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不是每个时代都是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有的时代是历史发展的停滞时代,有的时代是战争时代,有的时代在暂时倒退。而我们正好遇到了世界的大发展时代。在发展中会产生快速发展的机会,这种机会抓住了就能使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腾飞。同时,也会产生困难,这种困难就是挑战,如果在困难面前倒下了,不仅不会发展,还会倒退,甚至被消灭。在发展中,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发展意味着有的国家比原来更强大了,有的国家则相对变得弱小了。在强弱变化中,会产生利益分配结构的变化,新的利益冲突就会产生。再者,因为有的好事的产生是一因多果的,我们只想要其中的一个结果,因此就会产生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而且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主体,不只是民族国家了,还有各种国际组织等。这样,每个国家都要在这样的大发展和大变革的过程中,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使本国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们个人的观念也应该与这样的“三大”同步,因为我们个人的事业也需要与这样的大背景相适应才能获得发展机会。

(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性共识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这是每个国家都将面临的问题。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一些刚性的问题。而经济发展了,人们则有了安身立命的条件,并能为其他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撑。而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能大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在科技的推动下产生的。目前,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生产能力快速提高,大量的商品需要找到消费场所才能使资本循环起来,从而产生剩余价值。本国市场饱和了,自然就要到全球去寻求市场。尽管每个国家都把经济发展放到了首要位置,但怎么发展是有差异的。有的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的基础上,有的国家则不仅说要采取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在实际按这种战略进行经济发展的部署。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通常是同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指的是整个社会中除政府之外的部分。政府越小,社会就越大。政府负责管理,而社会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因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经济越发展,社会越繁荣,人民群众越能获得经济利益方面的满足。

每个大发展的时代,都与科技革命有关。当代新科技革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而且很快就被付诸使用,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导致了人的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悠闲,个体也很难预见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新的产业重点给人带来机遇,同时旧的产业重点在衰退,使得旧的产业工作者可能被淘汰。新的产业重点产生了相应的新的经济形态,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深化和扩展了国际分工,推进了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多少年前,出国是一个很难、很新鲜的事情,而现在出国学习、出国投资、出国经营、出国定居和出国旅游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市场需求在快速变化,出现了“海归”变“海待”的现象。“跳槽”也成为了普遍现象,个体越来越难在一个工作单位“从一而终”了。损人利己的现象也变得比较严重,慢慢地人们也开始意识到需要保护自己的职业道德“羽毛”,否则“跳槽”会遇到障碍。

全球化对一个国家既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为了吸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成果,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大量的成本。本来发展中国家以为可以避免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出现的问题,结果发现有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就像是一个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你选择了其中一面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承受另一面带来的坏处。工业化带来了城镇化,因为农业的机械化,使得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大幅度减少,而且农业生产也慢慢变成了工业生产的一个部分。市场化开始无孔不入,地方市场快速变成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本的市场运作方式,刺激人们进行浪费性的消费,加之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资源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哪个国家首先用光了资源,又没有钱来买他国的资源,或者有钱也买不来他国的资源,哪个国家和民族就将面临灭顶之灾。

虽然各国都处于大发展过程中,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发展阶段。先发展者总是能从先发展中获得巨大利益,当然他们也是最先需要面对信息化带来的问题的国家。每种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利益与问题并存的。我们通常是先获得其利益,再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在体会着交织着、信息化的快速工业化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在承受着这种快速而复杂的变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在发达国家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以更复杂和更集中的方式出现。好与坏都那么突出,投射在人们的心灵上,就一半是喜悦,一半是焦虑。

