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区儿童心理障碍与治疗
一、社区青少年儿童的界定及特征
在知识化、信息化、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期,社会结构在整合和变动中不可避免地撞击出很多问题,社区青少年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社区青少年儿童作为一个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处于社会控制边缘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其危险性也更高。这不仅成为困扰他们成长的重要问题,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通过社区心理援助的方式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是我国社区心理医生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
社区青少年儿童指区域内年龄在五六岁至25岁之间一个群体,其中社区问题青少年儿童则是指在这个年龄段因失学、失业、失去家庭的正常管理而不同程度地闲散于社会和处于不良成长状态的青少年儿童。“社区青少年儿童”一词的界定所体现出来的对一个特殊青少年群体生存的客观描述。具体来讲,社区问题青少年儿童的描述含义可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社区问题青少年儿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
他们主要活动区域是社区,是一群处于“三失”状态的青少年儿童。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生活共同体,它更多地强调居住在同一区域中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尽管社区中存在着一些正式的社会组织,比如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但是,在目前社会管理体制下,社区中的正式社会组织缺乏强制管理和约束社区成员行为的手段和措施。
(二)社区青少年的年龄应该处于五六岁到25岁之间
将社区青少年儿童的年龄下限界定在五六岁,主要基于两种考虑:其一,按照目前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五六岁至16岁的青少年应该在学校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其二,按照目前劳动法规的相关规定,16岁以下的青少年不具备就业的资格,所以也就不存在失业的问题。将年龄的上限界定在25周岁,则是根据我国理论界的界定和我国政府官方文件的惯例。处于“三失”状态的社区问题青少年儿童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较低的地位,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较低的社会地位具体表现在:第一,受教育程度较低,只具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第二,学习意愿较低,主动性不强;第三,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生活状况较差、社会支持状况不良等。因此,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社区青少年儿童的含义是开展好社区青少年工作、进行社区问题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援助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社区青少年儿童健康状况及成因分析
目前,总体上看,社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理想,其中社区问题青少年儿童的不健康心理状况主要表现在:
(1)自我评价较低。主要体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缺乏自信,存在着胆怯、自卑等心理,甚至出现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等情况。
(2)独立意识较差。主要体现在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的独立性及其对父母的依赖性程度。调查表明,这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在面临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困难时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
(3)对他人持有功利和实用的态度。这主要体现在有的社区青少年儿童渴望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但又不愿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矛盾自私心理,以及交友时更为依赖的心理特征。
(4)社会态度比较消极。主要体现在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生活较被动,对挫折的归因多为运气不好,对社会的消极评价更多及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较弱等方面。此外,有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敏感、敌意和抑郁等。
这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心理健康问题,与他们的自身状况、所面临的或所经历过的失业、失学的坎坷与挫折以及他们从家庭、社会中所获得的支持与帮助缺乏有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容易导致这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敌对和防备等情绪,甚至会引发偏激行为和反社会人格。
因此,社区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是近几年较多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领域,也是社区心理服务或援助中主要的弱势群体。徐静平等人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在敌意因子上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这说明社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项研究为社区心理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家庭因素方面,郭云霞调查指出,家庭软环境(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是影响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而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程度及父母的职业等家庭硬环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她认为,家庭硬环境反映的是客观的家庭情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家庭软环境主要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互动,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格的力量。所以,就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而言,人格的力量显然要比客观家庭情况的影响更为直接。
