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幸福之道:佛说妙慧童女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幸福第一道” 怎样能得到端正美丽的外貌?

佛言:“妙慧!菩萨成就四法,受端正身。何等为四?一者,于恶友所不起嗔心;二者,住于大慈;三者,深乐正法;四者,造佛形像。”

一个人相貌端正庄严,容易取得他人好感,进而摄受度化对方。就好比我们所看到的佛菩萨像,都是法相庄严,散发慈悲之美,让人看了不禁要心生欢喜。而这都是由于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成就了以下四法,所感得的果报。

一 不起嗔恨心

佛教讲“怨亲平等”,遇到不友善的人、不如意的环境,听到不入耳的语言,要能给予包容。学佛要先学处世,所谓“做事要做难做之事,处人要处难处之人”,事情难做,交由我来做,就是能承担;不好相处的人,与他融和无碍,就是会做人。处世能有这种大丈夫的气概,人生就会有进步。

过去,有一间禅堂里遭小偷,同参向堂主报告,希望堂主能开除他,没想到,堂主只是轻声回应:“喔!”并没有采取任何动作。

过不久,小偷又再偷窃,大家开始起哄,再次报告堂主,但堂主还是没有开除他;而后小偷又再偷,大众实在忍无可忍,就对着堂主高喊:“堂主既然不开除他,那就我们离开吧!”不得已,堂主只有答应让他们通通都离开禅堂,并淡淡地说道:“你们人格都很健全,到哪里都可以生存,小偷心态不健全,出去会危害社会啊!”小偷听了非常惭愧,从此以后便改过自新。

面对世界上不健全的人,只要我们心量宽大,就可以感化人。所以,包容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给别人一点空间,一点谅解,一些包容,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有帮助。用包容的心看待一切,一切就在我们的心中,世界就是我们心里的世界,众生就是我们心里的众生。反之,不能包容,心生嗔恨,也就要纷争不已。

说到“嗔心”,综观生气的人,哪个是美丽的?他们面露凶光,口出恶言,看起来就像鬼魅一般,令人不喜,当然就谈不上所谓“端正”了。

《大智度论》云:“嗔恚其咎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嗔心是心病之一,尤其是心病中第一难治。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大自然界中,地动是可怕的,风动也很可怕,但心中的嗔火一动更可怕,人的嗔心一起,往往失去理智,顾不得人情义理。

《佛遗教经》说:“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嗔恨心犹胜过猛火的威力,不但使人无法得到端正之身,甚至毒害法身慧命,烧尽善根功德,实为障道因缘,所以人人都应谨慎防护。

有一天,舍利弗见到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甚为惊讶地说:“哎呀,你是怎么了,面相怎么变得这么凶恶?”

朋友回答:“我最近正在雕刻罗刹鬼面。”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由于不断地揣摩罗刹青面獠牙的形状,面容也就逐渐变得凶恶起来了。后来,这个人在舍利弗的建议之下改刻佛像,因为时常忆念佛像的庄严,人渐渐地就变好看了。之后他和舍利弗再见面,舍利弗欢喜地说:“哎呀,你现在变得好庄严啊!”

所谓“万法唯心造”,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一个人经常起嗔心,就会展露凶相;心存柔软,则也会给人慈祥的感觉了。

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能将自己雕塑成贤圣或凡夫,因此要想成就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只有靠自己去塑造。

有一个小姐想要跳河自杀,刚好遇到一个老和尚把她救上岸来。

小姐伤心地说:“你不要救我,我活在世间一点意义都没有,父母把我生得这么难看,村里的百姓都不喜欢我,闲言闲语实在让我受不了呀!”

老和尚就说:“人的生命有两个,一个是自私的生命,一个是为众的生命。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就是自私的人,刚才那个跳河自杀、自私的人已经死了,从现在开始,你要做第二个生命,不要只想到自己,要多为别人设想。”

这位小姐听了老和尚的慈悲开示之后,欣然接受老和尚的教导,从此,只要见到老弱残障,就会主动前去服务,因而博得大家的赞赏:“你好有爱心!”“你好发心!”“你对人这么好!”

她一听,心怀欢喜,渐渐地,面相也就改变了,精神显得饱满,气质变得优雅,村庄上一位有为的青年开始对她展开追求,地方上的乡长见此,还特地前来为他们祝贺。后来两人结为连理,这位小姐成了一个贤惠、幸福的女人。

一个人若能减少嗔心,生命就会随之升华。所以,遭人怨怪时,不必急于怪罪世间人待我不好,换个角度想:是我的慈悲心不够、我的柔软心不够、我的恭敬心不够,是我太过自私……心念一转,态度一变,心胸就会变得宽阔起来了。

二 安住在慈悲中

如何得到端正身相?除了不嗔,还要住于大慈之中。慈,是给予众生快乐;大慈,就是随时随地给予一切众生快乐,没有亲疏远近之分。不嗔,是消极不生心病的方法;住于大慈,则是积极治疗心病的药方。

所谓“心猿意马”,平时我们的心总是如猴子般跳来跳去,像马一般跃动不停,要如何才能安住身心呢?

