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1 了解会计工作
【知识目标】
·理解会计工作的性质和职能
·理解会计的对象
·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
·理解会计核算方法和工作过程
·了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常用会计载体
【能力目标】
·能够概括会计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和主要工作载体
任务描述
请你结合前述本模块案例,围绕以下几个基本问题,说说你对会计的理解。
(1)什么是会计?
(2)会计在经营上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3)哪些是会计必须记录反映的业务?
(4)会计是怎样知道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
(5)会计是怎样记录经济业务(工作过程)的?
相关知识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为了适应人们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会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会计”一词起源于西周时代。“会”字有会合和总计财货两种含义,“计”字则有将零星分散之财物进行正确计算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四柱清册”“龙门账”“天地合账”等中式会计核算方法。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然经济时代,源远流长的中式会计方法不能被广泛推广。
在外国,会计历史也很悠久。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所著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第四章“计算与记录详论”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在威尼斯最通行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并结合数学原理在理论上进行了概括,这是现代会计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帕乔利也因此被尊为“现代会计之父”。
会计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一定经济单位进行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财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可以从会计的特点来理解会计的概念。会计有以下4个基本特点。
(1)会计的本质是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产生于人们管理社会生产和经济事务的过程,会计核算往往涉及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每一个经营管理环节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参与,会计的核算和监督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同时,现代会计不仅为管理提供各种数据资料,还通过各种方式直接进行管理,如参与经营计划的制订、参与经营方案的选择、对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评价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会计朝着具有更深刻的管理内涵和更广泛的服务领域的方向发展。
(2)会计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会计对经济活动的记录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换句话说,凡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都不是会计所反映的内容,如某位业务骨干的离职削弱了企业的经营能力,这位员工的离职客观上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无法用准确的货币计量,因此就不属于会计核算的范围。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责是按照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这属于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在会计核算的同时,会计还要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这属于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核算和监督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是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4)会计拥有一系列的专门方法。会计是一项要求十分严格的经济管理工作,只有按照规定的程序,综合运用会计的技术方法,才能做好这项工作。会计的技术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同时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进行经济控制、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如图1-1所示。
图1-1 会计的职能
1.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也称为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借助于它特有的一套专门方法,通过对特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地反映特定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
(1)会计确认是指运用特定的会计方法,以文字和金额同时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使其金额反映在特定主体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中的会计程序。会计确认解决的是定性问题,即判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属于会计核算的内容,归属于哪类性质的业务。
(2)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金额,会计计量解决的是定量问题。
(3)会计报告是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即将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以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是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环节,并且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会计确认、计量的经济业务记录下来,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此都有严格的规范。
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完整性是指对属于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内容都应予以记录;连续性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应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登记;系统性是指对会计提供的数据资料应当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系统地加工、整理、汇总,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其所需的各类会计信息。
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能够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是指对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是否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制度、是否执行了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等情况进行审查,以杜绝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合理性审查是指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单位的内部管理要求、是否执行了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经营目标或预算目标的实现等进行的审查,为单位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关。
会计的监督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监督主要是在核算职能基础上所进行的货币监督。由于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来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可以利用货币计量的各项核算指标来考核经济活动的效果,如利用销售额指标来考核企业有关部门的经营业绩、制定产品物料消耗定额对生产过程的材料投入进行控制和监督等。
(2)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会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如图1-2所示。事前监督是在经济活动发生前进行的监督,主要是对未来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法规政策的规定、在经济上是否可行进行分析判断,以及为未来经济活动制定定额、编制预算等;事中监督是指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核算资料进行审查,并据以纠正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使其按预定计划进行;事后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及其核算资料进行审查。
图1-2 会计监督环节
3.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大基本职能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并为会计监督提供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核算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可见,会计是通过核算为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又通过监督直接履行管理职能,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会计理论水平的提高,会计职能在不断地充实,新的职能不断派生。目前,会计除了上述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进行经济控制、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三、会计对象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必须明确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所包括的内容,即会计对象。有关会计对象的概念如图1-3所示。
图1-3 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因此,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就是资金运动。
资金是指一个单位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资金运动是资金的形态变化和位置的移动。对于特定的会计主体来说,资金运动主要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退出3个部分。对任何单位来说资金运动所包括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但具体运动形式并不完全相同。
会计对象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等单位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样是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也各不相同。本书以工业企业为例,主要介绍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原理和方法,图1-4所示为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的一般过程。
图1-4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的一般过程
从图1-4中可以看出,资金运动是一种循环周转式的运动。资金沿着供、产、销3个阶段从货币资金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称为资金的循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是连续不断的,每个资金的终点就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因此,资金循环又重复进行下去,不断重复的资金循环称为资金的周转。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资金投入。企业通过投资者投入和债权人借入取得资金来源,形成货币资金。
(2)供应过程。企业在完成必要的资金筹集后,便进入供应过程。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运用一部分货币资金购建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和购买原材料等生产储备资料,形成储备资金。
(3)生产过程。企业完成必要的物资储备后,便可进入生产阶段。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资金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原材料等生产储备资料所占用的那部分储备资金随着生产的耗用逐渐转化成生产资金;二是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所占用的那部分储备资金以提取折旧的方式参与生产资金的运转;三是企业还需要用一部分货币资金来支持其生产,用于支付工资和经营管理中必要的开支等,从而直接转化为生产资金。
(4)销售过程。随着产品生产过程的深入,完工产品退出生产车间进入成品库房,企业的生产资金又逐渐转化为成品资金。产成品入库,即进入销售过程。在销售过程中,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收回资金,从而又回到货币资金。
