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腰痛
程氏祖传“环中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案
姓名:赵某
性别:女
年龄:53岁
初诊时间:2007-10-30
主诉:腰部牵及左下肢疼痛1周。
病史:患者1周腰部牵及左下肢疼痛,不耐久坐久立,行走后尤甚,为求进一步诊治,今来我针灸科就诊。
查体:腰椎侧弯,L4、5棘间左旁压痛(+),叩击痛(+),放射痛(+),屈颈挺腹试验(+),直腿抬高左30°角,右70°角,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辅助检查:腰椎CT扫描示:L4、5椎间盘偏左突出。
中医学诊断:腰痛(血瘀证)。
现代医学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治疗:
治则:祛瘀止痛,舒筋通脉。
处方:主穴:程氏“环中穴”左。
配穴:L4、5夹脊穴左,L5~S1夹脊穴左,风市左,委中双,昆仑双。
治疗经过:程氏“环中穴”行“蜻蜓点水针法”,针刺每日1次,治疗1次后,疼痛有所减轻;续针6次,行动如常。
【按语】
程氏“环中穴”是程氏祖传特效经验穴之一,属经外奇穴,查考古代针灸医籍均无记载。业师程子俊教授在临床中常用及此穴,并告之是其父程培莲先生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的一个治疗下肢疾患的特效穴位,因其疗效卓越,而广泛流传。
在《针灸学》第七版教材中,“环中穴”归属于下肢常用奇穴。其定位在臀部,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局部解剖层次为:在臀大肌、股方肌中,穴区浅层有臀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干和股后皮神经干经过,并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肌支和臀下动脉分布。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腿痛。操作时可直刺2~3寸。其与程氏祖传之“环中穴”,无论在定位、取穴上,还是在针刺操作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且程氏祖传“环中穴”较上述教材中之环中穴易取、易定、易得气。
程老在临床过程中,将此穴反复讲解,并认真示范操作,且每用于临床效果甚佳,现将其整理介绍如下:
1)定位取穴
体位: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患侧下肢屈曲在上,膝关节屈曲呈90°角,并将其足背和内踝搁置于健侧下肢的膝关节下方。特殊情况(如刺双侧之“环中穴”等)也可俯卧位取之。
取穴: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骶管裂孔正中、髂后上嵴三点连成一个三角形,此三角形的中心点凹陷处——“环中穴”即由此而得名。
2)操作要领
穴位常规消毒后,取28~30号毫针,用挟持进针法快速进针。破皮后,将针垂直刺入2~3寸左右深度时,得气后行“蜻蜓点水针法”进行手法操作,使施术者指端产生得气感,针感向患者肢端放散,传达足跟、足底或足趾,并使之维持1~3分钟,留针时应将针退出2~3分,留针20~30分钟。急性期每日针治1次,缓解期隔日针治1次。施用灸法者可于得气后,于针尾加艾灸3壮(艾绒做成枣核大小为1壮)。
注意:取用本穴进行针刺操作时,刺入不宜过深,一般2.5寸左右即可,刺激量不宜过强,提插幅度严禁过大。当出现酸、胀、麻感放射至患者足底、足跟或足趾即可,(有娴熟的针刺技术和足够的把握时可适当保持针感1~3分钟)留针时应将针退出2~3分。否则易造成医源性神经损伤,慎之。
3)适用范围
从程氏祖传“环中穴”的位置来看,它位于臀尻部,正好处于足太阳经脉、督脉、足太阳经别、足太阳经筋和足少阳经筋的分布范围内,并与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中具体记载了此处经脉的分布情况:足太阳经“贯臀”;督脉“别绕臀”;足太阳经别“下尻五寸,别入于肛”;足太阳之筋“上结于臀”;足少阳之筋“后结于尻”。所以本穴位具有疏通督脉、足太阳及足少阳经脉经气之功能。
此外,从本穴解剖部位来看,其深部有坐骨神经走行。坐骨神经位于臀大肌前面,其作为人身体中最大的神经,上端起自L4、L5和S1~S3的神经根,向下穿行通过小结节后到达股骨的后内侧。在大腿的中段,该神经发出分支到达大腿后群肌和大收肌。其在腘窝上界分出纤维组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胫神经下行支配下肢远端,腓总神经向外侧穿行支配部分膝关节,通过外侧皮神经支,发出感觉神经纤维到达小腿上部的背面和外侧面。由此可知,针刺此穴可直接刺激坐骨神经,通过神经通路传导,间接刺激坐骨神经上行腰部神经根及下行的下肢分支神经胫及腓总神经等,进而调节腰背部及下肢分支神经的功能。
临床运用中,程氏“环中穴”对腰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等引起的腰部神经根性病变有特效,能快速缓解患者的腰背部、臀部及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对脑中风后遗症之下肢不遂、截瘫、臀上皮神经炎、小儿麻痹症、腰骶、髋关节病变,以及闭经、子宫下垂、盆腔炎、附件炎、小儿遗尿、尿潴留、前列腺炎、阳痿、遗精等妇科、泌尿、生殖等系统疾病也均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