目前,各国都在力图找到新的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也在努力保护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的国家只是在保护本国的资源,而浪费着他国的资源。目前人们普遍意识到,没有经济增长是不行的,这是基础,但只有经济增长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的单方面发展,不会给人类带来普遍的幸福感。经济发展应该放到全面发展的框架内来进行。必须减少社会排斥,要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进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的包容性发展。要减少社会排斥,就必须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要开放所有的机会,并保障机会平等。能够标准化的程序要标准化,使得衡量标准更为客观。在能够数量化的方面要数量化,但不能僵化。要估计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希望,让人们参与决策。也就是说,一方面要规范化;另一方面要人情化。规范化让人感觉更为公平,而人情化让人感觉更加温馨。目标是要让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则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环境被破坏则会导致不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在一个社会内部,要公平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在国际社会中,也要公平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

虽然各国都在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因为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因此各国面临的任务也不一样。发达国家一方面在调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在进行福利制度的改革。各国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突出经济发展重点,结果多少都会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调。而失调的经济结构会阻碍一个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而福利制度是否普惠,而且是否会导致人们普遍懒惰,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个全球大发展的时期,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可以高枕无忧,因为不进则退。新兴的市场国家的明显变化是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全球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这些国家中出现了明显的不均衡现象,有的地方发展得比较快,有的地方发展得比较慢;也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有的产业发展太快,有的产业则发展太慢或得不到发展;更出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有的地方的发展是以极大地牺牲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的。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采用了许多人认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仍然经济发展缓慢,从而导致普遍贫困,因此出现了社会动荡的局面。20世纪后产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发展状况都赶不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革

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加快,一方面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人们失去了稳定感和安全感,产生了浮躁情绪,开始变得急功近利。人口不仅在全国流动,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和产品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在一个小镇里也能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资金和信息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各种社会要素都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全球化了。

来自全球的影响,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看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因此产生了人们的尝试欲望,尤其是产生了尝试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欲望。面对本国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可以采取发达国家的方式来解决。许多国家的单一的社会结构开始变得具有包容性,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允许人们尝试更多元的生活方式。由于个人感觉很孤独和无奈,因此参与到各种新的社会组织中,参与不同的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各种非政府组织,它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家庭的规模在缩小,主要表现在孩子们结婚后通常就不再与父母同住,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的数量在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在养老院里度过自己的晚年。人们生孩子的目的逐渐变得非功利化,主要是尽社会义务和传宗接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是为了养老送终而生育孩子。由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增长,老龄化趋势严重,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加大。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让人们能够快速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使得人们都成为“消息灵通”人士。人们似乎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而在分析信息的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因此信息在脑袋里通常是以碎片的方式存在,让人们感觉很乱和很迷茫。

资本主义国家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在普遍化,使得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和明目张胆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个人的权利与个人的利益是难以分割的,因此个人的权利意识增强。他们参与各种能够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的社会组织,通过这种社会组织来参与各种公共事务。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因此安全意识增加。而经济不安全,最容易给人带来挥之不去的焦虑,因此人们普遍关心社会福利。各种竞争压力和负面情绪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问题。环境恶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价值观上不认同,让人们找不到归宿感。凡是问题突出的地方,都是人们关注的地方。社会强调什么通常就缺乏什么。

人们对于投资风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前很多人认为下海就能赚大钱,后来才发现,下海只有一些人成了大款,而很多人的生活状况则比下海前还要差。因此,很多人现在希望找到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而社会力量的不断加强,就要求国家在运行上和职能上都要加以调整。公务人员的“官气”普遍让人感觉反感。人们不再接受他们高人一等的姿态,要求他们与大众平等,甚至要求他们真正成为人民的服务员。

(三)国家间竞争更加激烈

市场的全球化把国家与国家连接了起来,使得一国的兴衰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各国参与全球化的动机是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的失落会导致本国发展环境的恶化,因此国家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并且从经济竞争发展到全面竞争,从区域竞争发展到全球竞争。竞争的核心是围绕生产力的发展竞争,主要集中在市场、资源、人才、标准等方面。市场份额的大小,意味着产品的消费环节是否畅通。资源的价格是否低廉,意味着市场竞争力的大小。达标意味着品质。在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时候,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不仅要考虑价廉,而且要考虑商品的品质。因为各方面的创新都需要人才,所以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在竞争中处于关键地位。

