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君主专制与民本思想的平衡
中国和西方都产生过君主专制,但中西君主专制的历史背景不同。中国的君主专制受天命和民本思想制约,西方的君主专制受贵族和宗教思想制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价值取向上,民本思想一直是一个重要内容。
殷商时期,天命是政治制度的主导思想,但是,当时并未能形成统一的、有系统教义的宗教。从西周始,重民思想逐渐产生,而且逐渐渗透到政治统治之中。到了东周,重民思想则已经成为较有头脑的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左传》《诗经》《国语》中,都不乏这种记载。如:
●“虢(guó)必亡也,虐而听于神。”“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内史过、史嚚(yín)语]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语)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穆叔引《泰誓》语)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yīnsì,祭天的礼仪),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左传》桓公六年季梁语)
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无不把“民”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以民心向背作为衡量政治优劣的重要标志。最典型的,则要算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秦汉以降,重民思想指导着历代皇帝的统治方略。包括像秦始皇那样的暴君,也对“黔首”十分重视。汉代诸帝的诏令,其中以“重民”“重农”“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内容最为常见。
是否重民,成为历代皇帝好坏与政治优劣的重要标志。
中国重民思想的产生和定型,与中国的农业经济紧密相关。古代农耕经济发达于西周,而重民思想也形成于西周,这二者之间不是没有关系的。农业社会的政治统治,必须以农民的“安居乐业”为前提。如果农民无法生存,出现“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局面,则政治统治就无法进行。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统治者,都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因之,“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就成为历代“明君贤相”的政治格言,行“仁政”、崇“王道”,也就成为历代政治制度的指导思想。
中西君主专制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中国的皇权除了受虚无缥缈的天命约束外,几乎不再受任何约束。而君主本身通过天命学说的神化,自己又是天命的代表。因之,中国的君权具有至高至上的权威,缺乏外部的制度性限制。而民本思想对于皇权的随意性,则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从西周起,对天子的约束,主要表现在自省方面,即君主自我克制,自觉遵循“敬天”“尊祖”“保民”的基本原则。此后,这三种基本原则历代相传,只不过互有消长、侧重不同而已。秦汉以后的政治体系中,民本思想成为皇帝以及臣下、包括全体官吏在内的共同行为准则。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制度,一概受民本思想支配。不重民的君主,则必然受到“天命”假借民众之手的惩罚。
为了保证民本思想得以贯彻,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措施,这些制度措施,一直延绵不绝。其中最主要的有:
●纳谏、兼听;
●为民表率、勤政爱民;
●重视农耕、使民以时,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同君主专制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同现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区别。重民也好,纳谏也好,都必须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都必须以维护君主专制而不是以冲击君主专制为前提。民本思想不是君主专制的对立面,而是君主专制的补充物,即以民本思想来防范暴君,以开明君主来体现民本。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君主专制之间,存在着互相平衡关系。在这种平衡的支配下,开明专制就是最好的政治统治模式。明君贤相式的清官政治,一直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良好政治典范。掌握君主专制与民本思想的微妙平衡,是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基本内容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