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语言应用研究”与“语言本体研究”
语言教学要应用语言理论,这是必然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从1.3.2和1.3.3的讨论可以看到,在一定的人才基础和学术基础的影响下,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大量地应用了现代汉语本体研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语言本体研究领先于其他研究,语法研究领先于其他语言要素的研究表明,汉语本体研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有的研究者干脆把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领域一分为二,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理论研究,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育学的研究;二是汉语研究。”(程棠,2004, p.42)
不过,随着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逐渐成熟,汉语本体研究的这种影响在继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还可以从不同发展阶段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兴趣焦点看出来。在1950~1978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初期发展阶段,教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汉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因此,这个阶段除了引入一些不同的教学理论以外,对汉语的解释和描写主要直接采自汉语本体研究,比如,对语法的研究仅限于对“教学语法系统的构拟和语法项目的切分与选择”(程棠,2004, p.47)。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情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相继出版了大量跟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的汉语研究专著,这些研究的对象尽管还是汉语本体,但它们的出发点和角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比如刘月华等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983),吴宗济主编的《现代汉语语音概要》(1992),李大遂的《简明实用汉字学》(1993)等,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都针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而作。继之而来的,就是对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框架建设和难点语法的专项研究,已如上述。
这种变化揭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语言教学并不仅仅是在应用语言理论,前述语法研究的兴趣焦点一方面表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正在逐渐摆脱纯粹的汉语本体研究的路子,而显示出应用的特色,并且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另一方面也表明,现代汉语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本体研究,其成果不能满足第二语言教学的需要。另一个问题与此相关,即在应用特色之下包含着的是一种对汉语本体研究的挑战。
这种挑战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汉语本体和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目的不同,一个是汉语本体研究本身的不足。已如前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在最初的研究阶段主要是承袭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形成的现代汉语传统。现代汉语的研究体系形成于学者们对自己第一语言的研究,尽管在形成过程中这个体系曾受到印欧语言诸多方面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方法论上的,研究者们并没有从第二语言学习的视角对汉语加以研究。因此,一旦进入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理解的很多语言现象要么找不到解释,要么无法解释。比如,中国人常常说“单身汉用不着自己开火,可以吃食堂嘛”、“今天不做饭了,我们去吃馆子”等等。“不少语法论著都把‘吃食堂’、‘吃馆子’里的‘食堂’、‘馆子’分析为处所宾语”(陆俭明、郭锐,1998, p.4),这在现代汉语的研究里并未产生过任何问题,但是进入第二语言教学以后,学习者就会说出下面的句子:
*勺园二号楼食堂的饭不好吃,我现在都吃勺园七号楼餐厅。
*昨天我们进城是吃前门的全聚德。
这是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对语法格式的泛化,也是课堂教学没有讲解清楚的结果。这种问题的产生是汉语本体研究者始料未及的,因而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初期阶段这类问题在已有的论著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现代汉语研究传统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面对一切语言现象都力图从结构的角度做出解释。而汉语是孤立语,是一种语义型的语言,形态不发达,仅从结构角度并不能根本解决语义理解的问题。如“把”字句,过去在教学中一般是把“把”字结构介绍给学习者,而较少从语义和语用上加以解释,一般的对“把”的“处置”、“提宾”等解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毫无用处。比如,“老师把手表放在桌子上”、“她把药吃了”这样一些句子看起来似乎并不难理解,但是学习者就有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放手表在桌子上”跟“老师把手表放在桌子上”有什么不同?或者将“她把药吃了”泛化成“昨天我把电影看了”,等等。
再比如前述“的”字的问题。语言学前辈吕叔湘就曾认为“的”何时用,何时不用尚不清楚;朱德熙认为如果中心语是表示亲属称谓的名词则通常不用“的”;胡裕树则认为与短语本身结合是否紧密有关,等等(赵金铭主编,1997, p.39~41)。因为汉语中已经存在的一些例子使得人们难以下定论,比如:
A.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吃人的是我哥哥。(狂人日记)
B.这好像我们的母亲,……这象征我们母亲富有曲线美。(可爱的中国)
C.在她丈夫活着的时候,……她的丈夫喝酒来找她。(骆驼祥子)
这种挑战尤其可以从词汇研究的纷争不断看出来。由于在汉语第一语言的本体研究中尚未解决词类划分、字词关系等问题,第二语言教学自然不可能找到最具解释力的理论加以应用。因此,如何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解释诸多的他们不能理解而说汉语的人又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这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建立起自身研究特色的最主要的动力。同时,这种动力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汉语的本体研究,越来越多的汉语本体研究者开始认识到从第二语言学习视角看到的语言现象其实正是汉语本体研究领域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作为应用语言学,要应用汉语及汉语本体研究成果;同时,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也并不仅仅只是在被动地应用语言本体研究的成果,它已经并正在跟理论研究形成一种互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语言的应用研究不等于语言的本体研究,即便他们都在研究语言本体的某一要素,比如语法,研究目的的不同也会使前者显示出自身的特色;语言的应用研究又会推动语言的本体研究,它在产生具有自身特色理论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影响语言的本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