而要能够吸引人才,不仅需要诸如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物质资源构成的硬实力,而且还需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物质财富,就被其他国家看成是暴发户,没文化,就会失去软实力方面的竞争力。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在通过舆论美化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也在通过舆论丑化其他国家。一个国家被丑化后,会很没有面子。国家领导人出访或国民出国,他国的人都会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们。

在激烈的竞争中,出现了比较优势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因此导致了国际格局的调整。有的战略联盟在解体,有的战略伙伴关系则在形成。利益格局的变动性,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动。昔日的敌人可能变成今天的朋友,昔日的朋友也可能变成今天的敌人。国家利益是各国在外交中考虑的主要因素。好的国家与坏的国家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损人利己。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共赢来发展,这样的发展虽然是在追求国家利益,但并不损害他国的利益。

在发现了新的机遇和需要应对新的挑战时,国家都会相应地通过深化改革来调整政策,目标是要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使得本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具有竞争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采用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在文化方面,强调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本国的民族凝聚力。在社会发展方面,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民生。许多国家之间都在互相比较、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以便让本国变得更好、更强。

在所有的国家关系中,大国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更大。冷战后,大国关系正在进行重大调整。各大国都有了紧迫感。有的国家力图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而有的国家在谋求获得主导地位。它们为了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但是由于利益差异是存在的,因此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矛盾和摩擦,有时会出现对抗和冲突。每个大国都会根据自己的现状来作出是让冲突升级还是暂时妥协的决定。如果一个国家在冲突中得大于失,它就会让冲突升级,反之则会暂时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四)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代表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其结果导致的是信息在全球的快速流动。在互联网上,不仅有工具性的信息,而且有思想性的信息。而思想的内核是价值观。根据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创造出来的东西就是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的文化体现。文化交流指的是不同的文化之间互通信息,告诉对方本国文化的来龙去脉,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交流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对方,而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且文化交融通常发生在文化交流之后。通过文化交流,各方懂得了他方,并感觉有的文化可以吸收到自己的文化中,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于是就会把他国文化通过变形而融入本国文化之中,从而实现文化的交融。当然,也存在不进行文化交流就进行文化交融的情况。有的国家在没有进行充分的文化交流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进行文化交融,在误解他国文化的情况下交融出一种杂混的文化。未来各国应该在充分理解他国文化的前提下再进行文化交融。

文化交锋可能发生在充分的文化交流之后,也可能发生在这样的文化交流之前。有的国家在没有理解他国的文化之前,就想当然地把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对立起来。有的国家则是故意歪曲他国文化中存在的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压他国文化,从而削弱他国文化的影响力。有的文化交锋确实是建立在充分的文化交流基础上的,但是如果一国的价值观与另外一国的价值观是势不两立的,就会产生你死我活的文化交锋。这样的文化交锋的输赢对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生存软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因此,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社会中崛起,必须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相应的具有穿透力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具有说服力的文化传播方式。因此,争夺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凝聚起全球的力量,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每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各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在各种价值观指导下创造出来的文化更是纷繁复杂,表现形式也非常不同,各种形式的象征意义更是不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刚性的,一个国家无法跨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因此而产生出不同的价值观。捍卫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在捍卫本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因此,不能强制他国改变适合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发展道路,也就不能强制他国采用与这种发展道路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并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其价值观和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都是一脉相承的,否定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否定了一个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优秀文化,就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这个民族就没有了根。民族都没有了,还怎么谈民族的崛起呢?狭隘的民族主义,指的是只认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优秀的,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劣等文化或根本否定他国的文化。值得提倡的民族主义是尊重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作为自己民族的代表,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上看,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可以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具有自豪感,才能给他带来民族自信。因此,弘扬本国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它现代化,融入本国的现代文化中,才能不割断历史,才能继续前进。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西方中心论”。西方文化成为衡量各国文化优劣的标准,这种状况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普遍自卑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民族必须从自己的历史中去找寻自己民族的优秀和独特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并在本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中进行创新,创造出既有全球的共性,又具有民族特性的民族文化。由于各国发展的特殊性,价值观的特殊性是难免的。全球的和谐只能建立在相互尊重他国的价值观的基础之上。

