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推进网络文化惠民工程要有新举措
按照文化自信的横向和纵向的构成维度,网络文化惠民工程在实践中应当分为不同的层次:一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网络文化惠民;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上的网络文化惠民;三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定位的网络文化惠民。网络文化惠民的提升,既要立足于第一个层次,更加重要的是在第二、第三层面作出新的探讨。
推进网络文化惠民工程,必须注重网络公民文化建设。网络公民文化是公民借助网络技术,以网络政治的参与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动为主要特征,以政治主体意识提升为价值诉求的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文化提升公民政治主体意识,推动政府建立完善的民主机制;网络文化催生公民自治新平台,推动政府适度“限权”;网络文化搭建通畅的信息交互系统,推动政府建立有效的政策“输入”与“输出”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要求全党上下全国亿万人民增强科学发展本领,提高网络文化生态建设与发展的政治素养、技术素养、语词素养和符号素养,在实际工作中时刻牢记中国互联网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脉相承,科学、合理、生动运用网络语词、网络符号,加强互联网语境中沟通交流的亲和力,提速新时期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效能,建设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中国网络文化生态,让中国社会每个网民都受益。
网络文化惠民要实现文化自信必须牢牢把握住文化现代化问题。我国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的。所谓文化现代化,指的是在扬弃传统文化和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基础上促进先进文化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是对传统的以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经济现代化的纠偏与超越,构成标志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水平的客观尺度,展现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历史进程。我们所讲的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用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全面生产理论分析现代化的构成要素,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化是由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所构成的有机系统。文化现代化在现代化有机系统中处于灵魂和核心地位,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文化自信基础上,主动地推进以人文环境优化、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实践活动。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中,文化现代化建设是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文素质、文化管理和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消费和文化交流、文化人才建设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化的艰巨任务。文化是与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着的,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文化进步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中获得自由而实现的。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因此,培育与现代化相适应,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民族本土精神文化情怀的现代国民,便构成文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同时,文化现代化建设还是任务繁重的创新工程,需要以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行为创新形成的整体合力予以推进。
推进网络文化惠民工程应不断增进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文化创造主体创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没有这种自信,一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自觉担当与主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能力之强,已然明证于史。没有强大的创造能力,现今的我们便不可能拥有辉煌于史、溢彩于今、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遗产。提振我们的文化能力自信,尤需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在当代的文化新创造以及面向未来再创文化辉煌的能力,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既“长于谈古”,也不“怯于论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一论述,高度凝练地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改天换地的新创造、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及其世界意义。增进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中华民族在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续写出更加瑰丽文化新篇章的信念,努力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的更加多姿多彩作出中国贡献。
网络文化惠民要实现文化自信,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一条中华民族“自己的路”。在具体的文化建设领域,我们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这条文化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建立在对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规律与态势深刻研判、对当代中国文化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展现。增进文化道路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与定力,扎实迈好我们发展中的每一步,建设彰显中华民族智慧、气度和神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