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SAT历年真题名师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2016年10月北美阅读(康兴华老师)

第一篇(Questions 1~10)

主旨与结构

第一篇是小说,讲述了一个因为父爱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的特殊故事。Silas Marner是一个纺织工,他平常没日没夜地干活挣钱。当他收养了一个女孩Eppie后,从女孩阳光可爱的行为中受到感染,自己的生活也似乎有了乐趣和追求。

本文第一段的难点是代词的指代。在SAT和托福的阅读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对象是要翻译出来的,只翻译成Ta,而不清楚指代对象,是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的。从斜体字中可以猜到Silas Marner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文章后文也提到了他是一个人,并且是继父),而以这个人命名小说,说明他一定是本文的中心。另外,第一段中unlike引出的句子将冷酷的金子(继父挣钱)和小女孩对生活的无限乐趣进行了对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辞手法。尤其第一句翻译起来是个难点。在考试过程中,这句话可以忽略,只要能看出来是对比的写法,重点突出小女孩的勃勃生气即可。

第二段和第三段是生动的描写。这里如果有一些不认识的词也没有关系,因为可以读出来是小女孩和继父在这里玩耍,其乐融融的样子,词汇选用也多是积极正面的。最后一段依然描写父爱。

题目解析

1 D。主旨题。本题的A选项(物质社会的负面效应,与原文弘扬爱的主旨感情相反),以及C选项(孩子的天真可爱是细节),都是容易排除的选项。B选项是本文的干扰项,虽然本文大篇幅宣扬孩子的天真可爱,但是并没有特别强调是在道德(moral)层面上的内容。相较于D选项,restorative power(具有修复的力量)与本文主旨完美贴切。

2 A。细节题。第一段重点的内容,就是通过冰冷的金钱,来对比出孩子活泼的生命力。其余选项都不沾边。

3 A。细节题。依然是对第一自然段的概述。B选项greed(贪婪的)与主旨情感不符。C选项neighbors是错误的内容。D选项unable to recall是明显错误的选项。

4 B。trial和seeking以及growing desire都可以展示小女孩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5 D。本题中的A选项(desire for money与主旨情感不符,all是极端词汇),C选项(接受他人帮助并不是本文的主旨内容)可以很快排除。B选项和D选项都可以保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第6题来判断。在第6题给出的选项中,没有一个地方给出了支持B选项找到自己人生意义之类的证据,虽然我们依然可能认为这也是本文所反映的内容之一。而D选项确实有明确的说法。

6 B。同上题。重点看第61~63行,这里并没有和未来有关的意思。反而这句话之前的内容,gather force with every new year,call for more distinct answers还勉强可以理解成未来的事情。可惜的是,这些内容并没有包含在D选项的位置里。

7 C。B选项的sacrifice,D选项的altern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是错误的。A选项可以保留,但是没有C选项贴切。A选项强调了改变,但是这个内容只是我们读者感悟出来的,文字中并没有明确讲出。而C选项的影响是最贴切的,比如最后一句,lay lightly on his enfeebled spirit,触及了灵魂深处,但是并没有改变实质内容。

8 B。A选项vulnerability是错误的,年龄小容易受到伤害并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C选项两个极端词boundless和insatiable是错误的,后面的desire for wealth也和主旨不符。D选项painful与主旨情感不符,本文主要描述的是小女孩带给他的快乐。

9 D。同上题。

10 D。词汇题。

第二篇(Questions 11~21)

主旨与结构

第二篇是社会学类文章,主要对于科技是否能影响就业率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本文主要引用的观点是科技进步带来效率提升,但是会导致更多人失业(机器替代人),但这并不是本文的中心。本文段落比较多,但是结构清楚。第一段用现象的方法导入本文的主要讨论对象:机器自动化和就业率的关系。第二段引用Erik和MacAfee的观点说明这个影响是存在的。第三段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讨论,就业率和生产率的两条曲线的关系很经典,在自动化存在之前,两条曲线是同向发展的,但是在2000年之后,自动化导致了就业率的下降。第四段是进一步讨论,有点说明原因的意味,即人们的知识赶不上技术的进步。第五段是一个转折,哈佛经济学家认为在历史角度上,就业率并没有下降,或者说,人们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弥补因为机器而取代的旧的岗位。第六段在结尾处又绕了回去,说未来不确定,谁也不知道机器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文的重点是,虽然本文大篇幅讨论机器可以取代人类,降低就业率,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观点是本文的中心。因为作者是站在一个较为客观的平台上进行观察,所有观点都是引用他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尤其是本文最后两段内容,哈佛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作者对这个观点也没有进行批判。

