前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