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
山草
甘草
别名蜜甘、蜜草、灵通、国老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根可长达五六尺,因含有丰富的糖分,味甚甘,故得名“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全球各地均有分布。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根和根状茎供药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草药,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时角拆,子扁如小豆,极坚,齿啮不破。
黄耆
又称黄芪、戴糁、蜀脂、百本、王孙等。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嫩苗可食。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多生长于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也见于河边砂质地或平地草原。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均有分布。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黄耆,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花。结小尖角,长寸许。
人参
别称为黄参、地精、神草等。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在中国,人参自古即被视为百草之王,也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人参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的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
佚名 《神农本草经》曰: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黄精
又名鸡头黄精、黄鸡菜、笔管菜、老虎姜等。为多年生草本黄精属植物,根茎横走,如嫩生姜,肥大肉质,黄白色,略呈扁圆形。茎直立,圆柱形,单一,叶状似竹而短,花白色。根茎可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多生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黄精食用爽口,山区老百姓常把它当作蔬菜食用,故有余粮、救穷草之名。
明·陈嘉谟 《本草蒙筌》曰:
根如嫩姜,俗名野生姜。九蒸九曝,可以代粮,又名米。
萎蕤(wéi ruí)
亦名葳蕤、委萎、萎香、玉竹等。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有平行脉。初夏开小筒状花,色白带绿。生于山野林下或石隙间,喜阴湿处。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根茎可制淀粉,可供食用,又可为外用药。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其根横生似黄精,差小,黄白色,性柔多须,最难燥。其叶如竹,两两相值。亦可采根种之,极易繁也。嫩叶及根,并可煮淘食茹。
知母
也叫毛知母、连母、水须、穿地龙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由基部丛生,花茎自叶丛中长出,圆柱形直立;花呈粉红色,淡紫色或白色。抗旱抗寒能力强,多生于向阳山坡地边,草原和杂草丛中。分布于全国各地。知母为著名中药,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利大小便之效。此外,它还是绿化山区和荒原的首选品种。
南北朝·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曰:
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
肉苁(cóng)蓉
别名大芸、寸芸、苁蓉、黑司命等。高大草本,大部分生长在地下。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红柳根部的植物,从寄主中吸取养分及水分。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草药。肉苁蓉在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也是历代补肾壮阳类处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的补益药物之一。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
天麻
又名赤箭芝、独摇芝、定风草、离母等。多年生腐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湿润环境,多生于林下阴湿、腐殖质较厚的地方。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天麻是名贵中药材之一,做药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天麻酿成的酒被视为养生珍品。
佚名《神农本草经》曰:
其茎如箭杆,赤色,叶生其端。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为卫。
狗脊
又名强膂、扶筋、百枝、狗青等。高达2.5~3米。根茎可入药,依据制作方法不同,有生狗脊片和熟狗脊片之分。味苦、甘,性温,有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之效。多生于山脚沟边及林下阴处酸性土上,各地均有分布。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苗尖细碎青色,高一尺以来,无花。其茎叶似贯众而细。其根黑色,长三四寸,多歧,似狗之脊骨,大有两指许。其肉青绿色。
贯众
又称贯节、草鸱头、黑狗脊、凤尾草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厘米。根茎粗壮,叶丛生。羽状复叶,小叶镰刀形。以根状茎及叶柄残基部入药,有清热、解毒、止血、杀虫之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多生山阴近水处。数根丛生,一根数茎,茎大如箸,其涎滑。其叶两两对生,如狗脊之叶而无锯齿,青黄色,面深背浅。其根曲而有尖嘴,黑须丛簇,亦似狗脊根而大,状如伏鸱。
巴戟天
又名三蔓草、不凋草、鸡眼藤、黑藤钻等。根茎可入药。性微温,味辛甘,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寒的功能。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多生于山地林下和灌丛中,常攀于灌木或树干上。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其苗俗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以连珠多肉厚者为胜。
远志
别名蕀蒬、棘菀、细草、小鸡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叶子互生,线形,总状花序,花呈绿白色,卵圆形果实。根入药,有安神、化痰的功效。为常用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被视为养命要药。多生于草原、山坡草地、灌丛中以及杂木林下。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
淫羊藿
又称仙灵脾、放杖草、黄连祖、三枝九叶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全草入药,主治腰酸腿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神经衰弱、健忘、耳鸣、目眩等症。多生于林下、沟边灌丛中或山坡阴湿处,陕西、甘肃、山西、河南等地均有分布。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生大山中。一根数茎,茎粗如线,高一二尺。一茎三桠,一桠三叶。叶长二三寸,如杏叶及豆藿,面光背淡,甚薄而细齿,有微刺。
仙茅
又称地棕、独茅、茅爪子、婆罗门参等。多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林中、草地或荒坡上,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多年生草本,其叶青如茅而软,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黄。其根独茎而直,可入药。
五代·李珣《海药本草》曰:
仙茅生西域。叶似茅。其根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纹理。其花黄色多涎。
玄参
别名黑参、玄台、重台、鹿肠、正马、馥草、野脂麻、鬼藏等。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可达1米余。支根数条,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膨大,粗可达3厘米以上。喜温和湿润气候,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其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功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对生,又如槐柳而尖长有锯齿。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结子黑色。又有白花者,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者,高五六尺,其根一根五七枚。
地榆
别名黄爪香、玉札、玉豉、酸赭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壮,多呈纺锤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横切面黄白色或紫红色,短柄小叶,紫红色花瓣,果实包藏萼筒内。常生于灌丛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分布于全国各地。根可入药,具有清火解毒功效。