关于传奇人物McAfee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相关文章。我们知道他的杀毒软件,但是他曾经贩毒,还拥有自己的种植王国,是一个很受争议的人物。

题目解析

11 D。主旨题。A选项技术对工人生活的影响不是本文重点,本文讨论的是就业率,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考虑问题。B选项与主旨相反。C选项技术和工作本身的关系也不是主旨内容。

12 A。细节题,但是也可以通过主旨题的方式去做。虽然文章中有涉及global的内容,但是并不是主旨,Brynjolfsson和McAfee讨论的主要是对美国的影响,而不是全球的。

13 A。同上题。

14 D。两个破折号等同于括号。括号的功能是表示补充说明,在本文里起到解释作用,即描述生产率的定义。

15 D。词汇题。

16 C。哈佛经济学家Katz在最后一段的观点。这里千万不要看上一段的观点,因为他的观点在这里发生了变化。本段主要描述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对未来就业的影响是模糊的(本段最后一句),因此答案选C。

17 D。同上题。

18 B。简单的词汇题。

19 D。读图可知。

20 C。读图可知。

21 B。读图可知。

第三篇(Questions 22~31)

主旨与结构

第三篇是生物学类文章,从斜体字就能看出来(why birds fly in a V formation),鸟类的V形队列飞行轨迹(想象一下战斗机的飞行编队)基本上涵盖了本文的中心内容。本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和第二段,通过现象描述引出本文的主要讨论对象,鸟队按照V字飞行,并给出了可能的原因:利用气流节省能量。第二部分中,第三、四、五、六段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Usherwood进一步解释了这个推测是可能的,但是并不确定鸟类是如何知道V字飞行的办法的,这太不可思议了。第六自然段的斯坦福大学教授进一步回应了这个观点。第三部分是最后两段,主要解释可能的原因,即鸟类利用感知和视觉形成V字飞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教授认为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解释这个现象。(题外话,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是一所非常好的研究型和学术型的公立大学。)

SAT的科学类文章基本可以当成托福文章来阅读,如果大标题已经给出本文的主旨对象,就不用通读全文后再做题,如果对文章背景知识比较了解,如本文的鸟类飞行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只需要大概看看每段的关键词就可以了。但是,一旦出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对比参照实验,就一定要搞清楚这些内容,阅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和逻辑感,不能只把英文翻译成中文。

题目解析

22 C。主旨题。A选项和B选项中的飞机都不是本文的主旨内容。D选项的sense是细节,并且通过羽毛来感知是本文没有提到的内容。

23 A。细节题。例子的目的是支持主旨。这里引用的话即科学家的观点,是为了印证前文的观点:鸟类飞行引起的气流要比飞机引起的不稳定得多。A选项的differs正好符合这个观点。B选项是干扰项,鸟类在极不稳定的气流中控制自己保持V形队列飞行,是我们推理出的内容,和本段主旨无关。本段主旨强调的是气流复杂,不好控制,而不是接下来的结果。

24 D。细节题。Usherwood使用这个数据,是因为他took advantage of an existing project,已经存在和完成的实验结果,对应的就是便利性,甚至他只有这个已知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其余选项翻译过来就知道不靠谱了。

