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膝痹
“膝三针”治疗增生性骨关节炎案
姓名:谢某
性别:女
年龄:60岁
初诊时间:1999-03-04
主诉:左膝关节疼痛僵硬2月余。
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时有摩擦响声,阴雨天及上下楼梯时疼痛尤甚,经某医院 X线检查:膝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软骨质硬化;实验室检查:抗“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指标均正常,确诊为“增生性骨关节炎”,为求针灸治疗,今来我处求诊。
查体:左膝关节外观无肿胀、畸形,浮髌试验(-),研磨试验(+),膝关节过伸试验(+),舌质黯,苔薄白,脉弦。
中医学诊断:膝痹(寒湿阻滞)。
现代医学诊断:增生性骨关节炎。
针灸治疗:
治则: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处方:阳陵泉左、阴陵泉左、梁丘左。
治疗经过: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下肢半屈曲位(腘窝下用软物支持,以使下肢肌肉放松)。常规消毒穴位,取30号2寸不锈钢毫针,阳陵泉直刺1.2寸,阴陵泉直对阳陵泉刺1.5寸,梁丘直刺1.2寸。手法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可3穴均于针尾搓捻艾绒呈枣核大小点燃以温针灸。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3~5日进行下一个疗程。当晚疼痛明显缓解,经5次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仅上下楼梯及长时间站直、行走时稍感酸痛。共治疗8次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增生性膝关节炎亦称骨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属中医学“膝痹”“鹤膝风”之范畴,其发病往往受遗传、体质、年龄和代谢等影响,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及中老年妇女,与膝关节长期积累性劳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机体退行性表现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成年人膝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为2.2%~9.6%,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此病的患病率高达49%,且其发病率比其他负重关节为高。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的关节,也是结构最复杂的双结构关节,它由髌股关节和胫股关节构成,同时又是活动量以及负重量最大的关节之一,因此膝关节极易受到损伤。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为多种因素导致的膝关节软骨变性或裂碎、关节囊和滑膜增厚、关节边缘的软骨和骨组织增生形成骨刺或唇样增生,产生骨赘,致关节间隙狭窄,压迫关节周围组织,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膝关节酸痛、僵硬、活动不便、久站或久行后症状加重。本病病情缠绵难愈,普通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奏效。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靠服用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软骨营养药、止痛剂等药物,疗效不确切且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程老认为本病多由于慢性劳损,久行伤骨以及中年以后肝、肾、脾三阴渐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膝部,流注关节,阻滞气血所致。《济生方•诸痹门》有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问•痹论》亦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故本病治当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补气益血为大法。
膝关节为诸经会集之处,取八脉交会穴之筋会阳陵泉祛风散寒除湿,舒筋通络。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寒湿除。取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健脾除湿,散寒镇痛。正如《玉龙歌》所说:“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郄穴梁丘为本经气血聚集之处,功擅镇痛,取之补气养血,活络通经,祛风化湿。另外,阳陵泉、阴陵泉其部位在膝关节下方之两侧,梁丘亦在膝关节之周围,取此三穴属于“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局部取穴法,三穴合用,标本兼顾,相得益彰。复加温针灸更助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之功,有局部近治之效。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也需要艾灸的疾病。《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可温中、逐冷、除湿。《医学入门》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在膝关节周围施以温针灸,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体传入膝关节内,使膝关节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炎症吸收,起到温通经络、祛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诸穴合用并施灸法、针灸并用,则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而痛止肿消,关节功能恢复,此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