佚名《神农本草经》曰:
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
丹参
又称赤参、山参、蝉草、木羊乳、奔马草等。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细长,圆柱形,外皮朱红色。叶对生,花唇形,蓝紫色。多生于向阳山坡草丛、沟边、路旁或林边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根可入药,具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等功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
紫草
又名紫丹、地血、鸦衔草等。李时珍说:“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 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草药的一种,春秋挖根,除去残茎及泥土,晒干或微火烘干,生用。生长于荒山田野、路边及干燥多石山坡的灌丛中。有凉血、活血、解毒功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种紫草,三月逐垄下子,九月子熟时刈草,春社前后采根阴干,其根头有白毛如茸。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明;花过时采,则根色黯恶。采时,以石压扁,曝干;收时,忌人溺及驴马粪并烟气,皆令草黄色。
白芨
别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等。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茎肥厚肉质,略扁平,黄白色;须根灰白色,花淡紫红色或黄白色,适合观赏之用,其球茎晒干后可入药,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功效。白芨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春生苗,长一尺许。叶似棕榈,两指大,青色。夏开紫花。二月、七月采根。
三七
又称山漆、金不换、田七等。多年生草本,喜温暖而阴湿的环境,原产于云南文山州各县。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黄连
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等,黄连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米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苗高一尺以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二月、八月采根用。
黄芩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肥厚,肉质。叶坚纸质,花冠紫、紫红至蓝色。多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根茎为清凉性解热消炎药,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均有功效,少量服用有苦补健胃的作用。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
前胡
别名白花前胡、鸡脚前胡、山独活等,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根茎粗壮;白色伞形花序,顶生或者侧生。生长于海拔250~2000米的山坡林缘、路旁或半阴性的山坡草丛中。根能供药用,为常用中药。能解热、祛痰、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及疖肿。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
近道皆有,生下湿地,出吴兴者为胜。根似柴胡而柔软,为疗殆欲同。
独活
又名独王使者、独滑、长生草等。多年生直立草本,伞形花,每小伞形花序有花约20朵,花柄细长,花瓣为白色。是一种高大的芳香植物,可盆栽,或植于园林中;叶子非常香,对人有保健作用。野生于山坡阴湿的灌丛林下。根可入药可以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症。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他地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
升麻
别名龙眼根、窟窿牙根。根茎粗壮,坚实,表面黑色,有许多内陷的圆洞状老茎残迹。分布于我国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地,生长在海拔1700~2300米间的山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用根状茎治风热头痛、咽喉肿痛、斑疹透发等症。也可作农药,消灭马铃薯块茎蛾、蝇蛆等。
佚名《神农本草经》曰:
升麻,一名周升麻,味甘、辛。生山谷。主辟百毒,杀百老殃鬼,辟温疾障稚毒蛊,久服不矢,生益州。
苦参
别名野槐、好汉枝、苦骨、地骨、地槐等。呈灌木状,通常高1米左右。产我国南北各省区。生于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或田野附近,海拔1500米以下。根含苦参碱和金雀花碱等,入药有清热利湿、抗菌消炎、健胃驱虫之效,常用作治疗皮肤瘙痒,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及便秘等症;种子可作农药;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七八月结角如萝卜子,角内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坚。
白藓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高40~100厘米。根斜生,肉质粗长,淡黄白色。生于丘陵土坡、平地灌木丛中、草地或疏林下,石灰岩山地亦常见。根皮制干后称为白藓皮。味苦,性寒。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治风湿性关节炎、外伤出血、荨麻疹等。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其叶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皮白而心实,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月、五月采,便虚恶矣。
延胡索
又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等。是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球形,花瓣紫红色,夏季开花。块茎为著名的常用中药,含20多种生物碱,用于行气止痛、活血散瘀、治疗跌打损伤等。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每年寒露后栽,立春后生苗,叶如竹叶样,三月长三寸高,根丛生如芋卵样,立夏掘起。
贝母
又名川贝、勤母、苦菜、空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在我国按产地不同可分为四类: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
白茅
又称茅、茅针,具有粗壮的长根状茎,秆直立,高30~80厘米。适应性强,耐荫、耐瘠薄和干旱,多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喜湿润疏松土壤,在适宜的条件下,根状茎可长达2~3米以上,能穿透树根,断节再生能力强。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北方地区。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本经》所用茅根是也。
龙胆
别名地胆头、陵游等,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黄白色,绳索状,长20厘米以上。茎直立,粗壮,常带紫褐色,粗糙。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等地,多生长在山坡草地、灌丛中、林缘及林下、草甸。根可入药,能去肝胆火。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条,类牛膝而短。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如嫩蒜,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状,青碧色。冬后结子,苗便枯。
细辛
又叫华细辛、盆草细辛,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直径2~3毫米,有多条须根。花为紫黑色;果实近球状,棕黄色。生于海拔1200~2100米林下阴湿腐殖土中。全草都可入药,具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的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叶似小葵,柔茎细根,直而色紫,味极辛者,细辛也。
徐长卿
其名字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别名“鬼督邮”。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米;花冠黄绿色,种子长圆形,生长于向阳山坡及草丛中。可全草药用,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治胃气痛、肠胃炎、毒蛇咬伤、腹水等。
五代·韩保升 等《蜀本草》曰:
茎似细箭杆,高二尺以下。叶生茎端,状如伞。花生叶心,黄白色。根横生而无须,二月、八月采根。
白薇
