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年鉴(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明确目标,创新模式,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杰出人才
——在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总结分析会上的讲话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2011年12月22日)

大家好!今天这个会议非常重要。对大学来讲,人才培养始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主题。刚才听了洪大用处长、杨瑞龙院长、伊志宏院长和刘后滨副院长的发言,很受启发。在程书记作最后指示之前,我想结合学校的历史使命谈几点体会。

一、温故知新,领悟人民大学的新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有着辉煌、光荣的历史,我们在新时期要高度重视重温我们自己的历史,因为这种历史是独特的,是我们的天然禀赋,并对人民大学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启示。无论是从1937年建校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还是从1950年正式命名组建中国人民大学以来,党和政府对人民大学的目标定位和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应当说都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培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杰出的建设性的领导者。

我们经常说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我们对此感到非常骄傲。党和政府创办这样一所大学,花费了很多心思,进行了深入研究,是一项审慎而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决策。当年,作为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要进北京的时候,周恩来同志曾就“从解放区来的大学究竟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特别是征求了一些民主党派、教育家们的意见。当时形成的多数意见认为,共产党没有办正规高等教育的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分一分,分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但是,这个多数人的意见上报到毛泽东同志那里,毛主席明确给予否定,并站在新政权接管旧政权的政治高度,力主创办共产党自己的正规高等教育,并且强调一定要办好,指示刘少奇同志在与苏联政府的谈判中,将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纳入苏联政府支援建设项目之中。为了满足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给予人民大学非常大力度的支持,配备了最优秀的师资,从全国选拔了最优秀的生源,由此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行政管理和财经管理的杰出干部,为巩固红色政权,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0年代末,中央决定恢复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邓小平同志也是高瞻远瞩,对此给予了重要支持和明确定位,继续强调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要求的杰出人才。进入新世纪,以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考察人民大学为标志,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求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2010年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并看望师生,高度评价了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进一步提出了要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这样,在国家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战略和布局中,人民大学由于其鲜明的特色和对独特历史使命的承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格外重视和大力支持。

按照中央的期望和要求,我们要努力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初步实现“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学校党委为此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仔细部署,在未来一段时期,学校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让人民满意、做到世界一流?对于一个大学来讲,要让“人民满意”必须得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特别是,我们不能忘记党和政府赋予人民大学的历史使命,而完成这个使命的关键任务就是人才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要在方方面面让大家觉得满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我们要达到“世界一流”,首先得做到国内一流,要积极主动地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学习,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我们鲜明的特色。同时,我们也要瞄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代表,认真研究和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以我们鲜明的特色和杰出的影响去超越他们。这当中,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样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是杰出的,是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在国内外都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而不可或缺的影响,我们的大学自然也就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大学。

二、服务国家,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杰出人才

说到人才培养,就人民大学的历史、地位和所承载的使命看,我们必须立足于精英教育,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杰出人才。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凝练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全球治理中必将被期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有效发挥,迫切需要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杰出人才。毫无疑问,人民大学应该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继承和发扬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培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能够承担全球治理和引领世界发展使命的杰出的建设性人才。

当前,全球治理中的多边和双边机构都在期待中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突出问题。我们人民大学应该为此作好充分准备,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应该瞄准这类机构,并成为进入这些机构的优势竞争者,首先进去发挥作用。这类的机构包括联合国及其各分支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非盟、亚行等其他组织,我们对此要高度关注。如果我们争取到了先机,在其他学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或者还没有探索出新型杰出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之前,我们就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历史使命,培养出了大批可以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进一步说,如果各个国际机构尤其是重要机构中的关键岗位上和全球一些重要行业的领袖人物,大多数都是人民大学的毕业生,谁还能说人民大学不是世界一流大学?与此相对,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去比较国际发表、教师中的“海归”数量等,按照这些指标跟着现在所谓“一流大学”后面亦步亦趋,恐怕就是忽视了我们的比较优势,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如何培养能够承担全球治理和引领世界发展使命的杰出的建设性人才?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管理学中,沟通能力属于领导力的范畴。沟通能力是软技能,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以及说服能力、号召力、团队精神等。在西方,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门跨领域的新学科,也是当今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必修课。在日益开放、日益多元的社会环境中,跨文化沟通能力理应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我们只有培养出大学生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锻造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领袖人才,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在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实现学习和超越。很明显,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养成,与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也就是本科阶段是密切相关的。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基于对当今世界主要文化的理解,特别是要重视教会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这三大文化体系的精髓。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交际技能的训练。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通晓世界三大文化体系的精髓。其中,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是跨文化沟通的基础和前提。我们首先应该从认知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始,形成以中国文化为底蕴,具备时代色彩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也是长期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伊斯兰文化,我们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霸主国家,应该说没有很好地处理和沟通与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这就注定了美国对全球的治理只能是霸道,而非王道。当然,我们依然要重视对基督教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在全球化时代,作为成功的全球领导者,必须加强交流、对话,相互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友善;必须互相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相互补充、协调,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包容精神实现多元文化的共生发展;必须尊重、学习和吸收世界不同文化,构建世界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沟通对话关系;必须博采众长地借鉴各方文明成果并把本土的文化创造向世界推介。惟其如此,才有可能使有差异的世界和谐相处。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要高度重视掌握跨文化沟通的方法论。跨文化沟通的方法论是什么?一是心理学,二是传播学,三是历史学,这些学科的方法论在跨文化沟通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这些学科的训练。首先,跨文化沟通和人的感知、思维方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观念等密切相连,休戚相关,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自然就在跨文化沟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跨文化沟通本身即属于传播学的范畴。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渠道、反馈、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流者之间的关系等传播学所及的方面都对跨文化沟通产生直接影响。再次,历史的方法很重要。我们要加强国学,但是国学不能培养书呆子,应当致力于培养出将入相的人。学好国学,学好历史,就是要善于从历史中总结出国家治理的方法,奠定担当各行各业领导者的基础素质,因此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史学教学团队为本科生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所以,我们要大力改造课程体系,加强跨文化沟通的方法论教育,重视心理学、传播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教学,鼓励开设跨文化沟通、沟通原理、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等相关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使更多专业的学生可以系统地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沟通的基本方法。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还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在全球化时代,语言是跨文化沟通的基础技术。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外语教学改革,找到切实提升学生外语水平的科学途径。我们需要打个翻身仗,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一个口碑——人民大学学生的英语能力可以不用测试,基本都没问题。我们的研究生要努力做到将来在全球重要的学术论坛上都能非常流畅地用英语表达思想,用英语来跟对方讨论。另外,外语课堂教学中要把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中,注重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双提高。只有全面探索和切实改进外语教学工作,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培养一批不仅懂得外语,而且还懂得当地文化的杰出人才。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和加强制度设计,营造良好的跨文化教学环境。我们自2009年开始举办国际小学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对话,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这件事情很好,今后还要继续做得更好。