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有:人际关系不适、情绪问题(抑郁或焦虑)、性心理问题、网络成瘾、暴力伤害、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伤或自杀等,由此往往导致社区青少年儿童多种危险行为的发生。综上分析,家庭、社会和政府应该成为社区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保护伞。
三、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
(一)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的特点
当社区青少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时,最常表现出的状态有:情绪低落、人际关系差、精神萎靡、心神不宁、嗜睡、伤心、后悔、紧张、害怕或恐惧、冲动、自卑、气愤、激动、头痛头晕、动作缓慢等。这些描述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认知上:主要表现为做事情注意力不集中、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未来失去希望、讨厌周围的人甚至讨厌自己。
(2)情绪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惊慌失措、紧张焦虑、害怕无助、孤僻自闭、过分敏感、乱发脾气、烦躁不安。
(3)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行为冲动、人际关系差、网络成瘾、离家出走、行动缓慢、常常无故与他人争吵、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甚至厌世尝试自杀。
(4)生理上:主要表现为神情疲惫、脸色憔悴、表情呆滞、眼神游离、神色麻木。
①社区青少年儿童生理问题也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②存在性格缺陷。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稍不顺心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还有就是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问题。社区青少年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低,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导致学习自信心较低,易辍学。③耐挫力差。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在受到挫折时,有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或自杀。
(二)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特点
社区青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及生活环境决定了其自身特质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习惯于简易思维。大多数社区青少年儿童对较深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事物不愿做更多的思考,但希望自己能有一技之长。在交流或与人相处时,普遍反映出习惯于简而易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回答简单、不愿思考、知难就退、心理承受度差等特质。
(2)生理、心理发展异步。有些社区青少年儿童尽管从外表看像大人,但他们的言语举止却显得十分稚嫩,其心理发展滞后,遇事总依赖父母,缺乏自主决策、判断能力。
(3)心理“狂飙期”的延续。社区青少年儿童在成长阶段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人格倾向,其特质就是“挑战权威”,具有明显的“反叛性”。此时父母的命令式教育往往适得其反,容易引起其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4)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有些社区青少年儿童盲目自信,认为世上没有自己办不成的事,有些则严重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5)缺乏明确的生活工作目标。在一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的个人成长空间里,有益社会资源网的欠缺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由于舆论导向偏重于高收入、高学历才是个人成功的标志,使得这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不能坦然面对现状而选择逃避,不愿去想今后工作生活的目标。
(6)综合能力较差。社区青少年儿童也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一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够协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等诸多客观的因素也导致了他们继续社会化的进展缓慢。每个人都有被社会认可的权利,所有的社区青少年儿童同样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三)社区青少年儿童问题的识别
1.人际关系不适
良好的人际交往对社区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社区青少年儿童期归属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友谊和爱的需要特别强烈,他们乐于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接纳。友谊能提供心理安全感、自我支持和自我认同,满足归属感和发展社区青少年儿童的社会能力,而缺乏人际交往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无法宣泄,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对于社区问题青少年来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以下特点:与人交往时没有情感介入,至少情感是肤浅的,有自卑、不安全感、内疚感等,使得他们尽量避免与人交往,即使交往也不敢或不愿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或心存戒备,怕上当受骗、好猜忌,不能与人建立休戚与共的情感关系,个人便是孤独的和易受伤害的,甚至会感到随时都处于威胁和危险之中。
2.情绪情感问题
通常把社区青少年儿童的神经症称为情绪障碍,包括离别焦虑症、社交敏感障碍、恐怖障碍、抑郁障碍等。当社区青少年儿童处于不良应激状态下会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害怕、恐惧、怀疑、不信任、悲伤、易怒、绝望、麻木、否认、孤独、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害怕即将死去等不良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抑郁是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最常出现的几种负性情绪。焦虑情绪一般指向于未来,有不确定感,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焦虑过度或不适当,则使个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下降,且这种焦虑有泛化的危险,可能影响个体在面临环境变化时的有效应对;恐惧则是极度的焦虑反应,此时个体的意识、认知和行为均会发生改变,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行为的有效性几乎丧失;抑郁常常是个体面临无法应对的困境和严重后果的情绪反应。抑郁的情绪常常使人产生无助和无望感,进一步影响个体对环境和自身的认知评价,消极的评价可反过来加重抑郁。