别名薇草、白马尾、春草等。直立多年生草本,根须状,有香气。生长于海拔100~1800米的河边、干荒地及草丛中,山沟、林下草地亦常见。根及部分根茎供药用,有除虚烦、清热散肿、生肌止痛之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其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今人八月采之。
芳草
当归
也叫干归、秦哪等,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分枝,有多数肉质须根,黄棕色,有浓郁香气。主产甘肃东南部,其次为云南、四川等省。根为著名中药“当归”,能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滑肠;可治疗血虚头痛、眩晕、跌打损伤等。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头大尾粗色白坚枯者,为搀头归,止宜入发散药尔。
芎䓖(xiōng qióng)
也叫“川芎”。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芹菜,秋季开花,白色,全草有香气。因可用于泡茶饮用,故又名为“茶芎”,种植历史始于明代,清同治5年《崇阳县志》载:“芎䓖出雨山诸处”。地下茎可入药,性温和,味辛微甘,无毒、清香。有行气开郁、祛风燥热之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深秋茎叶亦不萎也。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八月根下始结芎䓖,乃可掘取,蒸曝货之。
白芷
别名芳香,多年生高大草本,根圆柱形,有分枝。外表皮黄褐色至褐色,有浓烈气味。常生长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及山谷地。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亦可作香料。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根长尺余,粗细不等,白色。枝干去地五寸以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
芍药
别名别离草、花中宰相,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分枝为黑褐色。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花瓣各色;根可药用,称“白芍”,能镇痛、镇痉、祛瘀;种子含油量约25%,供制皂和涂料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牡丹
也叫木芍药、百雨金、洛阳花、富贵花等,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花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栽培类型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根皮供药用,称“丹皮”;为镇痉药,能凉血散瘀,治中风、腹痛等症。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生汉中、剑南。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土人谓之百两金,长安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
木香
学名木香花,又名七里香、蜜香等。多年生高大草本。小叶稀疏,花成伞形花序,花期4~5月。耐寒冷和半阴,怕涝,常生于海拔500~1300米的溪边、路旁或山坡灌丛中。木香花含芳香油,可供配制香精化妆品用;同时也是著名观赏植物,常栽培供攀缘棚架之用。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曰:
常自岷州出塞,得青木香,持归西洛。叶如牛蒡,但狭长,茎高二三尺,花黄一如金钱,其根即香也。生嚼极辛香,尤行气。
甘松香
多年生草本,由于其味甘,所以称为甘松香。根状茎木质、粗短,直立或斜升。生于高山灌丛、草地,海拔2600~5000米的地方。为著名的香料植物,其根及茎干燥之后,可以用来作为药用及香料之用。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之,作汤浴,令人身香。
高良姜
又名膏凉姜、蛮姜、佛手根等。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丛生,直立。叶片线形,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熟时红色。多生长在路边、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根茎圆柱状,表面呈棕红色或紫红色。夏末初秋采挖,切段、晒干后入药。可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春末始发,初开花抽一干,有大箨包之,箨拆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齐璎珞及剪彩鸾枝之状。每蕊有心两瓣,人比之连理也。其子亦似草豆蔻。
缩砂密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3米,茎直立、散生,叶互生,花白色。其成熟的种子称为缩砂仁,亦简称砂仁,可供药用,是芳香健胃剂,开胃驱风。多生于海拔600~800米的山地荫湿之处。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而圆,皮紧浓而皱,有粟纹,外有细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隔,可四十余粒,如大黍米,外微黑色,内白而香,似白豆蔻仁。
益智子
别名益智仁,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3米,根从生。果实椭圆形,有特异想起,味辛、微苦,表面棕色或棕灰色。夏秋间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后可供入药。有健脾胃、理元气的功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今之益智子形如枣核,而皮及仁,皆似草豆蔻云。
荜茇(bì bá)
别名毕勃、荜拨、鼠尾等,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茎下部匍匐,叶互生,花单性,雌雄异株。子似桑椹,八月采,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收。果穗呈圆柱状,稍弯曲;有特异香气,味辛辣,可入药。中医认为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功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气热味辛,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经。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肉豆蔻
热带著名的香料和药用植物,属常绿乔木植物。冬、春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产地用假种皮捣碎加入凉菜或其他醃渍品中作为调味食用;种子含固体油,可供工业用油,其余部分供药用,治虚泻冷痢、脘腹冷痛、呕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虫驱除剂,治疗风湿痛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肉豆蔻花及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颗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惟烘干蜜封,则稍可留。
补骨脂
又名破故纸、婆固脂、胡韭子等。二年生直立草本,高60~150厘米,叶为单叶,花冠黄色或蓝色,花瓣明显具瓣柄,旗瓣倒卵形。喜温暖湿润气候,常生长于山坡、溪边、田边。果实入药,有补肾壮阳、补脾健胃之功能,并可治牛皮癣等皮肤病。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四川金沙江河谷等地。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茎高三四尺,叶小似薄荷,花微紫色,实如麻子,圆扁而黑,九月采。
姜黄
别名宝鼎香、黄丝郁金等,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粗壮;叶根生,叶片椭圆形或较狭;花冠淡黄色。多生于平原、山间草地或灌木丛中。气香特异,味苦、辛。秋、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又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黄素可作分析化学试剂。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姜黄根叶都似郁金。其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入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
郁金
别名桂郁金、黄郁金、广郁金等,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粗壮,末端膨大成长卵形块根。花葶单独由根茎抽出,穗状花序圆柱形;花冠管漏斗形,白色而带粉红。主治行气解郁,凉血破瘀。郁金和姜黄的根茎均为中药材“姜黄”的来源。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郁金有二:郁金香是用花,见本条;此是用根者。其苗如姜,其根大小如指头,长者寸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外黄内赤。人以浸水染色,亦微有香气。
蓬莪术
别称莪术、广术、文术、黑心姜等,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卵圆形块状,侧面有圆柱状的横走分枝,根系细长,末端膨大成长卵形块状。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狭卵形,叶脉中部具紫色晕。野生于山间或村边林下草地,块根可供药用。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以来,颇类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术在根下,似鸡鸭。
