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随着更多的史料挖掘而日益深刻和全面。在甲午战争史料挖掘中,笔者选取的角度是:西方媒体对于甲午战争的关注和报道。我们对媒体报道的收集集中在1850年至1900年,共收集了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十几种报刊近300个版面,在这些报刊中以周刊为主,也有日报和月刊,图文报道之外还有大量的述评,报道角度非常丰富。

120年前的今天,逐渐敞开大门的东亚各国正经历着航海全球化、商贸全球化和战争全球化的洗礼,新闻通讯的全球化也伴随着电报和摄影术的使用而渐渐普及。虽然新闻照片还只是初露端倪,印刷手段仍旧以木版铜版多种印制手段并行,世界上还未出现统一的通讯社报道模式,但西方媒体采用的图文报道已经趋近于今天报刊杂志的编排版式:前线记者的文字描述配备以现场素描师的场景再现或照片临摹,在后方编排而成。前线的文稿已经有一部分通过电报传输,但绝大多数文字报道和所有的画稿和图片依然通过商船、邮轮传递。

不断崛起的近代报刊,力求在中、日、朝三国历史变革的十字路口通过自己的视角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不断探求三国变革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对本国利益的影响。美国《哈珀斯周刊》指出,西方列强对这次朝鲜事件和20年前有完全不一样的反应,比起20年前的冷漠,这次的事件成为西方各国的关注焦点。这是因为事件背后,两大东亚最有实力的对手之间的争斗很可能会带动欧洲列强一直克制着的敌意激发出来,从而引起世界范围的战争。

在这个报刊的收集过程中,有一个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和思考。在中国人看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翻看这些西方报道,却难以看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同情。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日本还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媒体战。

战争期间,日本邀请了114名随军记者参与报道,还有11名现场素描记者、4名摄影记者。日本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时,甚至秘密聘请了一个美国专家作为国家宣传战的总指挥,这个人就是美国《纽约论坛报》的记者爱德华·豪斯(Edward House)。豪斯很熟悉西方媒体的运作方式,在他有计划的包装下,西方媒体对中国与日本分别代表着野蛮与文明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潮流与共识。比如纽约《先驱报》说,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这是当时世界最典型的看法。亚特兰大《先进报》说,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当时美国公众中有一种说法,把日本称为“东方美国佬”,觉得跟日本人很有认同感,实际上是媒体包装出来的。

今天,再回头看120年前西方媒体对于东亚局势的观察,丰富了我们对于历史的思考角度。

在整理和翻译这些报道版面的时候,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原版呈现,原文翻译。选择原版呈现可以让读者清晰看到:120年前,当时的编辑们是如何处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新闻的;尽可能真实再现当时西方媒体对战争的观察,同时,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或同一新闻人物的报道同时呈现也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立场和观点。

在这些报道中,不难看出,西方媒体对甲午战争的极大关注,仅在我们所收集的资料中,就可看出战争期间,至少有20个封面报道,专题性的报道也在百篇左右。

本书所呈现的报刊以图片类周刊为主,同时兼容了一些以文字报道为主的报刊,即使是以图片报道为主的媒体,除去对战争过程的关注,也对战前的东亚局势、各国在东亚的利益进行了大量的文字报道和新闻分析(见本书后记《西方的画报》一文)。当时的报道有几种来源,一个是特派记者的前线特稿,一个是当时派出的插画师提供的文字稿件,还有一个来源是向当时派驻东亚的军队指挥官、外交人员约稿。因此,这些稿件角度丰富、写作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配合一些图片对某些报道原文做了选译,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了简要的背景介绍。还需说明一点,本书的外文图说均为直接抄录原报纸的图说;其中一些外文的词汇用法、人名与地名等与今天的用法有不同的,一律尊重原貌,未做改动。

本书在编排上,基本上按照战争的时间顺序,兼顾重要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各媒体对战前的东亚局势观察也是一个重要角度,尤其是对于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关注,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报道内容。而朝鲜,对于西方媒体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观察。当时的媒体还对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对陆军和海军的分析报道也成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围绕这些内容,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而最后一个章节,是有关“舆论战”的内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甲午战争观察中最有特点的一个环节,到今天,也是令人思考的内容。

尽管编者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反复考证、多方求教,但毕竟只是历史爱好者,难免会有偏颇遗漏,也万分期待专家们的斧正,给予我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欢迎广大读者与我们交流碰撞,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