3.性心理问题
在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其性意识活动通常表现为被异性吸引、渴望了解性的知识、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表现出“性幻想” “性梦”等这些性意识活动,许多社区青少年儿童都能够给予恰当的应对,对自己的心理行为活动没有构成不良的影响,这是属于正常的情况。但是,对于一些缺乏监管引导的社区青少年儿童来说,因为不能较好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意识活动,而出现性意识困扰。这些性意识困扰会引起他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出现焦虑、烦躁、厌恶及内心不安、恐怖、自责等不良情绪表现。少部分性意识困扰者,还会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忧郁、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异性)交往等症状,而有的社区青少年儿童因好奇,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不科学的性知识,有的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4.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
(1)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
在DSM-5中的网络游戏成瘾一共有9条诊断标准,全部来自陶然教授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中的8条症状标准加一条严重程度标准。包括:
①渴求症状(对网络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②戒断症状(易怒、焦虑和悲伤等);
③耐受性(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④难以停止上网;
⑤ 因游戏而减少了其他兴趣;
⑥即使知道后果仍过度游戏;
⑦向他人谎说玩游戏的时间和费用;
⑧用游戏来逃避现实或缓解负性情绪;
⑨玩游戏危害到或失去了友谊、工作、教育或就业机会。
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DSM-5,可以为更多的社区青少年儿童尽早地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2)症状诊断标准:长期反复使用网络。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符合如下症状:
● 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感;
● 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
● 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①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②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③固执地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④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⑤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3)严重程度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
(4)病程标准: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8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专家表示,网络成瘾与精神医学中的药物依赖和病理性赌博等成瘾性行为比较相似,因此其诊断标准也比较类似,以上这些诊断标准具体、明确,容易操作,可以作为自测或他人评定的工具。
当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他们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靠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要么就是逃避问题或困难。单靠自身能力无法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他们就会选择逃避,并进而去寻求其他形式的精神依赖和情感寄托。很多遇到问题或困难的社区青少年儿童把对现实生活的失望转化为对虚拟网络的依赖,沉迷于网络,甚至出现网络成瘾,影响到其人际交往状况。
5.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精神活性物质是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认知、情绪、意识等心理过程的化学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精神活性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成瘾性,所以有时也称为“成瘾物质”。这类物质存在于自然界的许多植物中,如古柯树叶中的可卡因、咖啡豆中的咖啡因、烟草中的尼古丁、大麻中的大麻素等,也可通过发酵和人工合成获得,如酒精、迷药、吗啡等。其特征是:
(1)尽管认识到对身体有害仍使用。
(2)已造成社交、职业、心理,或躯体方面的问题或使问题恶化,仍继续使用。
(3)诊断之前一般应优先考虑成瘾的诊断。通过观察、会谈、躯体和精神检查等方法收集病人有关的健康资料给予评估。
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的活性物质滥用是产生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社会因素在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活性精神物质滥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包括电影、电视、录像、小说、网络中,包含大量促使社区青少年儿童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特别是合法精神活性物质,如香烟、酒精的信息,使得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滥用而致使有些社区青少年儿童上瘾或中毒。大量研究表明,同伴的影响在社区青少年儿童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行为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青少年儿童滥用这类精神活性物质,给他们的身心造成或轻或重的伤害。
6.暴力伤害