莎(suō)草香附子
即香附子,又称雀头香、水巴戟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莎草高约15~95厘米。茎直立,三棱形;根状茎匍匐延长,部分膨大呈纹外向型形,叶丛生于茎基部。多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边潮湿处。根茎气香,味微苦,可供入药。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
藿香
又名合香、苍告、山茴香等,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花冠淡紫蓝色,成熟小坚果为卵状长圆形。各地广泛分布,喜高温、阳光充足环境。可全草入药,有止呕吐,治霍乱腹痛,驱逐肠胃充气,清暑等效;果可作香料;叶及茎均富含挥发性芳香油,有浓郁的香味,为芳香油原料。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
泽兰
别名地瓜儿苗、地笋、地石蚕、蛇王草,多年生草本。地下茎横走,先端常膨大成纺锤状肉质块茎。茎方形,常呈紫红色,沿棱及节上密生白色。分布于我国大部地区。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后可入药。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肿之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干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
香薷
多年生直立草本,又名香菜、香茸、蜜蜂草等。高30~50厘米,有密集的须根。花冠淡紫色;小坚果长圆形,棕黄色,光滑。多生于路旁、山坡、荒地、林内、河岸。全草入药,治急性肠胃炎、腹痛吐泻等症。嫩叶可喂猪。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香薷有野生,有家莳。中州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丹溪朱氏惟取大叶者为良,而细叶者香烈更甚,今人多用之。方茎,尖叶有刻缺,颇似黄荆叶而小,九月开紫花成穗。有细子细叶者,仅高数寸,叶如落帚叶,即石香薷也。
薄荷
多年生草本,土名叫“银丹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幼嫩茎尖可作菜食,全草又可入药,治感冒、发热喉痛、头痛、目赤痛等症。晒干的薄荷茎叶亦常用作食品的矫味剂和清凉食品饮料。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
湿草
野菊
又名苦薏、野山菊、山九月菊等,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铺散,花为舌状、黄色。多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渍地、田边及路旁。叶、花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的功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状,气味苦辛惨烈。
艾
别名冰台、香艾、艾蒿等。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香气。全草入药,有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丫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浓。
千年艾
即芙蓉菊,又称蜂草、香菊、白艾等。半灌木,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头状花序黄绿色。多生于山坡路边、海滩石隙中。以根、叶入药,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咳化痰。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千年艾,出武当太和山中。小茎高尺许。其根如蓬蒿。其叶长寸余,无尖丫,面青背白。秋开黄花,如野菊而小,结实如青珠丹颗之状。三伏日采叶曝干。叶不似艾,而作艾香,搓之即碎,不似艾叶成茸也。
茵陈蒿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幼嫩枝、叶可作菜蔬或酿制茵陈酒。由于该种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而春季又萌发出新苗,因而古人称之为“茵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
青蒿
别名苦蒿、细叶蒿等。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单一,垂直,侧根少。叶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无毛;有长叶柄,花期叶凋谢。常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及苦味素等。可入药,有清热、凉血、解暑、祛风之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茺蔚
即益母草,又名益明、苦低草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多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夏季生长茂盛而花未全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后入药,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茺蔚近水湿处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如艾叶而背青,一梗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
夏枯草
多年生草木,别名乃东、麦夏枯等。根茎匍匐,在节上生须根。花萼钟形;花冠紫、蓝紫或红紫色;小坚果黄褐色,长圆状卵珠形,微具沟纹。多生于荒坡、草地、溪边及路旁等湿润地上。可全株入药,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原野间甚多,苗高一二尺许,其茎微方。叶对节生,似旋复叶而长大,有细齿,背白多纹。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小花,一穗有细子四粒。
刘寄奴草
又名金寄奴、乌藤草,多年生草本。主根稍明显或不明显,侧根多数;根状茎稍粗,弯曲,斜向上。多生于低海拔地区林缘、路旁、沟边、河岸、灌丛及荒坡等地。含挥发油,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效,民间用于治疗肠、胃及妇疾患,还可代茶泡饮作清凉解热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状。花罢有白絮,如苦花之絮。其子细长,亦如苦子。
青葙
别名草蒿、萋蒿、昆仑草等。几乎分布全国,多生于平原、田边、丘陵、山坡上。种子供药用,有清热明目作用;花序宿存经久不凋,可供观赏;种子炒熟后,可加工各种搪食;嫩茎叶浸去苦味后,可作野菜食用;全植物可作饲料。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此草苗高尺余,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实而大,生下湿地,四月、五月采,荆襄人名为昆仑草。
鸡冠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无毛,粗壮。分枝少,单叶互生;叶片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穗状花序顶生,成扁平肉质鸡冠状、卷冠状或羽毛状,中部以下多花;花被片淡红色至紫红色、黄白或黄色。种子肾形,黑色,光泽。广布于温暖地区。栽培可供观赏,花和种子供药用,中医认为有凉血、止血之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鸡冠处处有之。花大有围一二尺者,层层卷出可爱。子在穗中,黑细光滑,与苋实一样。其穗如秕麦状。花最耐久,霜后始蔫。
葫芦巴
别名芦巴子、香草子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茎直立;花无梗,萼筒状,花冠黄白色或淡黄色,荚果圆筒状,种子长圆状卵形。多生于田间、路旁。种子入药,中医认为可补肾壮阳、祛痰除湿;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茎、叶或种子晒干磨粉掺入面粉中蒸食作增香剂;干全草可驱除害虫;可作饲料。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或云种出海南诸番,盖其地芦菔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番中来者真好。今医家治元脏虚冷为要药,而唐已前方不见用,本草不着,盖是近出。
蘘荷
别称洋火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白色,微有芳香味。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叶背被极疏柔毛至无毛;叶舌,膜质,总花梗长,花序近卵形,苞片红色,宽卵形或椭圆形,花萼膜质;花冠管白色,裂片长圆状披针形,白色或稍带黄色,唇瓣倒卵形,浅紫色,花丝极短,花药室披针形,蒴果内果皮红色。根茎性温,味辛。温中理气,祛风止痛,消肿,活血,散淤。治腹痛气滞,痈疽肿毒,跌打损伤,颈淋巴结核,大叶性肺炎,指头炎,腰痛,荨麻症,并解草乌中毒。嫩花序、嫩叶可当蔬菜。花序可治咳嗽,配生香榧治小儿百日咳有显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荷,荆襄江湖间多种之,北地亦有。春初生,叶似甘蕉,根似姜芽而肥,其叶冬枯,根堪为菹。其性好阴,在木下生者尤美。
灯心草
又称秧草、野席草等,多年生草本。茎丛生,直立,圆柱型,淡绿色;叶全部为低出叶,呈鞘状或鳞片状。聚伞花序假侧生,种子卵状长圆形,黄褐色。多生于河边、池旁、水沟,稻田旁、草地及沼泽湿处。茎内白色髓心除供点灯和烛心用外,入药有利尿、清凉、镇静作用;茎皮纤维可作编织和造纸原料。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此即龙须之类,但龙须紧小而瓤实,此草稍粗而瓤虚白。吴人栽莳之,取瓤为灯炷,以草织席及蓑。他处野生者不多。外丹家以之伏硫、砂。
