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随时准备:机遇永远青睐有备而来者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常有人羡慕别人机遇好,命运好,却从来没有看到别人光鲜背后的艰辛与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生活中,那些躺着等待机遇的人,做“守株待兔”的梦想,却不知道,能否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人们知识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准备,在于勤奋努力……因为,机遇总是青睐有备而来者。
计划让你先人一步
居里夫人说:“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有一个推销员,刚刚做推销工作不久,发现自己的组织能力极差。他打出了2000多个电话,平均每周40个。记录一多,工作就有点找不着方向了。他非常渴望找到一个使自己工作井然有序的办法,但是一时也不得要领。工作一段时间,他意识到,也许准备计划比投入工作更重要。他把所打的电话记在卡片上,每周有四五十张,然后根据卡片的内容安排下次的工作,再排出日程表,列出周一到周五的工作顺序,包括每天要做的事。
这些工作要花去四五个小时,内容非常琐碎枯燥,往往大半天时间就这样没有了。年轻的推销员本想放弃,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做事十分省劲儿。他不再是急急忙忙到处打电话,而是胸有成竹地去会见客户。因为已经准备了整整一周,这一周里都在考虑见了客户应该说一些什么,要准备什么样的建议——因为准备充分,精神饱满,见面格外顺利,推销员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他现在把推销工作当作一场战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并且他确实在了解对方的准备工作里尝到了甜头……这样过了几年,他在职场越来越顺,并且摸出来了自己的一套策略。将星期六上午改成“自我组织日”,周六下午和周日全休。
他发现好好腾出来思考的那半天,胜过匆匆忙忙瞎忙五天。而善于做准备计划,让他接下来的工作效率高得惊人。
花足够的时间去做计划,能将事情做得更加简单有效,这是所有明智者执行的准则。“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交给两兄弟一人一把生锈的柴刀,看谁砍柴多。一个拿了刀就往山上跑,跑上去就拼命砍,另外一个却先找磨刀石,找到之后花很多时间将刀磨得光光溜溜的才上山。最后,自然是后者砍的柴多。
生活中很多人,将自己弄得像个陀螺,为学习或者工作没完没了地转,卖力不讨好。比如,另一位刚入推销生涯的小伙子抱怨自己忙得连一条领带也买不上,可是工作依然乱如一团麻。他向那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取经。成功的推销员告诉他:“富兰克林说过,一些人始终生活在古老的年代。因此我把表拨快一个半小时。你可以利用这点时间读读书,想一想当天的工作。当然了,利用那点时间多睡一会儿,也是挺美的。完全看你怎么选择。”小伙子立刻就买了闹钟,并且参照那位成功推销员的办法,将星期六列为“自我组织日”。不出几年,他由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推销员变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销售经理。
再举一个实例吧。
芬林斯·杜伦是费城联邦人寿保险公司的领导人,曾经给西部分公司经理打电话说希望下周二能见到他。可是西部分公司经理说他也殷切盼望,但周五才有时间。芬林斯·杜伦只好等,到了周五共进午餐时,他问西部分公司的经理:“你这一周都在公司吗?”他说:“是,我在。”芬林斯·杜伦说:“这么说,你周二也在?”他笑着回答:“是。”芬林斯·杜伦感到非常生气,因为他一周跑了两趟。可是这位经理解释说他必须花好几小时来计划本周工作。按照计划,周二有很多事情,排得满满的。他之所以有现在的工作成就,完全是因为严格遵守计划,他的所有工作都是按照计划,提前准备好才采取行动的,这是他成功的秘诀。
计划,就是为未来做科学合理的准备,但是它以“过去”为依托,也就是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为未来的生活出谋划策。一个好的计划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在对当前客观情况的考察中,在对个人主观条件的分析中,不仅提高了自我认识能力,而且对这个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种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长时间规律性的持续的实践。我们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冲击你的学习工作计划,也就会产生计划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很多人因此就打乱了计划或者放弃了原有计划,导致最终一事无成。其实计划也是根据个人性格来的,在因为个人情绪或者意外事故导致无法坚持原有计划时,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下调整,有一个短暂的缓冲阶段,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困难,保证计划的实施。
计划,本不过是在梦想实现过程中,需要坚持付出行动的其中一部分。