《金刚经》中,长老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言:“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也就是要我们不以六尘的境界来安住自己,因为六尘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是会改变的。好比看戏,戏有落幕的时刻;又如美色,美色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逝去。那么,应该安住在哪里呢?《入菩萨行论》有句话:“眼看众生时,诚慈而视之。”就是要我们安住在慈悲中。

俗话说:“仁者无敌。”在佛教来说,也就是慈悲没有对手。嗔心生起时,慈悲是最好的对治方法,慈心能降伏一切恶事。恶人以棍棒打击我们,用拳头挥打我们,若再回以棍棒、拳头,不就和他一样?反之,一个人能展现慈悲的风度,同情、宽恕恶人,才能真正地降伏对方;所谓“柔能克刚”,慈心才可以降伏一切邪恶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在慈悲上安住,在仁爱上安住,在恭敬上安住,在和平里安住;有佛法之处,就是我们安住的所在。

慈航菩萨曾对我说过一个关于他自己的故事。当他在鼓山担任衣钵(丛林中的职事名称)时,有一天上厕所忘记带卫生纸,就向隔壁如厕的一位茶房头索取,这茶房头是个坏心眼的人,他把用过的卫生纸递给慈老,弄得慈老一手肮脏。茶房头这样捉弄人,换作别人一定很生气,可是慈老没有,过了也就算了。

有一天,慈老正在搬寮房,那位茶房头来了,慈老对他说:“你来得正好,请你帮我看守一下东西,我把这条棉被先搬过去,马上就来。”

不一会儿,慈老回来,发现他抽屉里的一百元银洋少了六七十个,正当觉得奇怪时,心里想:这若不是茶房头,还会有谁呢?但想到揭穿了他的恶行,必然对他的名誉会有很大的影响,钱少了会有再来的时候,但失去名誉的人,又怎么恢复清白呢?想到这里,慈老也就装作不知道而没有开口了。

过了一会儿,茶房头向慈老告辞,临别时,慈老拿出十五块银洋送给他,然而茶房头却不肯接受。于是慈老就说:“人生要互相帮助,现在我当上了衣钵,每月可以领到二十元的单银,你拿一点去用没有关系。”这么一说之后,茶房头才愿意接受。

不久,寺中很多人纷纷怀疑茶房头哪来这么多的钱,但是茶房头逢人就说是慈航法师送给他的。当中有人就跑去问慈航法师事情的真假。如果换作别人,早就揭发茶房头的窃盗恶行了,但宽宏大量的慈老,始终不肯说一句茶房头的不好。

佛法的根本是慈悲,古云“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慈悲。慈悲,不一定你是我的亲眷,或是我的同乡、同学、同事,我才对你好;没有任何因缘关系的人,我也要对他慈悲。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了。

三 欢喜有益于人的正法

在佛教里,宇宙万有,无论是大如三千世界,或是小如芥子微尘,都称之“法”。正法,即正确的法,不偏不倚、中道之法,也就是能让人开法眼、生智慧、得涅槃的佛法。像是“因果轮回”、“缘起性空”,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三法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等等。

简而言之,有益于人的,就是“正法”;无益于人的,就是“非法”。一个人的未来如何,是正是邪,关系重大。人之所以烦恼痛苦,往往由于自己经常在“非法”之中打转,例如贪财、贪名、贪利等等。欲壑难填,人生又怎么会不苦呢?

虽说吾人应乐于正法,可是许多人不仅在非法中打转,还欢喜听闻邪法。像现在的报章媒体,每天净报导些胡作非为、八卦绯闻等负面新闻;你做好事,他不替你发表,你做坏事,他就大肆报导。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得到的答案都是:观众喜爱!

过去,有一位记者为了佛光山和山下农民过路的纠纷,特地上山来采访。当时,我们准备了许多的剪报和资料提供给他参考,并且告诉他,佛光山最初是没有这条道路的,因为佛光山是私有地,一般人不能随意进出,不过由于我们是佛教徒,基于慈悲的精神,也就在边界开了一条便道给农民出入。

可是第二天文章一发表,这位记者竟然写说佛光山要把路堵起来,不给人方便,山下的农民也就纷纷前来向佛光山抗议。事后我问记者:“你怎么可以这样报导呢?”