地黄
别名生地、酒壶花等,多生于海拔50~1100米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其苗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浓,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
牛膝
别名牛磕膝、山苋菜等,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土黄色;茎有棱角或四方形,绿色或带紫色。叶片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种子矩圆形,黄褐色。多生于山野路旁。根可入药,生用,活血通经;熟用,补肝肾,强腰膝。兽医用作治牛软脚症,跌伤断骨等。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此有二种,茎紫节大者为雄,青细者为雌。二月、八月、十月采根,阴干。根极长大而柔润者佳。叶亦可单用。
紫菀
别名青苑、紫倩、小辫等,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斜升,茎直立,粗壮;花序梗长,有线形苞叶。生于低山阴坡湿地、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根药用主治慢性气管炎,止咳,化痰。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
近道处处有之。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
麦门冬
又名麦冬、羊韭、忍陵等,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地下具细长匍匐枝,须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质的块根。叶丛生,窄线形,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紫色,偶为白色。浆果球状,成熟时深绿色或黑蓝色。生长于溪沟岸边或山坡树林下,在我国分布较广。块根可入药,甘微苦,寒。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功效。
魏·吴普《吴普本草》曰:
生山谷肥地,丛生,叶如韭,实青黄。采无时。
淡竹叶
又称竹叶、碎骨子、山鸡米、金鸡米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木质根头,须根中部膨大呈纺锤形小块根,黄白色。叶披针形,圆锥花序,颖果椭圆形。多生于山坡、林地或林缘、道旁蔽荫处。叶为清凉解热药,小块根作药用,有清凉,解热、利尿及催产之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处处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随时采之。八九月抽茎,结小长穗。俚人采其根苗,捣汁和米作酒曲,甚芳烈。
鸭跖草
别名碧竹子、翠蝴蝶等,一年生披散草本。茎匍匐生根,多分枝;花瓣为深蓝色。产云南、四川、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生于湿地。药用,为消肿利尿、清热解毒之良药,此外对麦粒肿、咽炎、扁桃腺炎、腹蛇咬伤有良好疗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三四月出苗,紫茎竹叶,嫩时可食。四五月开花,如蛾形,两叶如翅,碧色可爱。结角尖曲如鸟喙,实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细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屎。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画色及彩羊皮灯,青碧如黛也。
龙葵
俗称野海椒、小苦菜等,一年生直立草本。茎无棱或棱不明显,绿色或紫色。花冠白色,筒部隐于萼内。我国几乎全国均有分布,喜生于田边、荒地及村庄附近。全株入药,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滑。渐高二三尺,茎大如箸,似灯笼草而无毛。叶似茄叶而小。五月以后,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正圆,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数颗同缀,其味酸。
败酱
又称鹿肠、马草、泽败等,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或斜坐,有特殊的臭气,如腐败的酱味。茎直立,叶对生,卵形;聚伞花序多分枝,呈伞房状的圆锥花丛;果实倒卵形。多生长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可全株入药,一般多在夏季采收,中医认为有清热解毒,排脓破瘀之效。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此药不出近道,多生冈岭间,叶似水莨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其叶殊不似豨莶也。
款冬花
又名冬花、看灯花、九九花,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生地下,褐色。早春花叶抽出数个花葶,苞叶淡紫色。花冠舌状,黄色;瘦果圆柱形。常生于山谷湿地或林下。花蕾及叶入药,有止咳、润肺、化痰之功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根紫色,叶似萆,十二月开黄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实无子。
决明
又称草决明、羊角、假绿豆等,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1~2米。花瓣黄色,下面二片略长;荚果纤细,近四棱形,两端渐尖。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普遍分布,多生于山坡、旷野及河滩沙地上。其种子叫决明子,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之功效,同时还可提取蓝色染料;苗叶和嫩果可食。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今处处人家园圃所莳。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许。根带紫色。叶似苜蓿而大。七月开黄花,结角。其子如青绿豆而锐,十月采之。
地肤
又名地麦、扫帚苗等,一年生草本。株丛紧密,株形呈卵圆至圆球形、倒卵形或椭圆形。穗状花序,开红褐色小花,花极小,无观赏价值,胞果扁球形。果实扁球形,可入药,叫地肤子。嫩茎叶可以吃,老株可用来做扫帚。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地肤嫩苗,可作蔬茹,一科数十枝,攒簇团团直上,性最柔弱,故将老时可为帚,耐用。
瞿麦
又名野麦、石柱花等,多年生草本,茎丛生,直立,绿色,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花瓣通常是淡红色或带紫色,蒴果圆筒形。多生于海拔400~3700米的丘陵山地疏林下、林缘、草甸、沟谷溪边。全草入药,有清热、利尿、破血通经功效。也可作农药,能杀虫。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田野生者,花大如钱,红紫色。人家栽者,花稍小而妩媚,有红白粉红紫赤斑烂数色,俗呼为洛阳花。结实如燕麦,内有小黑子。其嫩苗炸熟水淘过,可食。
王不留行
即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麦蓝菜,别称奶米、老头蓝子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花瓣呈淡红色,蒴果宽卵形或近圆球形。广布于欧洲和亚洲,多生于田边或耕地附近的丘陵地,尤以麦田中最为普遍。种子入药,可治经闭、乳汁不通、乳腺炎和痈疖肿痛。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多生麦地中。苗高者一二尺。三四月开小花,如铎铃状,红白色。结实如灯笼草子,壳有五棱,壳内包一实,大如豆。实内细子,大如菘子,生白熟黑,正圆如细珠可爱。
葶苈(tíng lì)
又名葶苈子、光果葶苈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花瓣黄色,花期后成白色。分布较广,分布较广,北温带地区都有分布;多生于田边路旁,山坡草地及河谷湿地。种子含油,可供制皂工业用。亦可入药,中医认为其有消肿除痰、止咳定喘的功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荠。根白色,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
车前
这种草常成群生长在牛马迹中,所以把它叫做车前、当道或者牛遗,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多生于草地、沟边、河岸湿地、田边、路旁或村边空旷处。根茎短,稍粗。叶基生,呈莲座状,平卧、斜展或直立;穗状花序,花白色;果实卵状。全草可药用,有利尿、明目的功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中抽数茎,作长穗如鼠尾。花甚细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
马鞭草
因节生紫花,如鞭之节;而穗类似鞭鞘,所以得名“马鞭”。常生长在低至高海拔的路边、山坡、溪边或林旁。全世界的温带至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全草供药用,性凉,有凉血、散瘀、通经、清热、解毒、止痒、驱虫、消胀的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马鞭下地甚多。春月生苗,方茎,叶似益母,对生,夏秋开细紫花,作穗如车前穗,其子如蓬蒿子而细,根白而小。
连翘
