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发展与教学

一、学生技能发展的基本特点

技能是指通过一定练习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是外显的动作操作体系和内隐的认知活动体系构成的整体。技能历来是教育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我国古代推崇的“六艺”,还是欧洲中世纪早期古希腊、古罗马学校设立的“七艺”,都涉及技能的学习。由于技能发展自身的特殊性,人们也一直探讨技能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一)主观性

学生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行为,在整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学习意志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并且呈现出正相关的影响。首先,兴趣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也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兴趣度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其次,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良好的动机是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再者,学习自信能够使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唤起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学习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最后,学习意志是一种在一定目的驱使下,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力量,能够帮助学习者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支配行动、调节行为、克服困难。

(二)阶段性

学生技能的发展是一个从知识到动作,从静态到动态,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准确到准确的发展过程,包括认知阶段、模仿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任务的难易程度,形成目标期望。它是技能知识或经验获得的掌握阶段,也是技能发展的知识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忙于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技能的局部动作,因而注意力范围比较狭窄,往往会出现很多多余的动作。但学生自身并不能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2.模仿阶段

模仿阶段即对所获得的技能知识的动作操作阶段,是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操作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练习,这是一个强调标准化、不断试错的过程。首先学习者将整套或者程序较为复杂的技能分解成单个动作进行模仿练习。接着,学习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掌握了一系列的局部工作,再将各个局部工作连成一个整体进行多次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在连贯各局部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各个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现象,影响技能的发展。

3.自动化阶段

技能最终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即动作已经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的状态。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6.学习者能够在各种条件下灵活自如地运用和处理,多余的动作与紧张的状态皆已消失,并且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动作,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这是学习者把显性知识重新归纳、整理,构建自身独特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的结果。

(三)持续性

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通过练习逐渐掌握某种外部活动方式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不断练习、逐步发展的过程。技能的精湛成就于大量科学的训练,反复的练习是技能习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暂时的“做到”并不意味着“学会”,只有经过反复练习,并能够保持和迁移的行为绩效,才是真正习得的技能。

二、学生常见的技能掌握问题

技能的学习历来是人类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是人们谋生及服务于社会的手段。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技能学习的认识不足或者理解不深,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困惑或问题。

(一)短期成效不佳

现代制造加工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人员的知识要广、技能要精。虽然学生们渴望获取知识、渴望掌握技能,但在短时期内学习效果却一般,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技能过程中的困惑。一方面,技能的本质是程序性知识的运用,“知道”并不是技能的全部,技能更强调“知道”后的“做到”;另一方面,技能的习得需要一个长期的巩固过程,从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从认知阶段发展成自动化阶段需要大量的、科学有素的训练作为支撑。

(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其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学生技能的掌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每个学生在技能发展的过程中,也无法保证教师上课讲授步调的一致性。尤其是从模仿阶段深化成自动化阶段,这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内化。因而很多学生只能止步于模仿练习阶段,无法熟练、准确、完善地获得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国职业类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自控能力差、接受能力低的教育实况下,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掌控力,仍会沿袭“灌输式”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记忆密度高的特点。教师们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将学生捆绑在了技能知识点的理论讲解上,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失衡的教育方式,不仅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技能掌握问题的调控对策

针对学生技能掌握问题,究其原因,有社会和教师的外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重新认识技能的内涵,将过去简单的动作技能的片面认识转到对操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组合的整体认识上来,内外并行,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技能掌握问题的调控对策。

(一)有效的讲解与示范

对技能最初的感知认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来实现的。教师是学生技能习得过程中的最大指导者,在学生技能发展中具有导向功能。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讲解过程中应适当把握讲解的度,过多的讲解会降低学习者的兴趣与动机水平,不足的讲解也会使学习者因无法充分理解而感到迷茫。其次,讲解中涉及重难点时,讲解与示范应有机结合,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知识传授效率的最大化。最后,在示范操作时应组织好学生的观看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教师应放慢节奏,采取重点演示、重复演示、纠错演示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直观了解操作的步骤,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提供参照。

(二)正确的指导与反馈

练习是实训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的关键。正确的指导是学生技能发展的重要保障,及时的反馈是学生技能发展的“催化剂”。首先,学生应当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遵循由浅入深、从慢到快的原则,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模拟练习。其次,必须要正确掌握练习的进度,合理分配练习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技能的形成与保持需要足够的练习次数或练习时间。但并不是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练习的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只有练习的进度快慢适度和次数分配得当,才能收到较好的练习效果。总之,练习的安排应根据技能的复杂程度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而定。

(三)增加实践的课程比重

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节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点为中心,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打破课堂的局限性,让学生们走进企业、走进生活。例如,在讲解“模拟电路”的过程中,教师联系一些小型企业带领学生们走进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观察电路的构成、功效、作用等,让学生们根据课堂讲解的知识点为该企业设计一个优化高效的电路方案,并进行现场改造演示。这种实践性强、实用性大的实景模拟,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因“人”而教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张载曾说过:“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由此可见,教师在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时,应以其学习特点和心理为根本出发点,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尽量选取一些学生们感兴趣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全面照顾式的教学最终就像猴子捡玉米,抱住了这个,丢掉了那个。而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尤其是向不同水平、能力的学生传授技能时,因“人”而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生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并针对每一个学生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情况,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有必要时还应该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于所学技能的印象,并在潜意识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跨岗能力,使学生的未来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落入因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的“好学生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恶性循环中去。此外,在课余时间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例如,让学生自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还可以倡导其参加各类信息创新竞赛、科技创意评比以及相关的信息科技社团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