他说:“我报导佛光山好,没有人看,一定要说佛光山不好,大家才比较爱看呀!”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心最坏的就是欢喜听人说坏,不欢喜听人报好,但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欢喜听到人家做好事,欢喜听闻正法,而不欢喜邪法、邪道。

过去有一位沙弥晚归,不得进入城中,便在城外的树下打坐,等待明日到来。三更半夜,突然来了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鬼,要将他给吃掉。

沙弥面临生命危险之际,镇定地说:“我和你没有冤仇,又相隔这么遥远,你为何要吃我呢?”

恶鬼一听,心生疑虑,就问沙弥:“为什么说你和我相距很远?”

沙弥回答:“我是修道人,你吃了我之后,我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你的恶念恶行,却一定让你堕入地狱。这不就相隔遥远了吗?”

恶鬼听了沙弥的话之后,知道邪不胜正,便惭愧离去。

一个人不能奉行“正”道,走入了“邪”道,也就很危险。所以,在佛教里,所谓的“八正道”,就是教人要奉行八种正法,正见,即正确的人生观;正思,即正确的思考;正语,即正直的言语;正业,即端正的行为;正命,为正当的工作;正精进,是正当的勤奋努力;正念,是清净的意念;正定,是正确的定力。

“八正道”是生活中人人应当遵行的道德准则,吾人若能深乐正法,便能建立圆满的人生了。

四 恭敬诸佛,即心即佛

为什么要造佛的形像?难道是佛要大家到处打造他的形像、膜拜他的形像?其实,造佛形像并不是树立偶像崇拜,而是提醒我们“即心即佛”,人人都有佛性;是为了提醒我们经常忆念佛陀的德行,进而显发内在的佛性。

说到“造佛形像”,最早的佛像是怎么流传下来的?经典上说,有一年结夏安居,佛陀忽然不见了,大家都不知道他上哪里去了。有人就请问阿那律尊者,阿那律以天眼通观察,发现原来佛陀为了报母恩,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去了。

四众弟子中,最想念佛陀的莫过于俱昙弥国的优填王,因为过度想念佛陀,而生了一场病。所有大臣为了治疗国王的病情,纷纷商量医病之道,最后大家一致通过聘请有名的工匠来雕刻佛陀的圣像。

优填王听了大喜,立刻请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接工匠上达天宫三次,最后终于完成了史上第一尊以旃檀雕刻的佛陀圣像,优填王也因此病愈了。

我们修行,瞻仰佛陀圣像,可以启发我们的信心,帮助我们的修持;礼拜佛陀慈悲庄严的圣容,可以止息我们心中的贪嗔妄念,而使行为端正不放逸。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我们对圣像心生恭敬,自然就会有所感应,但是有些人却误以为佛教崇拜偶像,其实,最没有偶像观念的正是佛教徒,禅宗著名的“丹霞烧佛”公案,就是最好的证明。

话说丹霞天然禅师在一间寺院里挂单,当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丹霞禅师拿下佛殿上的佛像要来烤火取暖,纠察师见状,大声斥责:“你胆大妄为,竟敢将佛像拿来烧火?”

丹霞禅师从容不迫地回应:“我是在烧取舍利,不是烤火。”

纠察听后更加生气,大声怒斥:“木头怎么可能烧出舍利?”

丹霞禅师淡淡回应:“既然是木头,何不再多拿一些来烧?”

由于纠察师没有认识佛性,而认为丹霞禅师烧佛不应该。其实丹霞禅师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才是真正认识佛陀的人。

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偶像观念”还是必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偶像,又如何“见贤思齐”呢?所以,外在的偶像是我们与佛接心的过程与方便,可以启发我们心中的佛心佛性。经常看佛、拜佛,心中没有杂念,无形当中,气质改变了,身相也会随之变得端正。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嗔坏善根勿增长,慈心乐法造佛形,

当获具相庄严身,一切众生常乐见。”

佛陀悟道后,为了让众生了达宇宙实相,而将深奥的真理以十二种体裁深入浅出地宣说。即:长行、重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等“十二部经”。

所谓“重颂”,是将教义用诗歌方式写出的偈语。我们常说“唱的比说的好听”,一方面韵文体的歌咏比较悦耳好记,另一方面,则是为免听者不解,而用诗歌体裁重复述说一次。

此处佛陀以偈言再次叮嘱:“嗔心会毁坏我们的善根,千万不要让它增长。将身心安住在大慈悲中,深爱正法、护持正法、造佛圣像,使之流传于世,供人瞻仰,如此必能获得庄严身相,所有众生都将欢喜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