早春先叶开花,花开香气淡艳,满枝金黄,艳丽可爱,是优良观花灌木。又称黄花杆、黄寿丹等,落叶灌木。多生于山坡灌丛、林下或草丛中,或山谷、山沟疏林中。果实可以入药,具清热解毒、消结排脓之效外,药用其叶,对治疗高血压、痢疾、咽喉痛等效果较好。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此物有两种,大翘,小翘。大翘生下湿地,叶狭长如水苏,花黄可爱,着子似椿实之未开者,作房翘出众草。其小翘生冈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小细。
甘蓝
即卷心菜,又称花菜、包菜等,二年生草本。矮且粗壮一年生茎肉质,不分枝,绿色或灰绿色。各地均有栽培,作蔬菜及饲料用。叶的浓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其叶长大而浓,煮食甘美。经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黄,生角结子。其功与蓝相近也。
虎杖
李时珍这样解释此名字的来源:“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又称花斑竹、黄地榆等,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花淡绿色,瘦果卵形,有光泽黑褐色。分布于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等地,多生于山坡灌丛、山谷、路旁、田边湿地。根状茎可供药用,有活血、散瘀、通经、镇咳等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其茎似荭蓼,其叶圆似杏,其枝黄似柳,其花状似菊,色似桃花。合而观之,未尝不同也。
蒺藜
又名白蒺藜、蒺骨子等,一年生匍匐草本。茎平卧,无毛;花为黄色,五片花瓣;果实也分为五瓣。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生于沙地、荒地、山坡、居民点附近。青鲜时可做饲料。果入药能平肝明目,散风行血。果刺易粘附家畜毛间,有损皮毛质量。为草场有害植物。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蒺藜叶如初生皂荚叶,整齐可爱。刺蒺藜状如赤根菜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其白蒺藜结荚长寸许,内子大如脂麻,状如羊肾而带绿色,今人谓之沙苑蒺藜。
谷精草
也叫流星草,李时珍说它是谷田的余气所生,所以叫谷精。一年生草本。叶线形,丛生;花瓣3枚,离生,扁棒形。花茎纤细,长短不一,淡黄绿色,有光泽,稍扭曲,有棱线数条。多生于稻田、水边或池沼边潮湿处。可全草入药,有祛风散热、名目之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丛生,叶似嫩谷秧。抽细茎,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白花,点点如乱星。
海金沙
又名金沙藤、吐丝草等,多年生攀缘常绿草本。植株高攀达1~4米,根茎细而匍匐,生于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由于其孢子色黄如细沙而得名,据《本草纲目》,本种“甘寒无毒。主治通利小肠,疗伤寒热狂,治湿热肿毒,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经痛,解热毒气”。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高尺许。其叶细如园荽叶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皱纹。皱处有沙子,状如蒲黄粉,黄赤色。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方士采其草取汁,煮砂、缩贺。
半边莲
别名细米草、急解索等,多年生草本。茎细弱,匍匐,节上生根;花冠粉红色或白色。产自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各省区,生于水田边、沟边及潮湿草地上。全草可供药用,含多种生物碱,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又呼急解索。
紫花地丁
别名野堇菜、地丁草,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花梗通常多且细弱。多生于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或灌丛中,在庭园较湿润处常形成小群落。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嫩叶可作野菜。亦可作早春观赏花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处处有之。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
毒草
大黄
又名将军、黄良、火参等,多年生高大草本。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半阴湿处,野生或栽培,根茎粗壮。栽培种主要为掌叶大黄,次为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中国用大黄于医药有悠久历史,西汉初已成批运销欧洲为中国主要出口药材之一。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
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干者胜。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
大戟
药用别称为牛奶浆草、山猫儿眼草、千层塔、龙虎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状。茎直立,杯状花序总苞坛形。多生长于山坡、路边、荒坡或草丛中。靠种子繁殖。根可入药,有逐水通便,消肿散结,并有通经之效;亦可作兽药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大戟生平泽甚多。直茎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浆。叶长狭如柳叶而不团,其梢叶密攒而上。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绵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韧如绵,甚峻利,能伤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
甘遂
别名主田、重泽、白泽、鬼丑等,多年生草本。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甘肃、山西、陕西、宁夏、河南等地,多野生在低山坡、荒坡、沙地、田边和路旁等。根为著名中药,苦寒有毒,具除水、利尿功效;主治各种水肿等;全株有毒,根毒性大,易致癌,宜慎用。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甘遂苗似泽漆,其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草甘遂乃是蚤休,疗体全别,苗亦不同,俗名重台,叶似鬼臼、蓖麻,根皮白色。
常山
又名鸡骨常山、鸡骨风、风骨木等,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茎枝圆形,有节;叶对生,椭圆形;伞房花序,花浅蓝色;圆形蓝色浆果。多生于林荫湿润山地,或栽培于林下。根可入药,有截疟、劫痰功效。其嫩叶称“蜀漆”,亦供药用。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常山生山谷间。茎圆有节,高者不过三四尺。叶似茗而狭长,两两相当。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其草暴燥色青白,堪用。若阴干便黑烂郁坏矣。
藜芦
别名山葱、大叶藜芦、棕包头等,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多数,细长,带肉质;茎直立,叶互生;花绿白色或暗紫色。多生于海拔1200~3300米的山野、林内或灌木丛间。以根部或带根全草入药,可吐风痰,杀虫毒。
五代·韩保升 等《蜀本草》曰:
所在山谷皆有。叶似郁金、秦艽、蘘荷等,根若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凋,八月采根。
附子
附子和乌头是同一株植物上的产物,附子是侧根,乌头是主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
乌头
毛茛科植物,块根倒圆锥形,叶片薄革质或纸质,五角形。萼片蓝紫色,花瓣无毛,通常拳卷。生山地草坡或灌丛中。被我国劳动人民利用的历史也较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将乌头列为下品。块根可作箭毒,李时珍指出:“草乌头取汁晒为毒药,射禽兽,故有射网之称”;也可作农药,消灭农作物的一些病害和虫害。乌头的花美丽,也可供观赏。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
今采用四月,亦以八月采。捣笮茎汁,日煎为射罔。猎人以敷箭,射禽兽十步即倒,中人亦死,宜速解之。
半夏
又名地文、守田等,多年生小草本。块茎圆球形,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肉穗花序。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为旱地中的杂草之一。块茎可入药,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主治咳嗽痰多、恶心呕吐。
魏·吴普《吴普本草》曰:
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叶三三相偶。白花圆上。
萍蓬草
别名黄金莲、萍蓬莲,睡莲科萍蓬草属植物。多年水生草本;根状茎直径2~3厘米。叶纸质,宽卵形或卵形,少数椭圆形,先端圆钝,基部具弯缺,心形,裂片远离,圆钝,上面光亮,无毛,下面密生柔毛,侧脉羽状,几次二歧分枝;叶柄有柔毛。花直径3~4厘米;花梗长40~50厘米,有柔毛;萼片黄色,外面中央绿色,矩圆形或椭圆形;花瓣窄楔形,先端微凹;柱头盘常10浅裂,淡黄色或带红色。根状茎入药,能健脾胃,有补虚止血、治疗神经衰弱之功效。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曰:
萍蓬草根,主补虚,益气力,厚肠胃。
射干
