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人力资源价值升华:医院人性化管理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人性的多面性

汉语“人性”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著作中,或作人之性,到了孟子时代,才以“人性”的组合方式出现。在英文中,“人性”一词名为Human nature。

什么叫人性?《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另一种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与人性相近的词语还有:人道、人情。

人道和人情与人性有没有关联?还是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道有三种解释,一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一种是社会规定的人伦;另一种是人的本能。人情的解释比较简单,只是说:人的感情;人之常情。

如此说来,广义的人性应该与“人格”“人权”有关。人格、人权,同样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及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人权则是指人和群体在社会关系中应享有的平等权利,包括人和群体的生存权、人身权、政治权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享有的民主权利。

无论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都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即人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不管成为人多少年多少代,都不能完全去掉从远祖那儿带来的动物属性。这种属性,平时可能被掩盖或潜伏,一旦出现特殊环境,就会立即爆发出来,兽性便取代了人性。因此,从古至今,就有人将人性划分为截然相反的两大类,一是性善论,二是性恶论。

本文的目的不是讨论人性的善恶,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就选择性地选取中外著名的人物和论点为代表。

关于人性的善恶,在中国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这件事起源于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人称亚圣的孟子,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从源头上说,两人都同属于儒家,但提出的人性主张却背道而驰,尖锐对立。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在与告子讨论一些话题时,无意之中说到了人性。告子的观点是: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也就是说,人性是没有善恶的,关键在于使之流动的人和环境。

孟子不同意告子的观点,反驳说: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在辩论时,也谈到了非人性: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这就是性善论的由来。当公都子问孟子,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也”这句话,是否可理解为: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者是:

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如果依你所说是“性善”,那么告子的说法就是错的了?

孟子进一步阐述说: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其实孟子也没有绝对地说,人性无恶。他在讲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后,发挥说: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连用四个“非人”,说明人性也有恶的一面。既然善是与生俱来的,就要终生修造。他告诫人们,人来到世间,有两种爵位,一种是天爵,一种是人爵: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弃天爵追逐人爵,是后天的“恶”,是不足取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论语》有一则记载: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同样在强调教化。

比孟子晚半个世纪的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作为儒家后继之人,肯定是研究过孟子的性善论的。由于时代发展了,荀子的言论不像孟子的大都是“章句”,而是成篇独立的。他为了与孟子的言论有所区别,专门写了一篇《性恶》论,开篇就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的论据是:今人因为好利,所以争夺生而辞让亡;因为疾恶、顺人情,所以残贼生而忠信亡;因为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所以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疾恶、顺人情也好,争夺也好,耳目之欲也好,都是人的天性,有了犯分乱理,有了暴,所以才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荀子进一步举例说: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还觉得不够全面,便针对孟子的话逐一批驳。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荀子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荀子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但性恶论毕竟不如性善论好听,容易得到支持,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普遍教科书《三字经》,连普通人都会念叨这几句话:

人之初,性本善。

如果这个人后来(后天)不再善良了,那不是人本身的过错,而是教育、环境造成的。所以然要强调:

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人性的善恶,不只中国有争论,外国也有争论。基督教的《圣经•创世纪》讲到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但他们受了蛇的诱惑,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上帝诅咒他们说: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然后将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耕作自己长出来的土地。先生了儿子该隐,然后又生了亚伯,该隐种地,亚伯放羊,一天,弟兄俩争吵打架,该隐就杀了亚伯。上帝就诅咒他说:现在你必从这地受诅咒。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

当世界上的人口多起来,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他看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就后悔造人在地上,便决定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只留下挪亚和他的妻子。挪亚和他的妻子乘坐上帝造的方舟,躲过滔天洪水,继续生存下来。后来的人们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归结为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学说,认为人生下来就带有七宗罪,这辈子就是来赎罪的。换句话说,“原罪”就是“性本恶”,“救赎”则是在上帝和基督的指引下去掉人的邪恶本性,重新回到善的轨道而得到最终的拯救。

在美国人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看来,人性既有缺点,也有优点,不能一概而论。他研究人际关系学的两本重要著作,一本是《人性的弱点》,一本是《人性的优点》,并不是专门去探讨人性的优缺点的,而是以讲故事的口吻,用美国名人的故事,来证明这些成功人士是如何战胜人性的缺点的。他列举的人性弱点主要有:

一是责备、抱怨别人;

二是贪欲过重;

三是恭维、阿谀、拍马屁;

四是自私自利;

五是不尊重别人;

六是自认为比别人优秀(优越);

七是四面树敌;

八是嫉妒;

九是猜疑;

十是傲慢、好辩;

十一是恐吓;

十二是欺诈;

十三是骚扰;

十四是粗暴(粗鲁);

十五是残忍。

而对人性的优点,卡耐基在讨论抗疲劳、忧虑时顺便加以总结,有那么几条:

一是明白自己的能力;

二是善于改变困境;

三是适应性强大;

四是不做无谓努力;

五是迅速消除疲劳;

六是保持年轻心态;

七是遵守必要的秩序;

八是能够区分轻重缓急;

九是调节情绪;

十是组织协调。

人性的善恶没争论出个结果,其他人又加以发挥,总结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先善后恶论”“先恶后善论”等等。这些后起之论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至少也能找到一些论据,并上升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经济,也影响到社会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