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众所周知,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既需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外部供给,也需要国内外良好的需求环境。因为一个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强弱不在于制造过程本身,而在于是否具有国际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包括金融服务、营销网络体系等。虽然长三角不少城市走的是外向型经济的路子,但也有不少城市民营经济实力非常雄厚,而国际经验业已表明,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是追随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刘志彪,2006)。因此,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依然要依托其雄厚的民营经济基础和众多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而在当前全球产业转移和产品内分工的新趋势下,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增长效率的战略性考虑,优化长三角服务业空间布局,不仅可以支撑制造业的循环架构,帮助制造业增强作业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可变成本,促进规模化生产,同时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带来极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功能的剥离以及新兴服务商的成长,也使得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发展。
正是基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层次思考,本章借鉴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方法对长三角服务业空间布局优化问题展开研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服务业协调长三角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要素在区域间能够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集聚力和发散力这两种机制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第二,当要素在区域间不能自由流动时,则可以通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联系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
以上两种机制主要是通过三种效应来实现的。第一种效应是市场接近效应,或称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垄断型企业有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进行生产并向规模较小的市场出售其产品的倾向;第二种效应是生活成本效应,或称价格指数效应,是指企业的区位选择对当地消费者生活成本产生的影响;第三种效应是市场拥挤效应,也叫本地竞争效应,是指企业会因过于集中而导致对彼此不利,不完全竞争性企业倾向于选择竞争者较少的区位。三种效应中,前两种效应加上区际人口流动形成区域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或称前后向联系,并且前两种效应为集聚力,最后一种效应为发散力。
当前,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已经发生重大变革的国际大背景下,不仅制造业内部的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纵向分离,而且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开始并将进一步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可以说,随着服务业从制造业中不断剥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并将进一步地步入总部经济时代。在交通运输和物流商贸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制造业跨国公司和国内的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都有着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让公司总部和制造业工厂实现空间上的战略分离。
长三角正是凭借其卓越的区位优势,依靠其自身雄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成功地打造了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知名品牌。然而,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固然体现在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上,但更多的则体现在服务业协调制造业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优化上,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对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正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这里,制造业的“制造”指的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随着制造业结构形式的不断革新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界限的日益模糊,未来服务业协调长三角制造业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将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内涵,而服务业协调长三角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也就更加体现在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与相关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上,只有让二者形成整体合力,才能保持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况且,现代制造业基地作为一个区域性制造系统,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要求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强与系统内其他主体的合作互动。因此,现代制造业基地作为长三角全域范围内的区域性制造系统,不仅是制造业企业在地域内的集聚,而且是区域内制造企业与各服务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是服务业协调长三角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的集中体现。
本章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和基本现实,通过对长三角服务业覆盖范围的空间分布进行考察,提出服务业集聚会导致交易成本下降,而这种作用又主要是通过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要素的空间流动来实现的。本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理论模型,第四部分是统计检验,最后是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