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文化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道仙遗踪:秦汉时期的普陀山文化

在描述了普陀山文化史的逻辑构成后,现在需要追溯普陀山文化的源头了。借用杨义论述小说史的观点:“研究必须返回本体,返回所研究对象的本原和本性,才能原原本本地恢复我国小说发展的真实过程,而不是被某些外来观念肢解、割裂的过程。……这就是文化原我意识。”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文化原我意识”是研究文化史的基本立场。研究普陀山文化史,其根本目的或者核心任务,就是要挖掘、研究和描述普陀山的“文化原我”。这种“文化原我”是一种系统性生成,它有产生、发展和成型、变化等逻辑阶段。

那么普陀山文化史的源头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正如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说:“关于文化史的历史,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叙述,都会有人说最好是从更早的时候开始。”[英]彼得·伯克:《文化史的风景》,丰华琴、刘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任何文化史都没有明确的源头,一切的所谓的“源头”其实都是研究者概括出来的“假定”。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开头,而且必须要有一个开头,否则所有的叙述都将无法进行。任何地方的文化史都不可能是浑然一体的球体,它总会有相对的开头,所以这种“假定”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文化史形成的逻辑起点。我把仙道文化作为普陀山文化史的切入点,也是一种“假定”,这是因为无论是舟山地方志还是普陀山志,都是这样认为的,笔者其实是因循而已。

现有资料证明——尽管这些资料是那么的寥寥——在秦汉仙道文化飘逸到普陀山之前,普陀山与中国沿海绝大多数岛屿一样,还是一个原始、荒芜的自然小岛。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文化因子,那就是自然文化,并且还没有任何名称。

笔者把普陀山文化史的起点“确定”为秦汉时期的仙道文化,所依据的是梅岑山是普陀山的古名这个历史和文化事实。这个名称来自于梅福,说明的确是仙道文化构成了普陀山文化史的第一块基石,或者说是第一股清泉。虽然从舟山地方志的记载来看,一些传说中的仙道人物未必真的到过普陀山,但是至今普陀山仍然有许多他们的传说和遗迹。它们是普陀山文化史的最初形态和基本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