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你还敢这么胖吗
肥胖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高收入国家才有的健康问题,如今在中低等收入国家,特别是在这些国家的城市中快速增长。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青少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相当高,儿童肥胖和儿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在不久的将来,这很可能成为贫穷国家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和公共卫生隐患。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富人和穷人之间饮食发展的不平衡;高收入群体在发展中国家享受一个更具活力的市场的利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营养过渡期”的阶段,肥胖和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上升。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未来的20年里,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将会达到数亿。1980年到2008年近30年间,全球肥胖患病率几乎翻了一倍。2014年,全球成人中,超重者19亿人,其中肥胖者6亿人。2013年,5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人数达到了4200万人,其中将近3100万在发展中国家。2010年,全球有320万人死于超重及肥胖。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么到2030年,全世界60%的人口,即33亿人,将会是超重或者肥胖状态。
一、全球肥胖的流行特点
(1)肥胖与超重患病率存在一定的种族差异。例如,与普通人群相比,肥胖在孟加拉和中国男性中患病率最低;而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巴基斯坦等地区女性患病率最高,据美国相关机构的调查发现,54%的20岁以上非西班牙裔黑人妇女被诊断为肥胖。总体而言,黄种人超重肥胖患病率最低,黑种人更易超重与肥胖。
(2)肥胖的患病率与经济水平也息息相关。随着国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超重与肥胖的患病率也增加。高等收入国家超重的患病率是中低收入国家的2倍以上,而肥胖的患病率则是中低等收入国家高4倍以上。在最近的一次系统的回顾,东欧和中东儿童超重患病率最高,而印度和斯里兰卡则最低。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青少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相当高,儿童肥胖和儿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3)不同地域之间,超重与肥胖的患病率也有一定的差异。WHO的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在美洲地区是最高的,这一地区超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61%,而肥胖人口占27%;而肥胖在东南亚地区患病率最低(其中超重人数占综合人口数的22%,有5%为肥胖)。在美洲、欧洲和地中海东部地区超过50%的妇女超重。在这三个地区所有女性中,大约有一半的超重女性为肥胖(其中25%在欧洲,24%在东地中海,30%在美洲)。
(4)超重与肥胖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相同的人种、地域、经济水平条件下,女性的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中,女性的肥胖率是男性的2倍多。在非洲、东地中海和东南亚地区,女性的肥胖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2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地区许多国家的肥胖患病率已经翻了2倍,而且这些受影响的人数仍在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WHO统计,2015年,欧洲地区人口中,有超过50%的人是超重的,其中成年男性和女性肥胖率为21.5%、24.5%。同样的报告指出,该地区婴儿和儿童超重数量从1990—2008年持续上升,2015年,5岁以下儿童超重的患病率为12.4%。有研究表明,超过60%的青春期前超重儿童将在成年早期超重。英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1993—2011年,英国男性的肥胖患病率从13%上升到24%,女性则从16%上升到26%,2011年,该国2~15岁儿童中有3/10为超重或肥胖。美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肥胖患病率快速增长,超过1/3(大于720万)美国成年人和17%的美国儿童和青少年肥胖。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在非洲,营养不良及食物安全性问题仍是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关肥胖及超重的流行病学资料很少。WHO研究资料表明,尽管这一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远未解决,但是肥胖及其伴随的非传染性疾病大流行成为卫生组织新的挑战。2014年,非洲地区人口中,有30.6%是超重的,其中男性占23.3%,女性占38.5%;这一部分人口中,有10%为肥胖,其中男性大约占5%,女性大约占15%。
相较而言,黄种人超重与肥胖发病率较其他人种低,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人肥胖率为3.3%。因此,长期以来,肥胖的研究和防治一直未受到国民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快速增长。1992-2002年这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66.7%,45.2%和43.7%。国新办《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指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
二、我国肥胖及超重的特点
(1)我国超重率和肥胖率在中年人群中最为突出。2010年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6%,其中男性31.5%,稍高于女性,女性29.7%;肥胖率为12.0%,男性其中男性11.8%、女性12.1%,男性和女性均以45~59岁组为最高。
(2)超重及肥胖率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东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居民超重率依次为32.0%、31.1%、28.0%;肥胖率分别为13.5%、11.8%、9.9%。东、中、西部城市超重率依次为35.1%、32.6%、32.4%,东部城市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东、中、西部农村超重率依次为29.9%、30.6%、26.4%,东、中部农村差别不明显,但两者均高于西部农村。
(3)超重与肥胖率及经济水平紧密相关。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东中部城市地区高于西部农村地区。2010年,我国城市、农村超重率分别为33.8%(男性36.1%,女性31.5%)和29.1%(男性29.4%,女性28.8%);肥胖率分别为14.2%和10.9%。无论男女,城市超重及肥胖率明显高于农村。
(4)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就超重率而言,男性稍高于女性,分别为31.5%和29.7%;就肥胖率而言,女性稍高于男性,分别为11.8%和12.1%。
总体而言,超重和肥胖在我国人群中的总体规律是东部高于西部,中部地区介于其间;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女性患病率大致相当;中年人高于其他年龄段。这可能与人群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习惯、经济收入水平、体力劳动强度以及文化知识结构等有密切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肥胖可以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及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聚集及过早死亡。2010年,我国有4.4亿成人超重或肥胖(1.2亿成人肥胖,3.2亿成人超重),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增长速度高于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肥胖问题的形势日趋严峻,超重及肥胖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肥胖与健康关系的认识,长期以来并未在医学界得到共识。直到198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专家委员会认为“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对健康和长寿具有不良作用,并将其定义为机体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过多的能量。”1997年,WHO也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
对肥胖引起的危害,肥胖对健康造成的威胁,早已不新鲜。
三、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及威胁
(1)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研究表明重度肥胖者的寿命会明显缩短,后来的研究逐渐发现不仅是轻中度的肥胖者也伴随着死亡率的明显上升,而且消瘦的人死亡率也会上升。这就是著名的“U”字形曲线。我国“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BMI水平与总死亡的关系呈“U”字形关系,控制混杂因素后,低BMI、正常BMI、超重、肥胖组的死亡相对危险度的近似值(OR)分别为1.01、1.0、1.03、1.36。可见,我国人群中肥胖引起的死亡风险相对更大。
(2)增加慢性病的风险。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痛风、糖尿病、骨质疏松及部分癌症等。大量研究表明BMI的增加是冠心病、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相对体重独立于年龄等其他因素,是冠心病发病、死亡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且与正常BMI相比,超重和肥胖造成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增28%和89%。肥胖症与糖尿病的正相关已多次在横断面和回顾性调查中得到了证实。资料显示:如果BMI控制在25以下,64%的男性与74%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预防的。有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与癌症(特别是乳腺癌、卵巢癌和消化道癌)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一项对75万人群进行的12年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任何一种癌而言,65岁以下的肥胖的男性和女性与同年龄组中BMI<25kg/m2人群相比的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33和1.55。
从我国肥胖的流行病学和肥胖的危害来看,对肥胖的干预已刻不容缓。中医根据其自身的优势,对各种单纯性肥胖人群有不同的干预方法,不仅经济,无副作用,而且疗效显著。在对治疗肥胖上,日益受到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