有准备的人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往往心里有底,有勇气,有行动力,能使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斐然的人,大多数都是善于坚持,善于做好准备工作的人。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老人们往往在一年开初定好这一年的计划,在一天早晨想好这一天要完成的事情。有计划者在行动上就能达到先人一步的效果。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而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哈佛大学对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收入变化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文字性计划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83%的人对职业发展没有设定过目标,他们的收入在这里作为参考基数;14%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但没有书面记录下来,他们的工资是前者的3倍;3%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并书面记录下来,他们的收入平均是第一类人工资收入的10倍。
造成这种等级区分的,当然有机遇、关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却是计划。
羡慕别人不如自己奋斗
我们发现身边多出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牛气哄哄地炫耀他认识什么人,或者他昔日的老同学现在混得怎样怎样,或者某某名流以前就住在他家旁边的小巷子里……
他们对别人的成就津津乐道,靠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攀缘前进,自己却睡在空想大壳里,认为那些成就发生在自己认识的人身上就很有面子,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大可能。他们习惯了膜拜与羡慕,不屑做好身边的小事,只想去做天边的大事,他们把自己看得过高,到头来却陷入迷茫之中,成为社会里最最卑微浮夸的那一个群体。
如果冷静下来想想就会明白,在人生过程里,没有人能将我们打败,除非我们自己。也没有人会帮助我们一辈子,每个人的上帝都只能是自己。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猪每天吃完睡睡完吃,长得白白胖胖的就等待被宰掉。它说,假如能够再活一次,它最渴望做的是一头牛。虽然非常累,但是名声好,口碑好,活着也有点劲头。可是牛却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宁愿做一头猪,每天只想着吃,吃饱了就睡觉,睡够了就再醒来吃,不用辛辛苦苦流汗受累,活得逍遥自在,一辈子没啥遗憾。而天上的老鹰说,假如生命可以重来,假如可以再活一次,宁可做一只鸡,口渴有水喝,饿了有米吃,冷了有房子住,危险来了还有人类的保护。可是鸡说,假如生命可以重来,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只鹰,一只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的老鹰,要多威风有多威风。
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是张口闭口别人家孩子怎么听话怎么优秀,自己总是觉得别人家父母怎么通情达理,怎么令人羡慕。我们总是不自由自主地会去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羡慕别人拥有的家庭、别人新交的对象、别人的高学历、薪水不菲的工作。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过,也许在另一个角落,这些我们羡慕的朋友,也会暗地里羡慕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就像街头乞丐羡慕富豪人家的锦衣玉食,富豪人家羡慕街头乞丐的潇洒不羁。
人总是这样不知足,总是这样对别人的成绩充满了艳羡,自己却没有那个魄力去吃苦去奋斗。许多人幻想有一天一觉醒来,自己就会什么都有了,成了一个最令别人羡慕的人,就好像自己羡慕的那一种人一样。我们总是拿那些我们认为接近完美的人来做比较,来当作生活里的一桩新闻与参照点。可人们总是忽略,人都默认家丑不外扬,只把最好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任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有他的痛苦与不如意,那些痛苦与不如意即使展露出来,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示弱无非自打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别人光鲜的那一面。
人类社会习惯醉心于各种没有意义与价值的比较。一个单位的互相比较工资待遇,家长们互相比较孩子的成绩,婆婆们互相比较谁家媳妇贤惠。人又有妒性,有时候越比越气人,越比越不如意,为什么别人家孩子总是那么听话啊?为什么别人家家长总是那么通情达理啊?为什么人家就过得顺顺畅畅皆大欢喜啊?在比较中,在对别人的羡慕中,我们甚至失去自我,脾气暴躁,导致原本好的人际关系越发紧张。其实,这个世界上我们羡慕的许多事物,都只是表象而已。
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真心值得我们羡慕的人了吗?
