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第二版)(管理者终身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毋我

“毋我”追求反映了儒家不唯我独是的行为准则,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应摒弃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站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积极开展换位思考。可以说,换位思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机制,是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促进合作的基础。

1.圣人无常心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景也许并不陌生:丈夫对正在厨房炒菜的妻子唠叨个没完,妻子反唇相讥:“是我内行,还是你内行?”丈夫的回答大出妻子的意料:“你现在应该知道,当我开车的时候,你在旁边喋喋不休带给我的感受了吧?”

以自我为中心是许多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襁褓之中的婴儿哭着要吃奶,就是这种天性的一种表现。不可否认,对于企业管理者,尤其是成功的企业家而言,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不懈努力的驱动力。但管理者首先要管理的是人,管理的本质在于:集众人之力,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组织目标的实现又构成管理者个人自我实现的前提。在企业中,管理者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首先必须获得别人的信任与支持。事实上,如果说对人的管理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推己及人的移情作用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往往能闯出一片开阔的新天地。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意思是,圣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想法,他们将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想法。老子又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圣人并非没有自己的私利,但正是无私成就了他们的私利。

企业管理者应该效仿古代的圣人,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员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知道:让员工成长就是在帮助企业成长,员工都能成功才是企业家最大的成功。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说道:“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之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功有关。”(注:杰克·韦尔奇、苏茜·韦尔奇:《赢》,51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然而,可悲的是,许多管理者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过分关注自我、考虑自我、表现自我的境地,说话、行事全然不顾下属和同事的感受,怎么对自己合适就怎么做。但如果一个管理者只想着自己成功,从不关心下属和同事的成功,只是把他们作为实现自己成功的工具,他们就很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不愿意为他效力、与他合作,这样不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融洽、团结的工作氛围。管理者应逐渐给自己灌输一种“去我”的意识,反反复复提醒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是企业管理的大忌,要学会“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当与下属或同事发生矛盾时,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找出对方关注的焦点以及对方的合理之处,提出双方都能接受且对企业有利的解决方案,将最终形成确保双方共赢的局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子“圣人无常心”的思想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主张十分一致。在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一问题时,孔子强调: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成功法则》是美国人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撰写的“一部系统的成功科学哲学之书”,在对包括亨利·福特、洛克菲勒等在内的500多位富翁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拿破仑·希尔专门用一整章的篇幅阐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将其总结为成功的“黄金法则”之一。

比如,在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的时候,如果企业管理者觉得自己都难以做到,怎么可能要求员工做到呢?再比如,如果别人说话咄咄逼人,自己根本无法接受,那么,自己说起话来就不能口无遮拦,要留有余地,免得让人下不了台。伊斯兰教反复教导教徒们说话时必须把好以下三道关:第一,我这句话是实话吗?第二,我这句话难道非说不可吗?第三,我这句话够厚道吗?显而易见,第三道关针对的就是移情作用。如此说来,伊斯兰教教规与苏格拉底主张的“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该多听多看少说”的人生信条颇为一致。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小说《堂吉诃德》中曾讲过:“小狗穿了麻纱裤,就不认自己的伙伴了。”话虽然有点尖酸刻薄,但如果用它来与某些管理者的行为做一个对照,却一点也不为过。在企业中,某人在没有被提拔之前,对谁都毕恭毕敬、客客气气,俨然一派谦谦君子的样子,一旦担任了某个职务,马上就是另外一副面孔。在他以前的同事、如今的下属的心目中,上司虽然换人了,但上司的神态、表情以及神气活现的态度却仿佛依旧。而仅仅几个月之前,他还和这些人在一起痛陈以前上司的种种不是。造化如此弄人,被管理者一旦成为管理者,很快就忘记了以前被人管的时候所面临的诸多无奈。

基于移情作用开展换位思考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当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还是美国海军助理部长的时候,曾有一位好友在来访时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屿建立基地的事情。一方面,这涉及不便公开的军事机密,另一方面,直接拒绝回答又抹不开面子。只见罗斯福环顾了一下四周,压低嗓子说道:“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朋友急切地回答:“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道,“我也能。”在罗斯福那里,移情作用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顺利化解了这一尴尬的情形,收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当然,就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强调的那样,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层次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己所不欲”的东西可能恰恰是别人喜欢的东西,此时,“勿施于人”可能就大错特错了。比如,按照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可以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大类,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包括薪金、管理方式、地位、安全、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有关,包括成就、认可、责任、挑战性等。保健因素得到满足后就没有不满,得不到满足则产生不满;激励因素得到满足则感到满意,得不到满足则没有满意感(但不是不满意)。赫茨伯格认为,应大力依靠激励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便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但问题在于,这种激励因素可能对知识型员工具有非常大的效用,但对于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却效用不大。“己欲”与“他欲”、“己恶”与“他恶”是否一致,直接影响到移情作用的实施效果。

这就意味着,自己所厌恶的东西,未必别人就不喜欢;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也许别人根本就不在乎。管理者只有真正分析透了被管理者的效用偏好,才能对被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励。这样说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意识、一种修养,而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关键就在于,管理者要有意识地经常提醒自己,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能一味从自己的视角去分析问题。

3.立人与达人

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停留在移情“思”的层面上,停留在消极“不为”的基础之上,那么孔子在回答子贡所提出的什么是“仁”的问题时,所强调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主张,则体现在移情“为”的层面上,体现在积极“有为”的行动之中。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也要尽量让别人有所作为;如果自己想飞黄腾达,应该尽量让别人也飞黄腾达。

