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论丛·第九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河北道

乌蒙州

乌蒙州见于《李多祚墓志》。《墓志》记载:“多祚,盖川人也。曾祖讷,乌蒙州都督。祖利,乌蒙州都督。父辩,乌蒙州都督,赠左武卫将军。”[36]多祚出自靺鞨何部不详。《新唐书》记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37]。《资治通鉴》则记多祚,“世为靺鞨酋长,以军功得入宿卫”[38]。即多祚是以乌蒙州都督子弟的身份入朝宿卫,以军功历位右羽林军大将军[39],是在唐军事系统中成长起来的将领,进入唐军编制,已成为中央官员,本人未继承部落都督。多祚父祖四世任乌蒙州都督,存在时间较长,而乌蒙州又不在幽、营内入诸蕃州之列,应是唐在其部落本土所置的府州,时间在唐初,也就是薛延陀灭亡前后,初置当隶营州都督府。

儒州

《文苑英华》卷六四七樊衡《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提及“北郡长上折冲兼儒州都督乌承恩”[40]。开元二十一年(733)乌承恩为儒州刺史。乌氏出自乌罗护,乌氏诸将活动于幽、营之间[41]。乌罗护活动的中心区域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扎赉特旗境内[42],唐贞观二十年(646)六月,唐太宗为了对付薛延陀,派校尉宇文法前往乌罗护、靺鞨,恰逢薛延陀阿波设兵于东境,宇文法率靺鞨出击,大败薛延陀[43]。所谓校尉乃是东夷校尉,为唐初管理东北诸部的机构。宇文法以东夷校尉的身份调发靺鞨兵,说明当时一些靺鞨部落及乌罗护已经附唐。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诏:“其室韦、乌罗护、靺羯(鞨)等三部被延陀抄灭家口者,亦令为其赎取。”[44]即乌罗护等部落享有唐属民的身份。儒州不见于侨置幽、营境内的蕃州之列,情况应与乌蒙州相同,是贞观后期在乌罗护本部设置的蕃州,后来乌氏酋长携部族入居幽、营一带,初置应隶营州都督府。

源头州(或源州)

源头州或源州见于李峤所作的两则制文。《授乌薄利左金吾卫大将军制》:

鸾台,冠军大将军、行右豹韬卫将军员外置、检校源头州〔都〕督、良乡县开国男乌薄利,族茂蕃庭,位参朝佐。怀恩慕化,守义全忠。宜锡殊荣,以旌美烈。可左金吾卫大将军。主者施行。[45]

《封乌薄利归义县开国子制》:

鸾台,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检校源州都督乌薄利,家近圆城,任隆方岳,惠洽藩部,功宣朝廷。扶津构虐,隧穴生氛。能拒祅凶,固守臣节。逾马韩而献册,泛鲸海而申虔。计议并深,忠恳咸到。书劳有典,方隆将帅之班。举善不遗,宜拓公侯之宇。可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仍封归义县开国子,食邑一千户。主者施行。[46]

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所记前蜀源州下注云:“遍考《新、旧唐志》及《九域图志》、《寰宇记》,皆不载源州建置之由与其地。”[47]《资治通鉴》所记源州,点校者已指出实为剑南道渠州之形误,胡注难免有落空之嫌。胡三省的注说虽与李峤制文中的源头州或源州无关,但是相关唐代地志不载源州的看法则是正确的,源头州地志更是无考。制文说得很清楚乌薄利为地方守宰,统领的是蕃部落,源头州(或源州)为蕃州,并且为唐书地志失载的蕃州是明确的。

李峤在武则天长寿元年(692)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等人后转为凤阁舍人,“则天深加接待,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圣历初,与姚崇偕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兼修国史”[48]。制文大约成书于长寿元年(692)至圣历元年(698)间。这期间发生了万岁通天元年(996)营州契丹松漠都督府李尽忠的叛乱,这一变故影响到唐在整个东北地区的统治。由于乌薄利未从逆叛乱,故而唐为其加官晋爵。乌氏出自乌罗护,源头州(或源州)不见于幽、营二州内入蕃州之列,理应也是唐初在乌罗护本部设置的府州,隶营州都督府。制文中乌薄利爵为良乡县开国男,应是其后来携部入幽、营二州之间的缘故。制文虽有“扶津构虐”、“逾马韩而献册,泛鲸海而申虔”,其意在强调乌薄利远表忠诚,并非指乌薄利本人出自高丽、百济,或所领州在高丽或百济故地。

东栅州都督府

东栅州都督府见于《阳玄基墓志》。《墓志》记载:“唐显庆三年,从薛仁贵平契丹。龙朔元年,随契苾何力破鸭渌,授游击将军、左骁卫善信府果毅。总章元年,授鹿陵府长上折冲,仍检校东栅州都督府长史。诛反首领高定问等,封定阳郡公,食邑二千户……俄授左卫翊府右郎将,于鄯城镇守,频破吐蕃贼。永隆二年,加授左金吾中郎。”[49]据志文阳玄基改授折冲时,“仍东栅州都督府长史”,实际职事未变。可知,东栅州都督府是灭高丽后所置。《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记载高宗灭高丽后,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后所存州仅十四。东栅州都督府不见于所存九都督府十四州名目中,为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初置时所领州。金毓黻认为两唐书所载高丽府州,皆在辽东故地,“置鸭渌江左岸之地而不言”[50]。东栅州都督府应在鸭绿江之南,确址俟考,应弃废于阳玄基调任陇右备御吐蕃后,或者说是安东都护府撤离平壤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