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商业银行经营目标

商业银行是公司企业法人,不是国家的金库也不是资金供给机关。它的经营宗旨和目标就是通过各种融资中介和金融服务活动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争取为股东赢得更多的投资回报。然而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专业经营货币资金信用的特殊企业,其经营经常处在一个不确定的、变化多端的、多种风险并存的环境中。如果银行的资金缺乏流动性,经营无安全性,那么银行的利润也就无从谈起。为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又可表述为三个具体目标,即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而我国《商业银行法》则将其概括为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项经营原则。

一、流动性目标

所谓流动性原是指商业银行能够在不遭受变现损失的条件下,获取资金以满足存款人提存及银行支付需要的资产变现能力。而现在讲银行的流动性通常还包括银行负债的流动性,即银行迅速筹集资金应付存款人提存和支付需要的能力。

保持流动性对商业银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存款负债的不确定性。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存款客户的各项存款,尽管存款有活期和定期之分,但由于存款业务是从银行货币保管业务发展演变而来的,存款契约和存款法律制度都规定存款人可以不受存款期限约束享有取款自由,而银行不得拒绝或延迟支付。为此,银行就不得不牺牲其部分资产的盈利来保持其一定程度的资产流动性,否则盈利较好的银行也有可能因为存款人的挤提导致破产。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集中在贷款方面,而贷款又是以借款合同方式约定借款双方权利义务的。该合同的法律性质是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银行不能因资产变现的需要而要求借款人提前还贷,而且还常常遇到借款到期借款人不主动归还贷款或丧失还贷能力的情形,银行资金回流受阻,信贷资产有可能部分转化为不良债权,影响到银行正常的资金流转和对外偿债能力。所以,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为达到和保持流动性目标,商业银行建立了两级资金准备。

一级准备,又称现金准备,它包括银行库存现金、中央银行存款以及同业存款等。该部分资产具有非盈利性和最佳流动性特征。因此,保留较多的现金准备固然可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但却牺牲了银行的盈利性。为此商业银行通常将其减少到法定准备金的水平,同时通过增加银行的二级准备或负债的流动性来总体上保持适度的流动性。

二级准备,又称二级准备金,它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及同业拆借等。该部分资产的特点是盈利性比现金准备高,同时能够在货币市场上迅速变现而且价格跌落的风险很小。所以商业银行为保持资产一定的流动性,随时补充一级准备的不足,同时也为提高银行的盈利,通常都是尽可能保留较多的二级准备。

但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为参与激烈的同行竞争,它们的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尤其是长期贷款的比重上升更快,有的甚至占到其资产总额的60%以上,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不断下降,流动性危机开始显现。就在这时银行负债管理理论适时提出来了,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可以通过增加主动负债并保持负债流动性的方法去补充。例如银行可以主动发行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向国际货币市场借入短期资金等方法来满足客户对资金的需求和银行对外支付的需要。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增资扩股、发行可转债或次级债的方法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而总体上达到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目标。

二、安全性目标

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是要盈利,但坚持安全性的目标同样非常重要,商业银行经营若无安全保障,其盈利目标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商业银行是负债经营,自有资产比例低,它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经营资产的结构、规模、资产风险度和后备资金的多少。

商业银行要实现其安全性目标,就必然要求银行在经营中尽量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和各项备偿基金,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信誉及其发展的不利影响,随时能应付客户的提存,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以维护银行的对外良好商业信誉,促进银行稳健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在国外,商业银行还可借助于其他方式,如中央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拯救法律措施以及同业互助基金来增强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三、盈利性目标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一切经营活动的中心和原动力所在。商业银行开发新产品、开设分支机构、精简部门和费用,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盈利,并使利润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决定的,也是商业银行的股东利益所在。

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高低和发展趋势是其内部经营管理状况的综合反映,由此可以看出银行家的决策和管理水平以及银行经营是否健康等各方面的情况。

同时,盈利水平的逐年增长为其参与竞争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为有较高利润水平的银行,通常其留存盈余也较多,银行发展就有了物质基础;其次,较多的税后利润给银行的股东回报就比较高,这样银行股票市价就会上升,有利于银行资本的筹集;再次,盈利高的银行往往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客户市场占有率就高,规模效益就大;最后,具有较高盈利的银行,职员的工资水平上升比较快,这样人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增加销售收入、降低成本费用是普通企业的盈利模式,而银行的盈利则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因此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主要途径是尽量扩大存贷利差和增加手续费、服务费收入,其他盈利途径则比较特殊。

尽量减少现金资产,扩大高盈利资产比重。现金资产不仅不能生息,相反还要花费保管费用,而中长期贷款利率高,其比重提高必然增加利润。然而现金资产是保证银行流动性的前提,中长期贷款过多会降低银行流动性,增加风险,因此优秀的银行家就是要把好资产结构这个度,才能使银行利润稳定增长。

增加优良贷款减少不良资产损失。不良贷款和投资损失不仅降低了银行的利润,还会危及银行的安全。所以为实现银行盈利性目标,就必须特别注重贷款的贷前调查预测、贷时的审查和贷后的检查,自始至终跟踪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提前收回本金和利息。

严格操作规程,完善经营监管机制,减少无谓损失。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管理规章执行的情况。

四、商业银行“三性”目标的协调和统一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不是完全并立、同等重要的,处于不同经营阶段和资产负债规模与状况的银行,其每年的经营管理目标和重点是不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差的银行,来年管理工作的重点自然是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反之银行则将盈利性放在第一位。

通常来讲,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其生存的前提,银行丧失流动性必然会发生存款挤提,银行随时可能倒闭;安全性是银行盈利的保障,银行丧失安全性还照样能持续盈利的可能性是没有的,银行只有保持流动性和安全性才能盈利。

但是银行的“三性”目标之间又是存在矛盾的,例如盈利性与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就存在着对立关系。盈利高的资产往往期限长,流动性较差,且商业风险也大;相反流动性、安全性较好的资产其盈利性就相对较弱。而流动性和安全性目标之间则存在统一性,一般流动性好的资产,安全性也较高,同样安全性较差的资产,流动性也不强。

不过商业银行的“三性”目标是可以协调统一的。既然商业银行最终的经营目标是取得最大盈利,那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要让银行的盈利增长建立在一个流动性适度、风险程度可以接受的基础之上,然后利用多年的盈利积累为商业银行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稳健经营、提高安全性和流动性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