当然有!而且大有人在!可是我们不应该仅仅羡慕那些人得到的比我们多,享受的比我们多,我们更应该体会他们是如何善于奋斗的。他们背地里是付出了多少艰辛与汗水,才能达到今天的位置。
人,都有向往美好的心理,期望可以活得更加精彩,都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却常常没有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者没有将表面的现象看得更加深入,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每个人的环境和心理世界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掌握某些客观规律,通过观察别人的长处来修正自己的短处,通过奋斗来达到幸福的人生。与其牛气哄哄地羡慕自己认识什么人,不如借鉴别人努力的过程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你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有一个男孩子十分崇拜学者杨绛。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他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一些人生困惑。
杨绛回信了,男孩子激动地拆开信封,只见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用毛笔书写的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外,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位高中生的迷茫,是所有青年人的迷茫。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时候,是最困惑最不知何去何从的。几乎所有年轻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思绪万千,前路茫茫,对这个社会与眼前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失望。好像努力蹦也只能蹦那么高,何必花费不必要的精力与心思呢?许多年轻人,选择暮气沉沉地过日子,除了应付学习或者上班外,其余时间就邋遢不堪,整天窝在房间里玩游戏睡大觉,在玩游戏和睡大觉之余,偶尔得了点空闲的时间,就开始胡思乱想。想的也不过是哪个女孩漂亮,要是能追到做女朋友就好了,哪一家外卖好吃,下一次还点他们的。要么就想哪个哥们太不够意思了,找了份那么好的工作居然都不请客吃饭!也会想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青春如此短暂,一定要好好努力,在30岁或者40岁之前,达到哪些人生目标……可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就和那位高中生一样,只是想一想,年轻学生想了半天没有看书,上班族想了半天并没有在事业上投注更大的热情与创意。大家得过且过,一起玩游戏,一起吃吃睡睡,一起任房间里乱七八糟,最后就毕业了,一年一年过去了,很快青春不在了。
他们仍然说,想读书,可是哪里有什么时间。想做一件事情,可是哪有什么精力。他们宁愿将时间大把大把地用来思考,越思考越焦虑,越焦虑越不安,越不安越迷茫。最后回到那个高中生的状态上去: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或者也可以说:更多人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
何止今天的杨绛先生,早在千年之前,荀子在《劝学》里就提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意思就是:“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善于学习罢了。”
扪心自问,我们很多人,在痛苦的时候,迷茫的时候,都愿意承认: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行动太少。那你有没有观察到,如今社会上越是家庭富裕的人家越是重视教育,越是小家小户往往越是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富裕之家最注重后代的教育问题,是因为他们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种力量不一定是直接的金钱财富,但是可以充实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思维,改变人的气质,精神大富才是一个真正不会贫瘠的人。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迷茫?
因为青春最盛的时候也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一个不读书,又不去做事的人,就会坐在那里没完没了地想,并且他的想不是为接下来的行动有计划有理想地想,而是盲目的思绪飘到哪里算哪里。人类偶尔需要这种盲目的思绪来放空自己的心情与大脑,凡事都有度,持续在那个状态就有问题了。只是想想而已,毫不费力地想想,正好迎合人类懒惰的心理。并不富足的内心,没有多少资源可以供来思考。不是每个人终日在那里想就能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更多的人脑袋空空心灵贫瘠,想来想去,都停留在一个小局限的范围,越想越空,越想越烦,越想越焦躁。最后焦躁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就出现了开篇那一个高中生给杨绛的信里面长篇大论的迷茫了。
杨绛先生真是一针见血啊,让年轻人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想得太多行动太少。
有则寓言故事也是这样的。国王的宫殿招聘新厨师,有两个人自告奋勇报了名,评审官叫厨师一上来,厨师一上来就在评审官面前说炒菜的几个要点,怎样注意火候,讲了很多关于厨技方面的知识,评审官示意厨师一下去。厨师二一上场就对评审官说:“您给我几十分钟,我将会做一道菜,到时候您检验一下就知道好与坏了。”评审官没有让厨师二做一道菜,而是马上选择了真才实学的他,因为厨师一口头上说得那么好,但是他并没有用行动来证明,所以评审官知道厨师一是到宫殿中骗吃骗喝的小混混。
说得太多或者想得太多,让人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便是今天年轻人的通病:想得太多,读书太少行动太少。所以,与其在深夜辗转反侧思考,不如翻身起来工作学习;与其在空虚里越想越垂头丧气,不如激情昂扬投入奋斗!
