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抵抗的诞生:南非非暴力抵抗运动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印度人进入南非

1.第一批契约劳工

上一章我们看到英国人是如何抵达南非的。他们从纳塔尔地区的祖鲁人手中获得特许权,在当地定居。英国人发现当地很适合种植甘蔗、茶叶和咖啡。可要大规模种植这些作物,人单力薄的殖民者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当时奴隶制已废除,为了让黑人干活,英国人先是利诱,后又威逼,但都徒劳无果。黑人就没有辛勤劳作的习惯。一年干六个月的活就能轻轻松松养活自己,干吗要替人长期打工呢?没有稳定的劳动力,英国殖民者完全无法推动种植园的发展。于是,他们和英属印度政府公开协商,寻求后者协助解决劳动力问题。英属印度政府满足了他们的要求:1860年11月16日,第一批契约劳工从印度抵达纳塔尔。那一天真的是非暴力抵抗运动史上关键的一刻;如果没有那一天,南非就不会有印度人,也不会有非暴力抵抗运动,(P.38)而这本书也就不会存在。

在我看来,英属印度政府做出派遣契约劳工的举措并不明智。但是英国驻印官员有意无意地总会偏袒他们在纳塔尔的同胞。虽然契约中确实有不少保护劳工利益的条款规定,劳工们的食宿安排也不错,可这些劳工们大字不识一个,到了异国他乡,要受了委屈怎么办?这个问题契约完全没有考虑到。契约同样没顾及劳工在宗教或道义方面的需求。尽管奴隶制已经废除了,但雇主总会想要奴役雇员,对此可能性,英国驻印官员也无任何想法。这些官员们本该意识到,这些劳工到了纳塔尔,实际上就会沦为临时奴隶。在深入研究这些劳工的状况后,已故的W.W.亨特爵士威廉·威尔逊·亨特爵士(Sir William Wilson Hunter,1840-1900),苏格兰历史学家,统计学家,印度行政参事会(Indian Civil Service)成员,代表作为《皇家印度地名辞典》(The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译注。用了一个精准的词来形容:在描述纳塔尔印度劳工时他说,劳工们处于一种“半奴隶”状况。此外,在一封书信中,他用“濒临奴隶制的边缘”来描述这些劳工的境况。而纳塔尔殖民地最声名显赫的欧洲人,已故的哈瑞·艾斯孔贝先生哈瑞·艾斯孔贝(Harry Escombe,1838-1899),英籍南非政治家。——译注。,在向当地一个委员会提交证词的时候也承认,(P.39)情况确实如此。类似的证词在其他当地有影响力的欧洲人那儿也是随手可得。大多数有关证词都收在他们提交给印度政府回忆录中。可是人各有命。轮船载着这些劳工抵达纳塔尔,同时也载去了伟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的种子。

至于印度招募机构是如何把这些劳工骗到纳塔尔;劳工们是如何在被欺瞒的情况下离开故土;第一批劳工到了纳塔尔,明白真相后又如何继续留在那儿;之后其他劳工是如何陆续过去;劳工们又是如何打破了种种宗教和道德的约束,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些不幸的人是如何沦丧了他们的宗教和道德约束,以及已婚妇女和小妾姘头之间的区别在这些不幸的人中间是如何不复存在的,凡此种种,因本书篇幅有限,无法一一细述。

当印度契约劳工去到纳塔尔的消息传到毛里求斯(Mauriti-us),当地一些在劳工中有亲戚的印度商人也想着跟过去。毛里求斯位于印度到纳塔尔的必经之途上,那儿住着上千名印度劳工和商人。当地的一名印度商人,(P.40)已故的阿布巴卡尔·阿玛德先生(Sheth Abubakar Amad)想到纳塔尔开家店铺。当时纳塔尔的英国人还没料到印度商人如此精明能干,不过他们就算想到了也不在意。靠着契约劳工,英国人种出了利润丰厚的甘蔗、茶叶和咖啡,榨出了蔗糖,在极短的时间内南非的蔗糖、茶叶和咖啡产量就已相当可观。赚得盆满钵满的英国人为自己盖起了宫殿般的豪宅,把荒漠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英式花园。他们的生活环境如此优渥,自然不会在意像阿布巴卡尔先生这样既诚实又有胆识的印度商人跑来纳塔尔定居。不仅如此,有个英国人还成了阿布巴卡尔先生的合伙人。阿布巴卡尔先生的生意越做越大,地越买越多,他发财致富的故事传回了我的老家波尔班达波尔班达(Porbandar),一译“博尔本德尔”,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座海滨城市,甘地的出生地。——译注。,传遍了全印度。结果其他的麦孟人十四世纪,穆斯林宣教士来到印度,让数千名印度教徒改宗成为逊尼派穆斯林。宣教士将这些接受者称作「莫米人」(Momi),意思是「模范的穆斯林」。其后,莫米人变成麦孟人(Meman,又做Memon)。今天,麦孟人为印度著名的海外贸易商,擅长进出口,并且建立了强大的商业帝国。——译注。,苏拉特地区(Surat)的商人也纷纷跑到纳塔尔。而这些商人都需要会计,接踵而至的就是古吉拉特和卡提阿瓦地区的印度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