当然,注重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就必须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示范效应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应注重教师相关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与培训,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开设我们需要的课程,要求名师进本科生课堂,同时在全校大力推动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跨文化沟通创造更多的机会及更有利的环境。

三、全校协力,开创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我们一直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今后还要继续强调。对于我们领导班子来讲,应该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特别是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杰出人才这样的目标,把我们学校所有的人、财、物资源,包括历史禀赋的优势、学术资源、校园资源等,进行合理配置,用于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这是我们应当做的本职工作,也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央领导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创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最高效率地实现发展和超越,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

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要全盘思考和统筹规划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我们要高度重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把研究生做出“山峰效果”,但是更应重视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切实把本科生的“高原效果”做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好本科教学对于大学发展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坚持把本科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今后有关本科教学工作、本科教学方案的修订,我和书记都会积极参与,有关本科教学的全校性的重要会议,我和书记都出席,这应该是一种制度性安排。在学院层面,我也建议本科教学由院长亲自参与指导,形成一项制度安排。院长最应该做的事情,一是队伍建设,二是本科教学。如果大家有了这种共识,我们就有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制度性环境,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尽快实现,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长期以来,人民大学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践行“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培养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及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相结合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不懈地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三项基础建设”,同时不断努力解决教师精力、领导精力、教学经费“三项投入不足”,以确保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我认为这个体系考虑到了本科教学的方方面面,非常完整,有系统性和战略高度,是一个比较先进的体系。

目前的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我们已有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有效地、高质量地运行。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切实的制度性安排做保障的话,本科教学工作很难做,不可能有效落实好。我们全校各部门、各学院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切实改进和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围绕新时期人民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涵、新要求,思考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杰出人才在本科阶段应该如何培养、如何落实“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如何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等关键问题,从培养理念到招生、教学、实践、交流、就业、成长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检视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与不适应之处,找出一些关键环节,设计一些重要制度,探索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不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全校层面来讲,围绕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我们还要重视构建一个高效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体系。人民大学的整个管理服务体系是不是一个真正能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一线服务的高效化、精细化、人性化体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作出了努力,有一些效果,相比一些兄弟院校来说,我们应当是做得比较好的。但是,在“文革”以来的大环境影响下,受制于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中国大学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是不高的。我们能否想尽一切办法,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率先突破,形成人大特色的管理服务模式并发挥引领作用?希望同志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其他一切实际上都免谈。当然,这不单纯是我们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大环境和大体制的问题,难度很大,但是不改是不行的。

一个大学的校园设施和文化环境对于人才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还要继续重视打造有品质、有文化的一流校园环境。应当说,新世纪以来,学校的校园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凡是熟悉人民大学的人都深有同感。但是,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相比,大家也都能感觉到还是有差距的,甚至是很大的差距。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建设一个堂皇、奢华的校园,而是一定要重视校园的品质和文化。在这样的校园里面,学生能够静心学习、自由畅想,能够得到最好的文化滋养和思想熏陶,从而健康成长。就此而言,我们的校园建设依然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付出艰巨的努力。但是,我们要坚信,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须予以很好地解决的大问题。

同志们,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一项时代赋予我们人民大学必须要做的工作,是承续人民大学历史使命所必须完成的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人民大学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并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特别是在新世纪前十一年,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大人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育人智慧。因此,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有信心去实现新时期的新突破,创造人民大学的新辉煌。虽然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如果像人民大学这样的学校,都没有理想主义精神,并为坚持理想而努力奋斗,还能指望谁呢?我们愿意坚持理想,并把对理想的积极追求与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结合起来。我愿意与大家一起为此而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