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本书主体由前言、书札译注、附图三个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包括对信件所及学术互动时代学术背景和事件的图景展示,和对信件的基本研究,尤其侧重于对信件可丰富呈现的中国近现代学术起源、地理和学术主体双重结构转移、从学术共同体时代到机构专业化时代的学术机体变迁的梳理和分析。
书札译注部分包括对民国时期国学大师、学者和学术机构写给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三十六封信件的整理翻译和注解考释与原件图片,及对散见于出版物的另外两封重要信件的注解考释。其中陈垣信一九三三年资料来源于《陈垣来往书信集》,陈寅恪信一九三三年资料来源于《陈寅恪集·书信集》,详见注解。
附图部分包括十三件与信件相关的珍贵史料原件图片,如清华国学院导师演讲题目和授课题目目录、伯希和护照和聘书等。而其中丁国英的信,记录了国学与汉学相遇前,伯希和仅与中国的仆人等有书信往来;内藤湖南的信,记录了伯希和在早于国学家若干年前,与日本学者已有学术互动;购书单,则清晰呈现了伯希和对中国传统知识产品和当代中国学人著作的关注及关注点的变化轨迹。
凡无特殊标注者,本书所辑信件均来源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版权为该馆所有。
因手书信件个别字迹模糊或难以辨识,如有疑误,诚请学者同仁予以勘正。
(一)Roy Porter. 2001. Enlightenment: Britai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Penguin Books. 13.
(二)米歇尔·福柯:《词与物》第二八三页,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二○○一年版。
(三)米歇尔·福柯:《词与物》第三二四页,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二○○一年版。
(四)弗里德里希·A.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第八页,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二○一二年版。
(五)Felix Driver. 2001. Geography Militant-Cultures of Exploration and Empir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7-39.
(六)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第一二九页,浙江教育出版社二○一○年版。
(七)桑兵:《国学与汉学》第一一○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一○年版。
(八)罗振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十一集第一八七—二四○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年版。
(九)罗振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之《集蓼编》第二十八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年版。
(一〇)桑兵:《国学与汉学》第一○八—一○九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一○年版。
(一一)桑兵:《国学与汉学》第一○八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一○年版。
(一二)罗琨:《罗振玉评传》第一一八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二○一○年版。
(一三)桑兵:《国学与汉学》第一一一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一○年版。
(一四)陈智超:《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第三九七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一○年版。
(一五)王汎森等主编:《傅斯年遗札》第一卷第一一三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一五年版。
(一六)此信数码版收藏于剑桥大学考古系丝路项目数据库。
(一七)此信数码版收藏于剑桥大学考古系丝路项目数据库。
(一八)王汎森等主编:《傅斯年遗札》第一卷第一一三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一五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