25 C。同上题。

26 A。细节也是为了支持主旨。30厘米的精度是很高的,因此主要是为了说明实验的精确性。

27 C。很经典的推断题。推断题有两种做法,最简单的一种是根据文章含义解题。本段中,这里列举的鸟有大翅膀,ibises也是一样的,因此尾流可以较为稳定。小鸟(小翅膀)会产生较为不稳定的尾流,因此不好测量。再举一个经典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题目。原文:和海獭不一样的是,企鹅的尾巴比较小。我们可以从原文中推测出海獭的尾巴比较大,因为它和企鹅的小尾巴不一样。

28 B。同上题。

29 C。全文结构题,最后两段主要说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鸟类的飞行行为。

30 D。细节题,也是主旨题。小鸟找到那个飞行中省力的点,是V字形排列的原因。因此这个spot就是空气阻力最小的地方,或者是上升力最大的地方。只有D选项符合这个意思。

31 B。词汇题。

第四篇(Questions 32~41)

主旨与结构

第四篇是历史题材的对比阅读。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做题策略。历史题材类文章往往是大家比较头疼的,双篇对比阅读大家也一般认为比单篇的难。因此,如果在第三篇或者第四篇遇到了这种文章,可以先考虑跳过它,先做后一篇文章,以提高整体的正确率。这篇文章肯定要花很多时间,如果看不太懂的话,正确率也不一定高到哪里去,还不如在保证其他较为简单的文章的正确率,然后剩下的时间读出文章主旨,带着主旨去选择每一个选项(即便是细节题)。这样正确率也会较高。千万不要在这篇文章上花太多时间,最后发现后面的文章非常简单,只是没有时间去读,那样太可惜了!

文章的斜体字部分已经明确表述,Passage 1(P1)谈美国的民主,Passage 2(P2)谈女权,因此本文依然是老生常谈的背景知识。一般来说,对比阅读中,两篇文章的写作对象一致,但是观点逻辑相反。还有一少部分文章是观点相互补充,但是写作对象一定是同一个。本文P1读完之后可知是“否定”女权的,因此P2不用读也知道是肯定女权的。

首先,有关女权的文章基本上是认为女性应该和男性平等。即便有不同观点,也一般出现在对比阅读中(如本文)。认为女性和男性不平等的(或者不一样的)观点,一般论据是男女生理构造不同,因此应该从事不同的工种,即便是男性领导女性,也是因为生理构造不同,这种不平等是天生的。而女权的观点就非常明确,必须一致,甚至会激进地认为女权应该高于男权。

这里有几个小语法知识可以学习。

1.在P1第一段第6行,I believe that后一定会出现一个完整句,主语是the social changes,它被很长的插入语分割,谓语动词是will raise。因此主干部分是The social changes will raise woman and make her the equal of man。more and more这个副词可以去掉。

2.在P1第二段第27行,It is not thus that,thus是副词,副词修饰的对象是一个句子,可以放在这个句子中的任意位置,句首句尾句中都可以。因此,thus可以放在句中(如本句),也可以放在句首,Thus,it is not that,这样比较好理解本句。同理,however也因为可以放在句首或者句中(甚至句尾)而符合副词的特性,因此是副词。在语法中,连词是必须放在句首的,如because就不可能出现在句中,it because is或者it is because都是错误的。

3.在P2第一段结尾第57行,for,in proportion,这个句子是一个倒装句。倒装句的判断方法是谓语动词之前没有主语(独立的名词结构)。本句的谓语动词是is,之前是由in proportion引导的介词短语,并不是独立的名词,因此它是倒装。这个句子的正常语序是the tenacity is in proportion to the strength...,固执程度和感情力量成正比,感情越深越不愿意打破旧的关系。

4.在P2第二段第64行,有一个双重否定句,What this is cannot be ascertained without complete liberty of choice,去掉两个否定词not和without更容易被理解,What this is can be ascertained with complete liberty of choice。这是SAT四种长难句形式中的一种。

