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陈春先与中关村

今天,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厅里坐满了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各种众创空间里,蒸腾着年轻人强烈的创富欲望。早已告别了电子一条街的中关村,正在成为年轻人互联网创业的圣地。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中关村轻松简便的创业环境,对他们的前辈陈春先来说,简直不可想象。38年前的1980年,他排除万难创立中国第一个“技术扩散”基地“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其困难程度是今天的年轻人完全无法想象的。

故事要从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说起。1978年3月,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科学的春天》讲话,宣告了“科学的春天”到来。在那次大会上,邓小平紧握着陈景润双手的照片记录了经典瞬间——两个月之前,陈景润刚刚因为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闻名全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坐在陈景润旁边的同样也是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日后人称“中关村之父”的陈春先。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陈春先领衔建立的“北京托卡马克装置(6号)”,获评全国科技一等奖。而在此前不久,他刚与陈景润一道被破格提拔为正研究员(教授级)。

▲2003年9月,“中关村之父”陈春先,中国著名科学家,曾创办华夏硅谷公司。

科学大会给了陈春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重新投入科研工作的热情与信心,但成立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的时间,却要从陈春先三个月之后的美国考察开始算起。

1978年6月,陈春先跟随中国科学家访美团来到美国,在那里,他强烈感受到了“技术扩散”带来的庞大威力。在旧金山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他发现在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高校周围,诞生了苹果、英特尔等高科技公司,这些公司依托众多高校的人才与技术资源,将后者转化为巨大的财富与社会价值。这给了陈春先极大震荡,他痛心疾首地慨叹道:“我们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

震荡之后必有回响。回国之后,陈春先便开始播种耕耘。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在新成立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常务理事会上发表题为“技术扩散与新兴产业”的学术报告,这标志着他走出了创业第一步。

紧接着,陈春先的“创业项目”紧锣密鼓地开张了。正如比尔·盖茨与乔布斯在车库创立微软与苹果,陈春先的创业史同样从中科院物理所一间破败的平房仓库开始。在陈春先的领衔之下,纪世瀛、崔文栋、曹永仙、汪诗金、吴德顺、刘春城、罗承沐、耿秀敏、潘英、李兵等人一起在这里开创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

在这间仓库里,陈春先等人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是一个咨询性质的机构,隶属于科协,不属于物理所领导,服务部的每个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工作。除陈春先等主要领导外,每人每月象征性拿不超过30块钱的津贴。凌志军.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9.

当时的主要参与者纪世瀛后来撰文回忆称,当时协会得到了市科协咨询部部长赵绮秋、科协党组书记田夫的支持。赵绮秋曾对协会“约法三章”:

(1)不去和研究所争任务;

(2)如用单位的成果、器材、场所,要征得单位同意,并要给补偿费;

(3)外事活动要按规定上报有关部门审批。

一切组织架构、财务运营设计完毕之后,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就这样诞生了。此后,服务部工作围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为企业与科研机构牵线搭桥开展工作。一个民办自发性质的科技开发机构,就这样点燃了中关村甚至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兴起的圣火。

但就像一桩美好的婚姻总有人泼冷水,“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在发展之初,同样经历了不少刁难。首先是服务部的财务状况遭到质疑。据纪世瀛回忆,服务部开展工作之后,中科院纪委要查服务部的账。但实际上,服务部隶属于北京科协,中科院纪委并无权查账;其次是几个月来,科技人员来往服务部非常活跃,如此“火热”的现象引起一些人的注意,有人将状告到物理所管惟炎所长那里,管惟炎很愤怒,直接把固定工作地点撤了。从此,科研人员只能打游击,服务部因此得名“科技游击队”。

但历史潮流已经不可阻挡,科技创业之火一旦燃烧起来,就再无熄灭的可能。服务部成立一年后,非但没有因为各种阻力止步,找上门来的企业反而越来越多。后经过多方努力,陈春先他们在中关村老67楼居民区附近一块空地搭建了两大间木板房,有了新的“创业基地”。

再之后两年,尽管陈春先也曾因为有人打小报告诬陷其贪污,遭到物理所“恐吓”——继续搞下去要影响其职称评定与分房,但既然春天已经来了,任何人就再无法阻挡花开的脚步。1982年年底,新华社资深记者潘善棠两次采访陈春先,将其事迹写成《研究员陈春先搞“新技术扩散”试验初见成效》,并发往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专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阅读。

几个月之后,这篇文章终于有了回应。1983年1月6日,文章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52期刊出,随后,胡耀邦、胡启立、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在内参上做了重要批示。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启立批示:“陈春先同志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做贡献。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当然还要研究必要的管理办法及制定政策,此事可委托科协大力支持。如何定,请耀邦酌示。”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则批示:“可请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报告1978—2001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698.

得到中央高层的首肯后,陈春先便再没有了阻力。在相关创业政策号召之下,陈春先在1983年创立了技工贸三位一体的民营科技公司“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开创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历史。在那之后,一批中关村知识分子下海创业,从早期的四通、科海、联想,到后来的新浪、搜狐、网易、百度,中关村一度站在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最前沿。

当然,在陈春先开启了中关村民间科技企业创业的模式之后,中关村经历了一段辉煌,后来也经历了颓废、变革、转型的过程。曾几何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成为假货一条街,攒机的、卖盗版光盘的鱼龙混杂,中关村一度堕入诚信危机。

而与此同时,由于中关村是体制改革的产物,在管理体制上受到行政力量的掣肘较大,科技创新资源条块分割的状态始终存在,这限制了科技创新的活力,让一些原本“赢在起跑线上”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后来与深圳、杭州企业的竞争中落后,出现“中关村失落现象”。

近年来,随着双创热潮的到来,以及自身管理体制的不断迭代优化,中关村重新焕发了活力,成为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价值高地,并迎来新的转型。陈春先点燃的星星之火终归没有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