由于部分社区青少年儿童受教育程度较低、生存状况较差,其自我发展的能力较低,同时,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他们缺少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行为,也缺乏适度的监管,受社会环境尤其是暴力传媒的影响刺激非常大。现时代的社区青少年儿童是伴随着媒体的成长而成长的,在铺天盖地的宣扬色情暴力的录像、书刊、电影、电视、网络、网络游戏的狂轰滥炸下,他们或多或少会滋生暴力意识和暴力情绪,甚至刻意模仿传媒暴力。在曾对家长施暴的社区青少年儿童中,认为自己经常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接触暴力的比率则高达95%,认为暴力是解决矛盾的好办法的比率高达81.8%。89.1%的社区青少年儿童表示自己对家长施暴是一种潜意识的对传媒暴力的模仿。这些缺乏正确引导或者存在着一些对社区青少年儿童负面影响的因素时,他们就有可能选择非法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7.自伤或自杀
自杀是一种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自我伤害或自我毁灭的行为,其结果可以是死亡、致残或被救治。现代国际通用的自杀分类学,是1970年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自杀预防研究中心提出的三种类型。
(1)自杀已遂:指由自我故意、自我伤害导致的各种死亡。
(2)自杀未遂:包括可能威胁生命的各种行为,或者实际上已实施了这种故意的行为,但由于一些偶然因素致使自杀不成功的行为。
(3)自杀意念:包括个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自我终止生命的意思。
有学者认为,有以下行为的表现者应作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应引起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密切关注:①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或负性应激源,如学业失败、经济拮据、失恋、家庭不幸、人际关系破裂、网瘾、被强暴、严重的躯体疾患等;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情绪长期抑郁低落,有强烈的罪恶感和无用感;③性格极端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拒绝社会交往;④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对现实冷漠不满,对未来沮丧绝望,思维偏激,行为冲动,易走极端;⑤直接或间接谈论与暗示自杀,有个人或家族自杀史。
心理学家Hawton认为,青少年自杀表示有以下13种:①向他人寻求帮助;②希望从挫折环境中逃离;③将可怕的想法表达出来;④试图影响他人或使他人改变主意;⑤忽然表达对别人的爱;⑥针对过去做错的事向某人道歉;⑦为他人做些好事;⑧害怕重复他人走过的路;⑨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⑩询问别人是否真爱自己;11现实不能容忍以致他必须做些事情改变却不知如何改变;12生活失去控制却不知道如何使其回到原来的轨道;13想死。
自杀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每年约100万人因此而丧生。而自杀未遂者至少是自杀者的10倍。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年有28.7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社区青少年儿童自杀人数不仅在上升,而且成为社区青少年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社区问题青少年儿童的“自杀预警信号”:性情发生巨大改变,外向的人突然变得内向,内向的人突然变得外向,少语的人突然变得多语,反之亦然;行为发生巨大改变,不按规律习惯作息,该干吗不干吗,不该干吗却去干吗;语言发生巨大改变,日常说话的内容发生改变,尤其开始涉及生命意义、活着没劲、死了拉倒、自杀方式等时,语言征兆非常容易辨识;身体发生巨大改变,生理的伤痛可能会直接引发自杀行为,如突然遭遇变故或伤残,陷入深度焦虑、忧郁失眠、恐惧恐慌中等。
四、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评估
心理评估是科学运用多种手段从各个方面获得信息,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用于进行能力鉴定,单独或协同对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做出诊断,或帮助正常人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和矫正等。社区心理医生则是在确诊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社区问题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其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或治疗。
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评估,第一个重点一般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功能入手。比如,了解社区青少年儿童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解释,把握些不合理或模糊的想法;了解社区青少年儿童是否表现出过度的情绪化表达和情绪性失控,或严重的退缩和孤立,情绪反应与危机环境是否协调一致,是否出现情感否认或情感回避的现象等;同时要更多地注意社区青少年儿童的所作所为,了解其所采取的行动步骤、行为或其他任何精神活动,把握其某些被动依赖性以及消极应对等特点。
评估的第二个重点是检查社区青少年儿童目前的情绪状态。要了解社区青少年儿童情绪危机是一次性的,还是复发性的,以及其情绪承受或应付能力。对于一次性的急性或境遇性危机,通过直接的干预,社区问题青少年儿童能较快恢复到危机前的平衡状态,通常能够应用正常的应对机制和利用有效资源,并独立地处理问题。对于那些复发性、慢性心理危机的来访者,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干预,重新确立应对策略,并建立新的应对策略,以摆脱目前的心理危机。评估情绪状态还要了解社区青少年儿童情绪承受和应付能力,如果具有严重无助感和绝望感,则说明这些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策略和加大干预力度。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对社区青少年儿童应付资源及自杀危险性的评估。因为每一个处于心理危机中的社区青少年儿童都有自杀的可能性,所以对于从事危机干预的社区心理医生来说,要经常性地了解这种可能性。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儿童在准备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往往都会表现出确定的自杀线索,并迫切地寻求帮助。针对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同样也可以采用调查法、观察法、会谈法、作品分析法、心理测验法等评估方法。
(一)调查法
调查法包括历史调查和现状调查两个方面。历史调查主要包括档案、文献资料和向了解被评估者过去经历的人调查等内容。现状调查主要围绕与当前问题有关的内容进行。调查对象包括被评估者本人及其周围的知情人,如同学、同事、父母、亲友、老师、领导、兄弟姐妹等。调查方式除一般询问外,还可采用调查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法的优点是可以结合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内容,广泛而全面,不足之处是调查常常是间接性的评估,材料真实性容易受被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观察法