题目解析

32 D。词汇题。本题increase和原句语义搭配不当。

33 B。细节题,考查长难句。句子主干是It may readily be conceived that both are degraded,by doing结构是修饰成分,作插入语。

34 C。同上题。

35 B。词汇题。

36 B。本题依然考查主旨。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旧制度影响了新的观点的形成。第53行But开始一直到结束,由分号分隔的两个句子先后说明了这个意思。

37 C。本题的最佳位置应该是从But开始的这句话,尤其是比较好理解的分号之前的内容,old rule和new rule的对比。但是,选项中没有这个位置,因此只能选择分号后的同义语,也是本文中最不好理解的一句话。

38 A。主旨题。B选项的收益和成本,C选项的经济利益,并不是本文的中心。D选项at odds的意思是不同意和反对,与主旨相反。民主制度是不太可能被反对的,这个帽子太大了。

39 C。主旨题。P1的观点,认为男女平等,并不意味着工作要平等。

40 A。主旨题。虽然很长,但是简单,什么经济利益、个人脾气、对社会的重要性等都不是本文的中心。

41 A。主旨题。P2第二段的观点是,应该让女人尝试一下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有足够的能力,就应该给女性平等的工作机会和政治地位。如果不给机会,那就等于阻止了这种平等存在的机会。

第五篇(Questions 42~52)

主旨与结构

第五篇文章讨论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是一篇有趣的物理学类文章,解释了上帝粒子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在倒数第三段开始描述大家对这个理论的看法,一开始完全不接受,到最后即便没有得到证明,也迷信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利昂·莱德曼无意中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上帝粒子”(God Particle)这么一个名字。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W.Higgs)发表了一篇学术理论文章,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认为,这种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这种粒子形成的场中游弋并产生惯性,进而形成质量,构筑成大千世界。2012年7月4日,当欧洲核研究组织宣布发现一种与“上帝粒子”“一致”的亚原子粒子时,希格斯表示“难以置信”。科学家们将这一理论与先前另一个预测宇宙膨胀的同样富有争议的理论相结合,最后得出宇宙在大爆炸后的零点几秒立刻发生了大收缩的理论。也就是说宇宙是不存在的,人类也是不存在的,这显然违背科学性,这一理论无法解释许多新的物理现象,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是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了一些东西,抑或是还有未被发现的物理粒子存在。

根据希格斯模型,基本粒子是跟一种看不见的、无所不在的场发生相互作用而获得了质量。一个粒子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得越强烈,它拥有的质量就越大。科学家很难向英国政府解释清楚希格斯场,所以在1993年,英国科学部长威廉·瓦多格列佛向科学家发起了挑战,让他们用一页纸的篇幅向他解释希格斯场。瓦多格列佛拿出了一瓶香槟奖给了获胜者,其中就包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物理学家戴维·米勒。米勒把希格斯场比作一个房间,房间里均匀分散着一大群为政客聚会服务的工作人员。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可以不受阻碍地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然而,如果是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场,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关注:聚会工作人员会围拢在她周围,减慢她穿行的速度,使她带上某种“质量”。

题目解析

42 C。全文结构题。本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解释上帝粒子是什么,这个物理学假设解释了物理学界的一个难题。后半部分介绍他在1964年提交论文的时候,人们否定它,至今,逐渐变得都接受这个理论。

43 D。乒乓球是一个很好的比喻,用来解释质量产生的原因,即在场里,阻力是人们感受质量的主要方法,场在变(乒乓球在水里,或者在空气里),感受到的推动力也在变。

44 D。细节题。在第48行,reject后直接说出了原因,not because...but because,和大家传统的认知相反。empirical经验主义,根据经验得知的,是完美的概述。

45 C。同上题。

46 A。本题要理解have the cake and eat it too的含义,即这个理论完美解释了一种矛盾,即第二段中科学家遇到的两难问题,they encountered a puzzle,如果没有物质、没有质量,那么一切理论都可以诠释得通,但是,质量却又真实存在。上帝粒子的观点是,引起质量的力存在于场里,而不是质量本身。有点像佛教理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47 C。本题简单到即便第46题做不出来,这个题目也不会错。定位太准确。

48 A。这道题太简单了,就是本段的概述和作用。

49 A。词汇题。

50 B。原文这个图主要反映了人们对于物质认知的过程(时间),一开始认为由原子构成,后来认为是质子和电子,最后是夸克。

51 D。读图可知。

52 C。读图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