机遇不会光顾那些生命中的看客
“你尽可以把我的所有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去。但是,只要保留我的组织机构和人才,四年之后,我将仍然是个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近代企业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世界著名的“钢铁大王”和亿万富翁。人们议论起美国最富有的大财阀,总是把卡内基的名字和“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名字列在一起。
卡内基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他以自己非凡的天赋、聪明才智和善于抓住机遇的应变能力,使自己在竞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使自己的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名震天下的大富翁。
1860年前后,卡内基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西段任秘书,开始做股票投资。由于他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借了600美元当了股东,3年竟获得500万美元的现金红利。这是卡内基获得的第一次成功,是他发家的开始。
一天,宾夕法尼亚铁路西部管理局局长斯考特先生突然问卡内基:“喂,卡内基,你能筹集到500美元吗?”卡内基面露难色,十分尴尬。
因为他父亲刚刚过世,为支付丧葬费、医药费,他全部的积蓄仅剩50美元。斯考特见他困窘的样子,便说:“我的一位朋友过世后,他太太将遗产的股份卖给了友人的女儿,现在这位女子急需用钱,想转让股份,是亚当斯快运公司的十股股票,恰好500美元。红利是一股一美元……”
“这么大一笔钱,我实在是筹集不出来。”卡内基一脸无奈的样子。
“那好,我先替你垫上,无论如何也要把它买下来。”斯考特先生坚持让卡内基一定要做成这笔生意。
第二天,斯考特先生却犹豫起来,他问卡内基:“对不起,人家非600美元不卖。还要吗?”
卡内基却一反昨日的态度,坚定地说:“要。我一定要,请代我先付600美元。”由于斯考特先生昨天对他的坚决支持,他的自信心坚定起来,毅然决定去拼一把。
1856年5月,卡内基用借据和股票做担保写了一张610美元的借据,半年利息10美元,交给了斯考特先生。
半年后,卡内基母子俩节衣缩食,向亲戚高利借款,以房子为抵押品,千方百计总算还清了所借的债款。不久,一封装有10美元红利支票的信寄到卡内基手中,他把其交给斯考特先生作为利息。卡内基像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那样,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叫伍德拉夫的设计师找到卡内基。他设计发明了一辆卧铺车的模型。这种卧铺车可方便旅客夜间旅行,构思奇特新颖,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客车车型。卡内基把他请到斯考特的办公室。斯考特当时任阿尔图那事业总部部长。他看到伍德拉夫设计的卧铺车模型,非常感兴趣,为其巧妙的构思所吸引,双方当即达成交易。
伍德拉夫说:“如果你们准备制造,请付给我设计费和专利使用费。”斯考特爽快地答应了伍德拉夫的要求:“好的,请快制造两节来看看。”
走出斯考特办公室,伍德拉夫游说卡内基说:“卡内基先生,有没有意思合伙做这笔生意?我打算开一家卧铺车厢制造公司,你出1/8的资金……要您马上拿出1/8的资金,或许有些困难。第一次只要您付217美元5美分,第二年再按同额的比例付款。也就是说,随着订货的扩大,再增加投资金额……”
卡内基不想放过这个机会。他走访了匹兹堡的银行,申贷资金。银行对他的计划很感兴趣,那位银行家对他说:“那是值得投资的事业,我愿意借你。将来若是赚了大钱,要存入我的银行啊!”试投产后,卧铺车厢的订货单非常多,许多铁路公司对新车型给予了极大关注。卡内基这次投资获得成功,他投资的200余美元,一年之间的红利不下5000美元。
