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1卷/2018/No.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历程、话语与行动范式变迁:国际发展援助中的NGO

蓝煜昕蓝煜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公益慈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麦克斯韦尔学院莫尼汉全球研究所(Visiting Scholar, Moynihan Institute of Global Affairs, Maxwell School of Syracus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NGO与全球治理、环境治理、社会创新。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必须要理解NGO(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发展体系中的总体地位、主流话语和行为范式,从而才能融入这一体系,并发展出自身在价值观、行动准则等方面的特征。本文结合关键学者的观察和相关史实、数据,在跨国NGO大历史和国际发展援助体系整体变迁的视野下,梳理了发达国家NGO参与发展援助在组织、行动方式和话语等方面的变化历程;归纳出背后三大宏观关系的变迁,以理解和评价当前主流NGO跨国发展活动的行动范式与话语形成,即“跨国NGO-国家”关系上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北-南”关系上从单向援助到平等合作、“NGO-社会”关系上从志愿主义到职业主义。本文最后指出中国NGO“走出去”在组织起源、时机、目标、话语体系方面与发达国家NGO的差异,并提出中国NGO身份建构需要回答的五大基本问题。

关键词社会组织 非政府组织 对外援助 国际化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进入决策者视野,并被寄予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促进“民心相通”的厚望。国内一些社会组织,尤其公益慈善领域的组织也在积极响应,等待迎接新的政策机遇。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包括参与全球/区域事务和深入特定国家开展活动两个层面,尤其在后一层面的跨国活动上,中国社会组织急需借鉴国外组织经验。相比之下,国际发展援助体系下发达国家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进入发展中国家开展活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特定的规范和话语体系。理解这些NGO在国际发展援助中的参与历程和范式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组织(后文的国际语境对应表述为“中国NGO”)吸收经验、正确定位并发展自身特征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国际发展领域的NGO有着什么样的前世今生?整体话语及行动方式经历了什么样的范式变迁?中国社会组织在“走出去”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定位和建构自身的身份(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