目前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上小康的社会,还是一个文化上的小康社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的总体历史及思想和文化史,从中国人的视角和中国人的方式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找出可以继续发扬光大的优秀文化,在平等地吸纳各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上,建立起中国的“大合”文化。在这种文化中,需要做到“中外融会、古今贯通”。是否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文化,对于中国人重塑民族自信和以文化大国的姿态走上世界舞台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一个人需要有安全感才不会焦虑。而人通常是生活在一个国家之中的。自己生活的国家是否安全,影响到个人对于自我安全的感受。一个国家的传统的感觉主要来自军事、政治和外交等方面。我们在阅兵的时候看到本国的军事力量强大或在战争中看到本国的军事力量处于优势地位,这都会让我们有安全感,因为这样我们的领土就能够保持完整,每个国民都不会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当我们国家的政治处于优势地位,我们在国际社会中就更有发言权,影响力更大,不会屈从他国,从而能够很好地维护本国的正当利益,使本国的主权不受侵犯,我们就会感觉安全。由于我们国家的外交处于优势地位,能够很好地协调好与他国的关系,不至于产生外交冲突,我们通常感觉到安全。

传统安全依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国际安全的基石,但是在冷战结束后,出现了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在现代的全球社会中,各大国依然把军事力量的提升放在关键位置,但军事变革的核心已经信息化。而且一个国家不仅在国内进行军事布局,不仅是要在一国范围内维护本国的安全,而且要到世界这个大棋盘中去进行军事布局。世界这个大棋盘,就像是围棋的棋盘一样,有的地方的重要性大于其他的地方。这些比较重要的地方就属于战略要地。有的国家具有无法再生的重要资源。有的国家构成了国际要道。西方大国都在争相控制这样的地方。

在军事方面,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在谋求多维作战空间的优势,以便用其威慑其他国家。另外,加快组建战略联盟来对付潜在的对手,对它们进行战略围堵,中国就属于被围堵的对象之一。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这种竞争战略下,很多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对抗升级的导火索,因此出现了国际军事竞争的不确定性,没有防备则可能失控。西方大国还会以各种借口谋求自身的战略利益。很多国家有同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在它们没有战略利益的地方,它们就会置之不理,否则就会对他国进行内政外交方面的干预。当有的国家不听话,而这些国家在战略位置上比较重要或者有它们需要的重要资源,它们就会用战争手段推翻现存政府,扶植它们的亲信当政。而这样的做法必然导致国际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

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包括的领域和问题很广。在经济方面,金融动荡会波及各国。开发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越容易受到金融动荡的影响。有的国家主要靠他国生产粮食。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自己的国家是否有本事弄到粮食,就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如果不与能源供应国搞好外交关系,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能源。发达国家把很多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对有的国家来说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有的国家为了雇用廉价劳动力,表面上在抓黑工,实际上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非法移民者以偷渡的勇气,在偷渡成功后,又通过大赦的方式给予他们希望,使得他们能够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作为黑工存在着。有的国家对于他国的贪官污吏也视而不见,只要给本国带来经济利益,不管那些钱是否是黑钱。另外,恐怖活动和全球性的传染病和产品安全问题,都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围。

非传统安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跨国性、不确定性、转化性和动态性等,因此只靠单个国家的力量无法解决这样的安全问题,因此人们生活在一个高风险社会中,这样的风险通常是无法投保的,经常是防不胜防的,落到谁的头上谁就倒霉。有的时候甚至处于谁都可管可不管的境地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建立新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来进行应对。各国在组织国际组织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