卡内基后来被提升为匹兹堡管理局局长,他与创办匹兹堡钢铁工厂的柯尔曼出4万美元买下了斯陶利农场。这是一个盛产石油的地方。他雇佣马车拉油桶,用平底船行驶于阿勒格尼河不停地运送石油,建立了贮油槽,大量存油,等市场油价上涨时高价卖出。一年后,卡内基分到100万美元的现金红利,3年后达到500万美元。
卡内基以600美元买下的股份,3年后,他就成为拥资500万美元的富翁。他出色的才干与非凡的能力,使他日后的事业如日中天,步步走向辉煌。
他没有满足自己一时一事的成功,他有更高的目标去追求。29岁的卡内基把目光投向了钢铁业。“美洲大陆现在是铁路时代、钢铁时代,需要建造铁桥、火车头和钢轨,钢铁是一本万利的。”卡内基准确地预见了钢铁业发展的大好前景,他毅然辞去了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职务,带着如何实现自己理想的思考,渡过大西洋到伦敦考察。这是他事业上的一次飞跃。他买下了道兹工程师兄弟钢铁制造的专利。他给其弟汤姆的信中说:“我和乔治一同参观了钢铁的最新制法,这种新方法将会给今后的铁路铁轨制造带来革命。我已经和道兹兄弟签约买下美国的专利,这项专利的价值至少值5000磅黄金。”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钢铁的需求大增。卡内基抓住良机,全力以赴地大干起来,向钢铁业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他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卡内基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也是一个天才,他盯住自己的对手,抓住机会以强击弱,逐步建立自己对钢铁业的垄断。他看中了一家叫狄克仙的钢铁公司。这家公司所发明的轧延铁轨制法,在全美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工人罢工,这家公司危机重重,濒临破产。
“若买下狄克仙的话,要垄断全国的铁路用轨就不是梦想了。”董事长弗里克对卡内基说。卡内基早有此意,现在机会已到,他想的是出多少钱的问题。他要董事长弗里克先出60万与狄克仙公司谈判,结果遭到拒绝。这时,突然传来令人吃惊的消息:“不知是谁散发了奇怪的传单给全美铁路,说狄克仙的铁轨材质缺乏均一性,是有缺陷的产品。”消息传出,狄克仙极为被动,迫不得已以100万美元的低价忍痛将公司卖给了卡内基。
吞掉狄克仙公司,第二年收益就达到500万美元。之后,卡内基将资金增到2500万美元,公司更名为卡内基钢铁公司。不久,又更名为US钢铁企业集团。他的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的钢铁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之一。
纵观卡内基的成功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把握机会的过程。可见,善于把握机会的人,终会成功的。
机遇永远青睐有备而来者
在欧洲厄尔士山山脚下,有一个叫麦森的德国小镇,是闻名世界的“欧洲瓷都”。在这个著名的瓷都,有一个叫贝特格的传奇人物。
在30多年前,贝特格是麦森陶瓷厂的一个垃圾工人,负责将陶瓷厂里的废泥、废瓷器片等废料从厂里运到垃圾场。当时,麦森陶瓷厂完全靠着一位叫普塞的意大利技师和他的几个徒弟支撑。普塞是麦森陶瓷厂重金聘来的,月薪1万欧元。
普塞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技师,有一天,他因为跟厂方在工作方面有不同的见解,发生了强烈的争执,一怒之下带着自己的几个徒弟回了意大利,并且发誓要让陶瓷厂倒闭。
唯一的技师走了,麦森陶瓷厂的内部管理阶层一团乱忙,停产一日损失巨大啊!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建议赶紧去意大利向普塞赔礼道歉,并且将薪水大大地提高。有的建议,如果普塞要是实在不肯来,就必须迅速招聘,并且要将招聘启事贴满意大利的任何一面小墙,反正要不顾一切地招到新的技师才能解决当下燃眉之急。谁也没想到,气头上的普塞技师一心要看麦森陶瓷厂的笑话,根本不将加薪这件事情放在眼睛里,并且对意大利的同行大肆宣传:不要接受麦森陶瓷厂的聘用,否则一定会后悔的!
