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绿色减肥法——中医减肥你了解多少
一、针灸
(一)针灸治疗概况
1.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主要方法有毫针刺法、温针疗法、耳针疗法、耳体针结合疗法、电针疗法、头体针结合疗法、针药并用法、针灸配合运动及减肥餐法等。目前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有较好的疗效,多种针灸方法可以配合运用,结合适宜的运动及饮食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2.针灸治疗的经络选择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为多,膀胱经虽单穴频次不高,但选用的腧穴个数较多。
3.穴位选择
临床应用中主穴以天枢、足三里、中脘、丰隆、三阴交、大横及腹部腧穴最多,同时,相关募穴、合穴、下合穴等特定穴也被临床广泛应用。
(二)针灸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1.针灸治疗原则
单纯性肥胖病的针灸治疗重在调理脾胃,使得紊乱的饮食摄入、传输和消化吸收功能恢复正常,选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及任脉腧穴为主。本方法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治疗3个月才能取得稳定的疗效。
2.常用穴位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最常用的穴位有天枢、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等腧穴。
3.针灸方法的选择
根据临床患者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针灸方法。
临床证型不明显、平时体质平和的人,多采用毫针刺法,手法多用平补平泻。
临床证型属于实证、热证的人,多采用电针疗法,手法多用泻法。
临床证型属于脾虚兼有气虚阳虚的人,多用温针疗法,手法多用补法。
(三)针灸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晕针及微量出血是针刺疗法的主要不良反应,出现晕针的患者经过休息后或对症处理后均能恢复正常,不影响继续治疗。
2.操作注意事项
对于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在针灸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3.禁忌证
大病体弱、贫血、醉酒、过饥、过饱及处于兴奋状态或疲劳状态的患者,既往或现在有严重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患者,穴位局部感染及外伤患者,均应禁忌针灸治疗。
4.患者的自我护理
患者应安心静养,尤其应该避免接触噪声,饮食应清淡,要限制脂肪的摄入总量,多补充富含蛋白质、锌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患者应该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暴怒狂喜。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应适当配合有氧运动,饮食配合等基础性治疗。
(四)针灸治疗的推荐方案
取穴:足三里、天枢、三阴交、血海、曲池、丰隆、内庭。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毫针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行针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每隔10min行针1次。
疗程:隔日1次,治疗3个月。
二、穴位埋线
1.穴位埋线的适用范围
穴位埋线治疗适用于临床治疗疗效不明显,或者不能接受长期连续治疗的患者,可采用穴位埋线治疗。
2.穴位埋线的不良反应
穴位埋线出现的局部感染、埋线不吸收及过敏是穴位埋线疗法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密切观察患者埋线后的反应。
3.穴位埋线的操作注意事项
穴位埋线操作必须在有条件的医院,并且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防止感染,并密切观察患者埋线后的局部反应,出现过敏反应应该及时停止治疗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穴位埋线的禁忌证
与针灸治疗的禁忌证类似。
5.穴位埋线的推荐方案
取穴:曲池、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
操作方法:常规皮肤消毒,取长约1cm的医用羊肠线穿进套管针内,将针尖刺入穴位,直刺20~30mm提插得气后,用针芯抵住羊肠线缓缓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位内,敷无菌棉球以胶布固定。
疗程:每2周埋线1次,治疗3个月。
三、按耳穴
1.按耳穴的适用范围
按耳穴治疗广泛适用于各类肥胖患者,尤其适合不能接受长期连续治疗的患者。
2.按耳穴的不良反应
(1)胶布过敏反应:治疗过程中出现被贴耳穴部位发红、发痒,对胶布过敏者,可缩短贴压时间并加压肾上腺、风溪穴,按压时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
(2)感染:在接受按耳穴治疗后如耳郭皮肤出现炎症或冻伤者,应及时去除胶布,中止治疗。若局部肿胀或表皮溃烂者,可涂擦甲紫溶液(紫药水),已感染者及时对症处理,严重者到医院就诊。
(3)疼痛:接受治疗初期耳穴周围可能会有微痛,部分患者甚至还会影响睡眠,这种情况可能会维持几天,适应后症状自然消失,无须特殊处理。
3.按耳穴的操作注意事项
(1)注意胶布的清洁和保存,防止感染。对医用胶布过敏者,可改用其他材质的胶布,如若过敏症状还未减轻,则应停止耳贴疗法,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2)注意防止感染,对于易于出汗的人群贴压时间不宜太长,且切勿揉搓贴压部位。
(3)耳压时,耳穴一次不宜选用过多,一般以6~8个为宜。
(4)妇女月经期耳压刺激宜轻,一般避免刺激子宫、盆腔等耳穴。
4.按耳穴的禁忌证
严重心脏病患者,习惯性流产史患者不宜使用耳穴疗法。孕妇5个月内,不宜行耳穴治疗,5个月后可行轻刺激手法,但不宜取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子宫等穴。有皮肤病或者对耳穴贴压材料过敏者也不宜使用此疗法。