又名乌扇、黄远、夜干等,多年生草本。高0.5~1.2米。根状茎为不规则的块状;须根多数带黄色。茎直立;花为橙红色,散生紫褐色的斑点。生于林缘或山坡草地。根状茎药用,味苦、性寒、微毒。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炎、消肿止痛、止咳化痰,用于治疗扁桃腺炎及腰痛等症。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射干即今扁竹也。今人所种,多是紫花者,呼为紫蝴蝶。其花三四月开,六出,大如萱花。结房大如拇指,颇似泡桐子,一房四隔,一隔十余子。子大如胡椒而色紫,极硬,咬之不破。
羊踯躅(zhí zhú)
又名惊羊花、三钱三、毛老虎等,落叶灌木,高1~2米。老枝光滑,带褐色,幼枝有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短。总状伞形花序顶生,黄色或金黄色,内有深红色斑点。常见于山坡、石缝、灌木丛中。其根、茎、叶、花和果均入药。民间通常称它为“闹羊花”,羊误食后往往踯躅而死,故得名。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春生苗似鹿葱,叶似红花,茎高三四尺。夏开花似凌霄花、山石榴辈,正黄色,羊食之则死。
蔓草
菟丝子
别名豆寄生、黄丝藤、鸡血藤、金丝藤等,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缠绕,黄色,纤细,无叶;花冠白色,壶形。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为大豆产区的有害杂草,并对胡麻、苎麻、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也有危害。种子药用,有补肝肾、益精壮阳及止泻的功能。
佚名《名医别录》曰:
菟丝子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木之上。九月采实,曝干。色黄而细者为赤网,色浅而大者为菟累。功用并同。
覆盆子
又名悬钩子、树莓等,落叶乔木。果实味道酸甜,植株的枝干上长有倒钩刺。生山地杂木林边、灌丛或荒野。覆盆子的果实是一种聚合果,有红色,金色和黑色,在欧美作为水果。全株可入药,有多种药物价值;其果实有明目、补肾作用。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曰:
长条,四五月红熟,山中人及时采来卖。其味酸甘,外如荔枝,大如樱桃,软红可爱。
使君子
别名史君子、四君子等,攀缘状灌木。花瓣5片,先端钝圆,初为白色,后转淡红色。果卵形,短尖,成熟时外果皮脆薄,呈青黑色或栗色。产四川、贵州至南岭以南各处,种子为中药中最有效的驱蛔药之一,对小儿寄生蛔虫症疗效尤著。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其藤如葛,绕树而上。叶青如五加叶。五月开花,一簇一二十葩,红色轻盈如海棠。其实长合成,有棱。先时半黄,老则紫黑。
木鳖子
别称番木鳖、糯饭果等。多年生草质藤木,具膨大的块状根。果实卵球形,基部近圆;成熟时红色,肉质。种子多数,卵形或方形,干后黑褐色。野生于山坡、林缘的土层深厚处,喜温暖和充足阳光。有消肿散结,祛毒的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木鳖核形扁,大如围棋子。其仁青绿色,入药去油者。
马兜铃
别名蛇参果、三角草等,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叶纸质,卵状三角形、长圆状卵形或戟形;蒴果近球形,顶端圆形而微凹。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其茎称天仙藤,有理气、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春生苗,作蔓绕树而生。叶如山蓣叶,而浓大背白。六月开黄紫花,颇类枸杞花。七月结实如枣大,状似铃,作四五瓣。
牵牛子
别名喇叭花子、草金铃、打碗花等,一年生攀缘草本。茎缠绕,多分枝。叶互生,心脏形。花冠漏斗状,通常为蓝紫色、粉红或白色。蒴果球形,种子黑色或黄白色。多生子路旁、田间、墙脚下,或灌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种子可入药,有泻水通便,消痰杀虫的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牵牛有黑、白二种:黑者处处野生尤多。其蔓有白毛,断之有白汁。叶有三尖,如枫叶。花不作瓣,如旋花而大。其实有蒂裹之,生青枯白。其核与棠梂子核一样,但色浅黑尔。白者人多种之。其蔓微红,无毛有柔刺,断之有浓汁,叶团有斜尖,并如山药茎叶。
旋花
又名鼓子花、独肠草、美草等,多年生草本,全体不被毛。茎缠绕,伸长,有细棱。叶形多变,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或紫色,漏斗状。多生于海拔140~2600米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及山坡林缘。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花可入药,有益气,养颜的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旋花田野塍堑皆生,逐节延蔓。叶如波菜叶而小。至秋开花,如白牵牛花,粉红色,亦有千叶者。其根白色,大如筋。不结子。
紫葳
凌霄花的别名,攀缘藤本。茎木质,表皮脱落,枯褐色,花冠内面鲜红色,外面橙黄色,裂片半圆形。产长江流域各地,多生于山谷、溪边、疏林下,或攀缘于树上、石壁上。可供观赏及药用,花为通经利尿药,可治跌打损伤等症。据李时珍云“附木而上,高达数丈,故曰凌霄”。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凌霄野生,蔓才数尺,得木而上,即高数丈,年久者藤大如杯。
月季花
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色彩艳丽、丰富,不仅有红、粉黄、白等单色,还有混色、银边等品种;多数品种有芳香。花成大型,由内向外,呈发散型,可广泛用于园艺栽培和切花。花朵可提取香精,亦可入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处处人家多栽插之,亦蔷薇类也。青茎长蔓硬刺,叶小于蔷薇,而花深红,千叶浓瓣,逐月开放,不结子也。
栝蒌(guā lóu)
名贵中药,又称栝楼、药瓜等,多年生攀缘草本。庭院、河堤、沟崖、路旁、田边都可以种植。夏秋开白花,果实由青绿变黄褐,大如鹅蛋,含糖量较高,叫蒌仁。可入药,有润肺止咳、清热化痰之功效。其块根直生地下,一般秋冬掘出,切片入药,其断面洁白如霜,叫天花粉。有清热生津之功能,主治热病,亦可清喝。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其实圆长,青时如瓜,黄时如熟柿,山家小儿亦食之。内有扁子,大如丝瓜子,壳色褐,仁色绿,多脂,作青气。炒干捣烂,水熬取油,可点灯。
王瓜
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纸质叶片,轮廓阔卵形或圆形,叶基深心形,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细脉网状;花冠白色;果实卵圆形,成熟时橙红色。生于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果实、种子、根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王瓜、王瓜子、王瓜根;其中,王瓜具有清热,生津,化瘀,通乳之功效。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曰:
王瓜,其壳径寸,长二寸许,上微圆,下尖长,七八月熟,红赤色。
葛
多年生草质藤本,长可达8米,有粗厚的块状根。花萼钟形,花冠为紫色,旗瓣倒卵形。产我国南北各地,多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葛根供药用,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止泻的功能,并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在古代应用甚广,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葛纸、葛绳应用亦久,葛粉用于解酒。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
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干之。
天门冬
别名三百棒、丝冬、明天冬等,多年生草本攀缘植物。根部为纺锤状,花朵是淡绿色,浆果熟时呈红色。块根是常用的中药,一般在秋、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晒干备用。主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叶如茴香,极尖细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涩而无刺者,其叶如丝杉而细散,皆名天门冬。
百部
亦称婆妇草、药虱药等,为多年生草本。地下簇生纺锤状肉质块根,茎上部攀缘它物上升。初春开淡绿色的花,花梗贴生于叶主脉上,像花从叶上长出一样。生长于海拔300~400米的地区,块根可入药,有毒性。外用可驱除蚊虫,内服有止咳的功能。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百部亦有细叶如茴香者,其茎青,肥嫩时亦可煮食。其根长者近尺,新时亦肥实,但干则虚瘦无脂润尔。
何首乌
何首乌,又称野苗、交藤、红内消、马肝石等,多年生缠绕草本。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叶互生,叶片狭卵形或心形;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呈白色或淡绿色;瘦果卵形。喜温暖潮湿气候,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其块根入药,可安神、养血等,是常见名贵中草药。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春生苗,蔓延竹木墙壁间,茎紫色。叶叶相对如薯蓣,而不光泽。夏秋开黄白花,如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
土茯苓
多年生攀缘灌木,又称冷饭团、红土苓等。根状茎粗厚;枝条光滑,无刺。多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林中、灌丛下、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粗厚的根状茎可入药,性甘平,利湿热解毒,健脾胃,且富含淀粉,可用来制糕点或酿酒。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施州一种刺猪苓,蔓生。春夏采根,削皮焙干。彼土人用敷疮毒,殊效。