麦森陶瓷厂看来要破产了。这时,一个叫贝特格的垃圾工人从人群里走出来,他说他想试一试。
领导们压根儿不当一回事,还嫌他来添乱呢!
可是贝特格不慌不忙,拿出一只从家里带来的花瓶说,这个是我自己烧制的,请各位好好看一看,它的质量跟咱们厂的产品相比,哪个更好。在场的高管们接过花瓶赞不绝口,并且目瞪口呆,怀疑地问:“这花瓶真的是你自己亲手烧制的?”贝特格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这个默默干了近十年的垃圾工,每天都在偷学普塞技师的手艺。他痴迷陶瓷技艺,连厂方正式派去跟普塞技师学艺的工作人员都没能学会的东西,贝特格早就了然于心。
在场领导目瞪口呆地问贝特格:“你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来。”
贝特格说:“我现在的月工资是20欧元,能不能将我的月工资提高到30欧元?”他见领导还没回答,怕对方不答应,连忙解释,“我还做我的垃圾工,只是兼职做技师而已,因为我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每个月都需要服用10欧元的药物,而我的工资只够维持全家人每月的生活开销。”
麦森陶瓷厂领导说:“你不用再干运垃圾的工作,并且,从现在开始,你的月薪跟普塞的一样,每月1万欧元。”
贝特格,一位普普通通的垃圾工,只是一心一意学心爱的陶瓷技术,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能拿到那么高的工资。如今,麦森已成为德国的陶器重镇,而贝特格的名气也远远超过了意大利的任何一位顶级技师。
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有事情发生,便有机会存在。”中国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潜藏着机会,但机会向来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想要突破现状,想要获得成功,想要争取机会,就要善于学习,不要因为暂时的不见起色而选择放弃,只有高瞻远瞩、不懈努力的人,才能在平凡的日子里不断成长;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在别人退缩或者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才有机会像贝特格一样走上去,展现自己的才能,坦然迎接各种挑战和考验。
不要小看准备,不要小看默默无闻的努力,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任何大智慧都是小思考的积累,任何大成绩都是小成绩的汇合,任何大事业都是各种小事的训练与打磨。准备工作,就是知识的积淀、力量的聚合和条件的创造。机遇当然要留给有准备的人,台下练了十年功的人,在舞台上紧急缺主演的时候,就能自告奋勇一展舞姿。没有风雨怎么见彩虹,没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不能期待每一滴汗水都能直接看到回报,但是成功那瞬间必然少不了昔日汗水的结晶。邓亚萍曾经是中国乒乓球队战将,但当初她曾因身高问题不被看好、被怀疑。她也想过放弃,但她实在太热爱打乒乓球了,她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下来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她日夜刻苦训练,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后来,她以出色的专业水准被选拔进国家队。在后来的比赛中,邓亚萍从国家队里脱颖而出,犹如一匹黑马冲出来,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击下去,并且多次荣登冠军宝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与其一味埋怨先天条件不好,社会不公,与其记恨命运的刁钻,惋惜已经失去的机遇,不如好好努力,时刻准备着,一切就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成功的人与一般的人相比,一定是更能吃苦耐劳,更努力、更勤奋,最重要的是他们做得比别人多。有的人说:“成功是靠运气得来的。”机遇也许是成功的推动器,但它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成功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精力,每天无所事事、怠慢懒散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有所准备的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早就做了各方面的积极准备,深思熟虑,精心筹划。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靠自己的勤奋与实力让量变累计达成生命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