这里所指的观察法是通过对被评估者行为表现直接或间接(通过摄影录像设备)的观察或观测而进行心理评估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两种形式。前者指在自然情境(如家庭、学校、幼儿园或工作环境)中,被评估者的行为不受观察者干扰,按照其本来方式和目标进行所得到的观察。后者指在经过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所进行的观察。观察法的优点是材料比较真实和客观,对社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评估以及对一些精神障碍者的评估而言,观察法显得尤为重要。不足之处是,观察法得到的只是外显行为,不易重复,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观察者的洞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
(三)会谈法
会谈法又称“交谈法” “晤谈法”等,是评估过程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评估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状态时最常使用的获取信息的方法。访谈是对获取信息、欣赏社区青少年儿童独特的观点以及建立和谐关系的必要程序。其基本形式是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包括自由式会谈和结构式会谈两种。前者的谈话是开放式的,气氛比较轻松,被评估者较少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后者根据特定目的预先设定好一定的结构和程序,谈话内容有所限定,效率较高。在这个过程中,评估者掌握和正确使用会谈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会谈技巧包括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如微表情、肢体语言等)两方面。在言语沟通中,包括听与说。在非言语沟通中,可以通过微笑、点头、注视、身体前倾等表情和姿势表达对被评估者的接受、肯定、关注、鼓励等思想感情,从而促进被评估者的合作,启发和引导他(她),将问题引向深入。
(四)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也称产品分析法。所谓作品指被评估者所做的日记、书信、图画、工艺等文化性的创作,也包括了他(她)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做的事和东西。通过分析这些作品(产品)可以有效地评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作为一个客观依据留存。
(五)心理测验法
在心理评估中,心理测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理测验可以对心理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进行系统评定,并且测验一般采用标准化、数量化的原则,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参照常模进行比较,避免了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心理测验的应用范围很广,种类也十分繁多。在医学领域内所涉及的心理测验内容主要包括器质性和机能性疾病的诊断中与心理学有关的各方面问题,如智力、人格、特殊能力、症状评定等。
以上所列几种评估方法可单一使用,也可综合使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目的。
五、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应对
(一)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策略
为加强社区青少年儿童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可以从源头上预防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社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完善的社区发展基础,招募更多志愿者加入到社区工作当中,其中可以让更多的社区心理医生和志愿者参加社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矫治工作,参加针对性强的社区青少年儿童矫治项目,包括依据其特点设立专门的社区青少年儿童辅导中心、咨询室、训练中心等机构,辅导人员必须具有社区心理医生或二、三级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援助师资格和丰富的专业经历;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包括集体观摩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影片,或听榜样讲座、角色扮演活动、团体训练等。
(二)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的技能、方法和策略
1.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的技能
主要包括关注、倾听、评估等几个环节。
(1)关注。对社区问题青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时,首先要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们十分关注。可以从三个层次表达关注,即微观层次、躯体语言层次和人际情感层次。具体说来,通过诸如目光接触、上身前倾、正面相对等基本的微观的技能,可以表达出社区心理医生与对方同在,对其表示接纳与理解的状态;在躯体语言层次,要求社区心理医生善于察觉自己的非言语交流方式,尽量以恰切的躯体语言表现出自然自如、轻松自在的会谈方式,让这些青少年充分放松,畅所欲言;最后要在情感层次做到真诚关注他们,让他们明确无误地感觉到,社区心理医生的确是在全心全力、设身处地地帮助他。
(2)倾听。倾听在心理干预中必不可少。倾听不仅仅用耳朵听,更需要用心去听,设身处地去感受。倾听技能应包括观察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如姿势、表情、举动、语调等;理解来访者言语所传达的信息;注意叙述的前后连接;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相关联等。社区心理医生可以通过澄清、释义、情感反映和归纳总结这四项倾听技术,进一步对来访者了解与认识。“澄清”是来访者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社区心理医生就有关信息向来访者提问,以鼓励来访者更详细地叙述,检查内容的准确性:“释义”是将来访者信息中与情境、事件、人物和想法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实际上是对来访者信息内容的再解释,以帮助来访者注意到自己表达信息的内容,甚至可以促使问题的实质显现出来;“情感反映”是对来访者的感受或来访者表达信息中的情感内容重新组织、编排,以鼓励来访者更多地倾诉其内心感受,帮助来访者支配、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归纳总结”是“释义”和“情感反映”两个过程的进一步延伸,将信息的不同内容或多个不同信息加以连接,并重新编排,以帮助来访者连接多个元素、确定共同的主题、回顾整个过程。
(3)评估。在从心理问题爆发到缓解或解决的整个过程中,评估是社区心理医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可以从心理伤害严重程度、情绪状态和自杀性评估等几个方面来考虑。社区心理医生首先需要评估来访者心理伤害的严重程度,并且要在十分紧急和有限的资料条件下迅速完成。
