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史学家一般将西方经济学产生以来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历史时期:从产生到19世纪70年代的古典经济学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古典经济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现代经济学时期。

1.2.1 古典经济学时期

西方经济理论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经济思想。他们探讨了商品、货币、贸易和生息资本等问题,其见解就历史地成为现代经济理论的出发点。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15世纪左右,在封建主义崩溃和资本主义诞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最早的经济理论——以研究交换为中心的重商主义。它产生于15世纪末,全盛于16、17世纪。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唯一的财富形式,它来源于流通领域,商业是致富之源,增加一国金银财富的最有效途径是发展对外贸易,因此,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保护本国的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其理论研究仅限于流通领域,因而,重商主义的出现尚不能标志经济学的诞生。但是,在重商主义时期,人类的经济思想开始独立出来,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了可能。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出版了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即《国富论》)一书。该书集当时一切经济思想之大成,建立了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体系,宣告了经济学的诞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批判了重商主义理论,奠定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对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政策上,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口号。

但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带有浓厚的二元论色彩。因此,在亚当·斯密之后,西方经济学理论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发展。一条是以大卫·李嘉图(1772—1823)为代表的科学路线,他继承了斯密体系中的科学成分,批判了其庸俗成分,将古典经济学推向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可能达到的最高峰。另一条是以萨伊和马尔萨斯等人为代表的庸俗路线,这就是早期庸俗经济学的产生。

古典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开始,经过李嘉图、萨伊等人的发展,最后由约翰·穆勒(1806—1873)作了综合。他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融会了前人几乎所有的有见地的经济思想,重新组织了亚当·斯密之后的经济学体系,使经济学在内容和形式上趋于完备。他尽管被称为折衷主义者,但事实上,他不仅按照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综合了经济学,而且以自己独特的分析丰富了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多,既有对国民收入决定、经济增长这些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又有对价值、价格、分配这些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而且,在此时期,微观经济分析与宏观经济分析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1.2.2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半个多世纪,成为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时期,西方经济学家以前人的经济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当时心理学和数学发展的某些成果,将心理分析与增量分析引进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使得西方经济理论有了较大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1835—1882)、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1840—1921)、瑞士经济学家瓦尔拉(1834—1910)几乎同时但各自独立地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在他们的著作中,在分析方法上,他们将心理分析与增量分析引入经济分析,在理论内容上,他们提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等一些新的理论,由此,揭开了西方经济学史中的“边际革命”的序幕。古典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生产费用价值论”和边际主义者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理论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理论支柱,从而为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马歇尔(1842—1924)出版了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在该书中,他综合了前人的理论,将供求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融为一体,提出了著名的均衡价格理论,并奠定了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此后,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1847—1938)在1899年出版了其《财富的分配》一书,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边际生产力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又为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分配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至此,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都已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是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总的来说,在此阶段,宏观经济分析尚属起步阶段。

1.2.3 现代经济学时期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期过渡到垄断时期,伴随着现代化大垄断企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传统的、以完全竞争为理论前提的自动均衡理论不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无论是在研究的内容、方法,还是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但其中心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在此时期,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厂商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1899—1967)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1903—1983)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同时各自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两者内容基本相同。在书中,他们都抛弃了传统的完全竞争假定,分析了不同市场条件下产量和价格的决定,补充了马歇尔所代表的传统价格理论。同时,该理论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其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厂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完成。此外,在此时期,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数量分析大为加强;在理论内容上,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福利经济理论和企业决策理论相继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方面,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833—1946)出版了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面对1929—1933年大萧条的现实,他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即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法则和储蓄必然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论断,从而抛弃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即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思想,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发生危机的必然性,从而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同时,在分析方法上,他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所谓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起点。但是,凯恩斯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是一种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封闭的总量分析,这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现实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其追随者从很多方面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体系。由凯恩斯所创立并为其追随者所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被称为凯恩斯主义。从二战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并且是西方各国政府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

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发生“停滞膨胀”的现象,滞胀的出现严重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在滞胀面前,凯恩斯主义者在理论上提不出能使西方经济学界信服的解释,在实践上也拿不出能使西方政府同时对付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政策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自由主义流派迅速崛起并向凯恩斯主义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经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些学派在英美等国曾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这些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从理论上对凯恩斯进行诘难。作为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数量是决定经济活动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决定了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在政策主张上,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提倡自由放任,推崇“一个私有制的自由的市场经济”。货币主义理论在主流经济理论中被广泛接受,一度构成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最强有力的挑战。

供给学派是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个流派,其理论基调是经济自由主义,相信市场作用,反对政府干预。它重新搬出萨伊定律作为理论基础,强调供给和生产,其理论和政策精髓在于其“税收政策”。其主张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所得税和企业税,刺激人们多储蓄、多投资、多生产,增加产品和劳务供给,用“拉弗曲线”强调减税的生产性、效率性。供给学派的出现,纠正了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单纯从需求角度分析经济运行的倾向。

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学派,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是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的基础,由此出发,他们得出了著名的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结论。理性预期学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它明确地把微观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加以分析,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微观分析中推导出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说明。

但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短暂辉煌后,都不同程度在实践面前暴露出了各自的局限性。与此同时,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派的经济学家们则吸收和容纳了一些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在原有综合的基础上进行了范围更为广泛的综合,并将其理论更名为“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一批年轻的凯恩斯主义者,在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传统的同时,在许多方面又有所突破,并对克林顿政府的政策制定影响很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重新活跃起来。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制度研究”在西方经济学界又形成风气,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又时兴起来。这种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向古典经济学的一种回归,因为古典学派是重视制度研究的。但从实质上说,二者是有区别的。新制度经济学不可能像古典经济学那样比较客观地对待资本主义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包括企业理论、产权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其理论的核心在于证明资本主义的种种制度都是“看不见的手”的不同形式,而且这些制度本身也是由“看不见的手”缔造的。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交易费用理论通过对交易费用的分析,探讨了市场交易费用对组织结构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交换不存在交易费用的假设。这是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补充,从而使经济分析建立在更现实的假设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