需要指出的是,在资金的周转过程中,一方面部分资金开始退出企业,包括偿还债务、向国家上缴税金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另一方面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所需也会筹集一部分新的资金参加到循环周转中来。
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一般将各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经济业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两类。经济业务又称为经济交易,是指单位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如商品销售、上交税款等。经济事项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如支付职工工资、报销差旅费、计提折旧等。这些经济业务事项内容,就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外埠存款和存出投资款等。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公司债券等。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加强对款项和有价证券的监督管理,及时地办理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结存及处置等业务的核算。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企业的财产物资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离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企业必须加强对财物收发、增减和使用环节的核算,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债务则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等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交税费、预收账款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生经济往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款项没有及时结算时,就会形成单位的各种债权和债务。
4.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和资本公积。资本的增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收益分配,因此会计上要求对资本的增减必须及时进行会计核算。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核算
收入、支出、费用和成本都是计算利润的主要依据。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如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等;支出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支付职工薪酬、对外投资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对外捐赠、罚款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如采购原材料所发生的耗费可对象化为采购成本、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耗费可对象化为生产成本、销售产品所发生的耗费可对象化为销售成本。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6类经济业务事项以外,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可能出现其他的经济业务事项,也应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五、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是为了在会计实务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时能进行正常的会计业务处理,对会计领域里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并无法正面论证和证实的事项做出符合客观情理的推断和假设。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如图1-5所示。
图1-5 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只有明确会计主体,才能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范围,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准确提供反映其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
应当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一般来说,法律主体(法人)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法人企业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的部分;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独立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由若干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但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还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一定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会计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和原则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明确这个基本前提,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方法,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清算的风险始终存在。如果企业发生了破产清算,则不应坚持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与方法,而应当采用破产清算的会计原则与方法。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如图1-6所示。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图1-6 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是一年,这被称为会计年度。在我国,以公历年度作为企业会计年度,即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会计分期称为会计中期,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又需要在会计的处理上运用预收、预付、应收、应付等一些特殊的会计方法。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选择货币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进行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也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上述会计核算的4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六、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完成对会计对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任务所采用的手段。会计核算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几个方面,如图1-7所示。
图1-7 会计核算方法
1.设置账户
在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核算项目设立各自的核算账户,如银行存款账户、原材料账户、应交税费账户等,在每个账户中分别登记其增减变化和结存的情况,从而为经营管理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在下面单元的学习中将介绍设置账户的要求和方法。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采用复式记账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相关账户的资金增减变化情况,并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在本模块后面的学习中,将介绍复式记账原理和方法。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核算要以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所形成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审核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并根据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正确的记账凭证。本书附录中提供了大量模拟经济业务的相关原始凭证,在模块三的会计工作实务操作学习中,将介绍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
4.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简称记账、过账,是指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上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交易或事项的一种专门方法。在模块三的会计工作实务操作学习中,将介绍登记会计账簿的有关内容。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类,以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在模块二工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的学习中,将介绍固定资产购置成本计算、原材料采购成本计算、生产成本计算、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等成本计算方法。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对各项财产物资通过实物盘点、账面核对、发函询证等方法进行查询核对,以查明各种财产物资数量和资金实有数与账簿记录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在模块三的会计工作实务操作学习中,将介绍财产清查的有关内容。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定期总括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入流出情况的一种专门方法。财务会计报告以账簿记录为依据,对有关账簿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指标体系。财务会计报告主要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3个部分组成。
从图1-7中可以看出,会计工作过程是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3个基本环节组成的。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工作的最初环节,具体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两个阶段。所运用的会计载体主要是各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在编制记账凭证时需运用设置账户和复式记账的会计方法。
登记会计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环节,其工作内容是根据会计凭证将业务数据登记到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和日记账等各类账簿中,从而分类汇总各核算项目的经济业务数据。所运用的会计载体主要是各类账簿。在登记账簿过程中,需要根据账簿登记的数据资料运用会计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有关经营项目的成本核算;所登记的账簿是否真实,必须通过财产清查方法定期与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对。成本计算过程和财产清查的账务处理过程除了与有关账簿相关联,还涉及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环节,其工作内容是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总结。这一阶段所运用的会计载体主要是各类财务会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告文件。
任务实施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是否已经对会计工作有了基本的了解,请你对照本单元任务描述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独立思考后再阅读以下对有关问题的归纳。
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财务信息。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同时,会计还具有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其他职能。
会计记录反映的业务(也就是会计对象),是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会计是通过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所产生的相关原始凭证来了解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在记录这些经济业务事项时,必须以原始凭证为依据,遵循规范的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会计工作过程是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环节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运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等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