2.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社区心理医生一般以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来进行干预,我们也可将这种方法应用到青春期心理问题干预中进行干预。这六步分别为:①确定问题;②保证来访者安全;③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④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⑤制订计划;⑥得到承诺,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第一步:确定问题。从来访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来访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在整个心理问题干预过程中,社区心理医生应该围绕所确定的问题来把握倾听和应用有关技术。为了帮助确定心理问题,在干预开始时可使用核心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
第二步:保证来访者安全。在心理问题干预过程中,社区心理医生将保证来访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步:给予支持。这一步是强调与来访者沟通与交流,使来访者知道社区心理医生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就是说,社区心理医生必须无条件地以积极的方式接纳所有的来访者,不在乎报答,能够在危机中真正给予来访者以支持,能够接纳和肯定那些没有人愿意接纳的人,表扬那些没有人去表扬的人。
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这一步社区心理医生的工作能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其中有些选择比别的选择更为适宜。应该从多种不同途径思考变通的方式:①环境支持。这是提供帮助的最佳资源,来访者知道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能关心自己;②应付机制。即来访者可以用来战胜目前危机的行动、行为或资源;③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可用来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减轻应激与焦虑水平。如果能从以上三方面客观地评价各种可变通的应对方式,社区心理医生就能够给感到绝望和走投无路的来访者以极大的支持。
第五步:制订计划。这一步是从第四步逻辑地、直接地发展而来的。比较好的计划是:①确定有个人或组织团体和有关机构能够提供及时的支持;②提供应付机制——来访者现在能够采用的、积极的应付机制,确定来访者能够理解和把握的行动步骤。根据来访者的应付能力,计划应着重在切实可行和系统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可以包括来访者和社区心理医生的共同配合,如使用放松技术。计划的制订应与来访者合作,让其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这一点很重要,在于让来访者感到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利、独立性和自尊,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第六步:得到承诺。在这一步中,社区心理医生要明确,在实际计划时是否达成同意合作的协议,在检查、核实来访者的过程中用理解、同情和支持的方式来进行询问,核心的倾听技术在这一步骤中也很重要,与确定问题或其他步骤一样。
3.干预的策略
(1)认识来访者个体差异。社区心理医生要认识到每个来访者、每一个危机境遇都是独特的,任何一种心理危机方式倘若采用刻板、先入为主和欲解决全部问题的方式,肯定是错误的。
(2)评价你自己。任何时候社区心理医生都必须全面、实际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不足、情绪状态,确保客观地面对来访者和处理其心理危机,要不断地检查和弄清是否已超出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发现自己难以处理危机或帮助来访者,则必须考虑立即予以转诊。
(3)保证来访者的安全。社区心理医生所采取的方式、做出的选择和应用的策略必须反映出时时都考虑到来访者、自己和相关的其他人的身心安全。首要标准或基本原则是“一旦怀疑来访者不安全,立即予以帮助”。安全性的考虑有时意味着转诊,其中包括立即住院。
(4)给来访者提供帮助。在来访者危机阶段,社区心理医生作为支持者要对非常孤独和缺乏支持的来访者采用关怀、体贴、同情和树立信心的咨询策略。
(5)明确问题。许多来访者的问题可能是复杂且多个问题同时存在。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明确界定每一个问题。向来访者指出其自身问题与事件和环境的关系,并围绕来访者的核心问题,同时将各方面的问题澄清,明确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对有严重问题,同时又高度情绪化或高度抵御的来访者,社区心理医生要避开离题太远的问题。
(6)考虑可替代的应付策略。在多数情况下,可替代的应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可能来访者或社区心理医生看不到还有许多可能的选择。用开放式提问,启发来访者找出多种选择,然后将可能的应付方式加到来访者的选择之中。最好的变通方法是来访者自己找到合适的方法。
(7)制订行动步骤。在心理问题干预中,要协助来访者制订帮助其克服目前的心理危机的短期计划,以及能适用于长期的应付方法。计划应该包括来访者自身的应付机制和周围环境能够提供帮助的资源。应付机制一般是具体、积极和实用的,可以重新唤起来访者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开始的干预行动宜采用生理或身体的活动,根据来访者目前的情绪状态和环境支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不要忽视来访者自身的长处和应付机制,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能重新确定、解释和找出这些机制,可有助于恢复来访者的心理平衡和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8)关注来访者的迫切需要。要让来访者感觉到,对他们的迫切需要,社区心理医生能够理解和帮助。如果来访者感到孤独,要尽量安排人陪伴左右,可以是亲戚、朋友、同学等。有一些社区心理医生只需要简单的倾听,疏泄有关丧失、失望或一个特殊的伤害性事件的感觉。
(9)转诊及建立、使用工作关系网。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转诊,列出有关机构的名称、电话号码和人名是必要的。有些来访者需要尽早地转诊,以获得帮助,如社会福利部门和法律的支持,较长期的个别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
以上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与策略,我们可在社区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干预中加以合理运用,当然在实践应用中还需要根据社区青少年儿童发展特点和不同个体的特点改进和补充。
总之,我国社区心理医生工作起步较晚,在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方面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要加强社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队伍建设,各类人员都要以人为中心,以社区服务为主,以心理保健和预防为先,注重和搞好社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