子贡系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姓端木,名赐,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子贡善于经商,深谙贱买贵卖之道。孔子死后,子贡为孔子守孝三年。今天人们所说的“儒商”一词,就源于子贡。孔子将子贡与他钟爱的另一个弟子颜回做了一个对比:“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意思是,颜回的修养算是非常高了,却常常穷困潦倒。端木赐不安于命运,从事囤积贩卖却赚了大钱,而且每次对行情的预测都很准确。有效地平衡“己欲立”与“立人”、“己欲达”与“达人”之间的关系,在让别人有所立、有所达的同时,实现自己的飞黄腾达,是孔子对子贡的忠告,也是孔子自己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这与《圣经·马太福音》中记载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毫无疑问,对于管理者而言,“经济人”是其最基本的人性假定,但问题是,这种利己的动机到底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如果仅仅从零和博弈的视角出发,只想着按照什么样的比例来切分“蛋糕”,必然导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无谓的内耗,造成企业竞争力的衰退,最终使所有人的利益都受损。只有从正数和博弈的角度出发,在“立人”、“达人”的同时实现“自立”、“自达”,才能将“蛋糕”做大,形成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蒙牛公司的创始人牛根生总是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句话挂在嘴边,并反复强调自己的人生体验是“财富越分越多,而不是越分越少”。当牛根生还在伊利公司工作期间,由于业绩突出,公司曾奖励给牛根生一笔钱,让他买辆好车,而他却用这笔钱买了四辆面包车,让几个得力下属每人有了一辆车。正是如此地“立人”与“达人”,才使得牛根生在卖掉所持有的伊利股票、成立蒙牛之后,迅速将原来一批下属招徕到自己的旗下,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使蒙牛跨入了中国乳业企业前三强的行列。

4.从“我—它关系”到“我—您关系”

“毋我”的行为准则也适用于处理企业与其业务伙伴及顾客之间的关系。德国学者马丁·布博(Martin Buber)指出,人们与其他个体之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关系:一种是“我—它关系”,此时,其他个体只具备外在价值,成为人们可资利用的工具;另一种是“我—您关系”,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互动关系,此时,不管其他个体是否带给人们以价值,其本身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注:参见汤姆·莫里斯:《重思管理的艺术》,8~10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如果企业与业务伙伴及顾客的关系只维持在“我—它关系”的层次上,交易就很容易停留在“一锤子买卖”的水平,尔虞我诈的情形就可能发生。而“我—您关系”的确立,有助于给企业营造一个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就像牛根生所说的那样:“经营中的98%是有关人性的,只要换位思考,将对方关心的利益想清楚了,凡事就迎刃而解。”

成立于1993年的六和集团,之所以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迅速由一家饲料生产企业发展为集饲料生产、食品加工、种畜禽繁育、生物制品、兽药制造等产业为一体的大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与新希望资产重组整体上市之前年销售收入达到507亿元,与其注重构筑基于整条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密切相关。六和集团一直秉承微利经营的原则。有一位分公司经理是集团董事长的同学,曾因经营利润高而受到董事长的批评,心里想不开:“赚钱是商人的本分,赚多了还有错?”而董事长很早就充分认识到,养殖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户,如果农户利润微薄,长此以往,整个行业将失去发展的后劲。企业的微利经营思路推动了整条供应链各个环节利润的均衡化,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了集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了集团迅速发展的空间。

5.竞争中的换位思考

在现代市场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高度动态的竞争。曾经有企业家这样感慨道:“你应该感谢你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比你的父母亲还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对于他们来说,你的任何破绽都意味着潜在的机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毋我”的行为准则同样适用于处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之所以处于不利的地位,原因在于:它们往往仅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对竞争对手的考察,或者对竞争对手的考察不够深入。结果,在贸然采取行动时,往往遭遇竞争对手致命的反击。因此,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站在对手的立场上,全面理解其利益和动机所在,对于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至关重要。有了这种换位思考能力,管理者就可以清晰地预测竞争对手的行为和反应,从而制定出针对性更强的竞争举措。

当然,换位思考不仅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单纯的竞争变成共赢的竞合的重要途径。当企业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之间出现摩擦的时候,应当将自己和对方所处的位置对调一下,通过换位思考,企业管理者可能变得更加宽容,一场恶性的竞争就此避免,甚至可能构建出一个有效的战略联盟。

齐桓公重用管仲的典故就很能说明问题。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由师傅管仲护送,公子小白由师傅鲍叔牙护送,分别从鲁国和莒国出发,日夜兼程,赶赴齐国去争夺君位。途中,公子小白遇到管仲的拦截,管仲对准小白射去一箭,以为已将小白射死。当管仲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时,小白已经即位,成为齐桓公。原来,管仲射中的不过是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和鲍叔牙抄小道抢先回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在抓住管仲之后,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不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他为相,负责管理国政。(注:出自《东周列国志》第十五回、第十六回。)齐桓公之所以能不计前嫌,是因为他能同时从管仲和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管仲曾是公子纠的师傅,朝自己射箭表明他有忠心,而臣民对自己的忠心是自己成就霸业的基础,重用管仲,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而管仲的治国之才远在鲍叔牙之上,选拔可用之才是自己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基础。后来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管仲的精心辅佐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