5.按耳穴的推荐方案
取穴:胃、脾、肺、三焦、口、兴奋点、外鼻(饥点)、渴点、内分泌、交感等。
操作方法:详细操作方法见第四章。
疗程:每3~4天更换1次,治疗5次。
四、刮痧
1.刮痧的适用范围
刮痧减肥适用于局部肥胖明显的患者,能够有效地消除局部脂肪,同时适用于有神经、内分泌疾患的肥胖患者。
2.刮痧的不良反应
(1)皮肤损伤:刮痧后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损伤,多因为体质原因或手法不当导致。常表现为皮肤破损,起红疹、水泡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常规酒精或碘伏消毒后注意保持患处干燥,几天后可自行消失。
(2)晕厥:体质虚弱或过度疲劳的患者刮痧时易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恶心、神昏扑倒等不良反应。让患者迅速平卧,饮用温糖开水后一般可自行缓解,如果仍有不适应及时送往医院就诊。
3.刮痧的操作注意事项
(1)刮痧时皮肤毛孔开泄,应注意保暖,刮痧后也须及时穿衣,避免接触冷水,食冷饮,以免感受风寒邪气。
(2)刮痧时应注意刮痧的角度、力度、速度以及刮痧时间的长度,避免对皮肤产生过度损伤。
(3)治疗刮痧后应饮热水一杯,补充人体消耗的津液。
4.刮痧的禁忌证
(1)严重心脑血管病急性期,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止刮痧。
(2)感染性皮肤病患处,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溃处,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局部禁刮。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严重贫血的患者以及经常性水肿的人群均应禁止刮痧。
(3)体质虚弱者及大汗、大出血后、过度疲劳时禁止刮痧。
5.不同部位需采取不同的刮痧方法,详细操作方法见第五章。
五、拔罐
1.拔罐减肥的适用范围
拔罐减肥普遍适用于各类需要减肥的人群,尤其是以下4种人:
(1)产后肥胖、腹部肌肉松弛的人群。
(2)局部肥胖较明显者:是指本身并没有达到肥胖病诊断的国际标准,只是局部(如腰部、大腿等)脂肪囤积过多的人群。
(3)排除了某些原发性疾病引起肥胖的原因,尝试过其他各种减肥方法,均没有明显疗效的肥胖人群。
(4)本身身材较匀称,以塑形为主要目的,增加美观度的人群。
2.拔罐减肥的不良反应
拔罐减肥局部出现水泡是拔罐疗法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若水泡较小,可不做处理,等其自然吸收,但注意要防止擦破。若水泡较大,应用无菌针具将其挑破,后涂抹少许碘伏或者甲紫,可敷盖无菌敷料。注意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拔罐减肥的操作注意事项
(1)拔罐减肥在选择部位及腧穴时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丰富以及毛发少的部位为宜。上一次拔罐部位的罐印若还未消退,不可在原处重复拔罐。
(2)若用闪火法进行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可根据病情轻重及病人体质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吸拔力的大小。
(3)拔罐时间一般以10~15分钟为佳,但需根据具体情况变通。
(4)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间相互挤压而脱落。
(5)拔罐时密切注意被拔罐者的感觉,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若患者出现明显不适,应及时停止治疗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拔罐减肥的禁忌证
(1)患有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精神疾患、皮肤破溃或关节损伤、出血性疾病、身体极度消瘦、皮肤失去弹性而松弛以及接触性传染病者,均不宜拔罐。
(2)颈部、心尖区等体表大动脉搏动处以及静脉曲张部位,眼、耳、口、鼻等无关孔窍部,乳头、前后阴、毛发过多的部位以及骨骼凹凸不平的部位等均不宜拔罐。
(3)妊娠期妇女腹部、腰骶部、乳房等部位,婴幼儿均不宜拔罐。
(4)精神紧张、过度疲劳、饮酒醉酒后,以及过饥、过饱、烦渴时不宜拔罐。
5.拔罐减肥的推荐方案
取穴:中脘、水分、建里、石门、天枢、大横、带脉、足三里、丰隆、肺俞、阿是穴(肥胖部位)。
操作方法:详细操作方法见第六章。
疗程:隔日1次,治疗7~10天,休息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六、穴位按摩
1.穴位按摩的适用范围
穴位按摩减肥适用于局部肥胖明显且对于刮痧、拔罐等疗法不能耐受的患者,能够有效地消除局部脂肪。
2.穴位按摩的不良反应
(1)软组织损伤:软组织主要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附件等。皮肤损伤在推拿临床过程中最为常见。偶见皮下出血、椎间盘等组织损伤。
(2)晕厥:初次接受推拿的患者,精神过于紧张,或因体质虚弱、过于疲劳,或过饥过饱,又或者推拿手法刺激过强,治疗时间过长都可能导致患者晕厥。处理方法同刮痧导致的晕厥。
3.穴位按摩的操作注意事项
(1)按摩要求手法熟练,初次行手法时,应尽量采用轻手法,以后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逐渐加大手法力量。
(2)按摩操作时应摆好病人体位,以病人舒适、不易疲劳、操作方便为宜,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为了减少对局部皮肤的摩擦,或为借助某些药物进入的辅助作用而提高治疗效果,可在按摩局部皮肤上涂按摩介质。
4.穴位按摩的禁忌证
(1)严重心、脑、肺疾患的患者或极度衰弱者,不能承受推拿手法的刺激,不适宜行穴位按摩治疗。
(2)有出血倾向和血液病患者,或者局部有严重皮肤损伤及皮肤病的患者,不适宜行穴位按摩治疗。
(3)妊娠3个月以上的孕妇,其腹部、腰部及肩井、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穴不宜施以手法,以防引起流产。
不同部位需采取不同的按摩方法,详细操作方法见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