白蔹(liǎn)
又名山地瓜、野红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出自《神农本草经》。多年生落叶攀缘木质藤本,块根粗壮,肉质,呈卵形、长圆形或长纺锤形,深棕褐色。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可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而长,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
山豆根
山豆根,别名山大豆根、黄结、柔枝槐等,藤状灌木。直立或近平卧,高1~2米。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总状花序,蝶形花冠黄白色;荚果紫黑色,串珠状。生长于海拔800~1350米的山谷或山坡密林中。根可入药,性苦、寒,有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苗蔓如豆,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鼠,取肠胃曝干,解毒攻热效。
黄药子
也叫朱砂七,为寥科植物金线草的全草,因其根茎呈朱砂色,故得此名。蒴果长圆形,成熟时草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多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可化痰散结,凉血止血,但有导致严重肝损伤的可能。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黄药子,今处处人栽之。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肉色颇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缸中,云易变色也。
威灵仙
又名铁脚威灵仙、百条根、老虎须等,木质藤本,干后变黑色。茎、小枝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生长在山坡、山谷灌丛中或沟边、路旁草丛中。根入药能祛风湿、利尿、通经、镇痛。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其根每年旁引,年深转茂。一根丛须数百条,长者二尺许。初时黄黑色,干则深黑,俗称铁脚威灵仙以此。别有数种,根须一样,但色或黄或白,皆不可用。
茜草
别名四轮草、活血草、过山藤等,多年生攀缘草本。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茎多条,从根状茎的节上发出;花冠淡黄色,干时淡褐色。果球形,成熟时橘黄色。常生于疏林、林缘、灌丛或草地上。可全草入药,性寒,能凉血止血,而且能化瘀。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
通草
别称寇脱、离南、通脱木、葱草等,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3.5米。茎纤细,圆柱形;掌状复叶互生或在短枝上的簇生,伞房花序式的总状花序腋生,花淡紫色,偶有淡绿色或白色;果孪生或单生,长圆形或椭圆形。喜温暖湿润而又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不甚耐寒。茎、根和果实均可入药;果味甜,可食用;种子榨油,可制肥皂。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浓味辛;白者皮薄味淡。
钓藤
也叫钩藤、勾藤,因它的刺弯曲如钓钩而得名。木质藤本。嫩枝较纤细,花近无梗,花冠裂片卵圆形,外面无毛或略有粉状短柔毛。常生于山谷溪边的疏林或灌丛中。它的带钩藤茎为著名中药,能清血平肝,息风定惊,所含钩藤碱有降血压作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状如葡萄藤而有钩,紫色。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力锐尔。
白英
草质藤本,叶子多数为琴形;花冠蓝紫色或白色;浆果球状,成熟时红黑色。喜生于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国内外均有分布。药用历史久远,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记载,列为上品。全草入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此俗名排风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开小白花。子如龙葵子,熟时紫赤色。
常春藤
又叫土鼓藤、钻天风、散骨风等,多年生常绿攀缘灌木。茎灰棕色或黑棕色,光滑,单叶互生;伞形花序单个顶生,花淡黄白色或淡绿白色;果实圆球形,红色或黄色。可全株入药,有祛风湿、活血消肿的作用。常攀缘于林缘树木、林下路旁、岩石和房屋墙壁上。因叶形美丽,四季常青,常作垂直绿化使用。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曰:
生林薄间,作蔓绕草木上。其叶头尖。结子正圆,熟时如珠,碧色。
忍冬
因为其凌冬不凋谢而得名,李时珍叫它金银花:“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而藤左缠,故有金银、鸳鸯以下诸名。”花冠为白色,有时基部向阳面呈微红,后变黄色。果实圆形,熟时蓝黑色,有光泽。中国大部分地区多有分布,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性甘寒,能清热解毒、消炎退肿。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藤生,绕覆草木上。茎苗紫赤色,宿蔓有薄皮膜之,其嫩蔓有毛。叶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
水草
泽泻
又叫如意花,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全株有毒,地下块茎毒性较大。叶通常多数;花呈白色、粉红色或浅紫色。生于湖泊、河湾、溪流、水塘的浅水带,沼泽、沟渠及低洼湿地亦有生长。花较大,花期较长,可用于花卉观赏。也可入药,主治肾炎水肿、肠炎泄泻、小便不利等症。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
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此物易朽蠹,常须密藏之。丛生浅水中,叶狭而长。
菖蒲
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根状茎粗壮,根茎横走,外皮黄褐色,有芳香;花黄绿色;浆果是长圆形、红色。生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水边、沼泽湿地或湖泊浮岛上。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叶捆在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根茎可制香味料。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菖蒲凡五种:生于池泽,蒲叶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溪涧,蒲叶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荪也;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细,高四五寸,叶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蒲是矣。服食入药须用二种石菖蒲,余皆不堪。此草新旧相代,四时常青。
海藻
包括数种不同类以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生物,通常固着于海底或某种固体结构上,是基础细胞所构成的单株或一长串的简单植物。李时珍认为,海藻能消瘿瘤、除浮肿、脚气、留饮和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
生海岛上,黑色如乱发而大少许,叶大都似藻叶。
昆布
亦称黑菜、鹅掌菜等, 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海藻。柄部圆柱状,近叶片部渐扁平。生长于温带海洋中,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福建省平潭、莆田一带。气腥,味咸。归肝、胃、肾经。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之功能。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曰:
昆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薄苇,紫赤色。其细叶者,海藻也。
苔类
卷柏
土生或石生,复苏植物,呈垫状。主茎自中部开始羽状分枝,叶全部交互排列。多生于向阳的山坡岩石上,或干旱的岩石缝中。既可观赏,又可药用,全草有止血、收敛的效能。民间将它全株烧成灰,内服可治疗各种出血症,和菜油拌起来外用,可治疗各种伤口。因其耐旱力极强,在长期干旱后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后就又可舒展,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九死还魂草”。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宿根紫色多须。春生苗,似柏叶而细,拳挛如鸡足,高三五寸。无花、子,多生石上。
马勃
俗称牛屎菇、马蹄包、药包子等,腐寄生真菌。嫩时颜色白,圆球形如蘑菇,体型较大,鲜美可食用,嫩如豆腐。老了则灰褐色而虚软,外部有略有韧性的表皮,顶部出现小孔,弹之有粉尘飞出,内部如海绵,黄褐色。入药可用作局部止血药,兼治咽喉痛、失音等。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曰:
生湿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