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1卷/2018/No.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国际NGO的起源及其自1850年以来的发展

表1总结了1909~2000年国际NGO的发展情况,有几类是近年才出现的。A类指国际NGO联盟,其成员本身就是大型的国际NGO,如国际科学联盟、世界电影电视协会、世界贸易联盟联合会。B类到D类成员分布各不相同,B类为“全球”国际NGO,其成员至少分布在60个国家,或者成员来自30个以上国家且各大洲分布均衡;C类为“洲际”国际NGO,其成员来自至少两个洲以上的许多国家,但成员的洲际分布不如B类普遍;D类为区域国际NGO,其成员来自一个大洲或区域。表1也揭示了各类活跃的国际NGO总数,包括有国际导向的各种组织,如智库、基金会、研究中心和授奖类社团等。

表1 1909~2000年国际NGO和IGO的数量资料来源:国际协会联盟历年《国际组织年鉴》。注:1909~1972年的数据基于1988~1989年与1984~1985年年鉴中成立和解散的日期。由于数据缺失,实际总量被低估了。

资料来源:国际协会联盟,多年《国际组织年鉴》。其中1909~1972年的数据基于1984~1985年、1988~1989年《国际组织年鉴》使用的成立与消亡日期数据。因有数据缺失,故总数有所低估。

国际NGO的扩散令人慨叹,过去90年里,活跃的国际NGO数量从不足400个增长到25000多个,特别是在近20年里,B类、C类、D类国际NGO数量增长尤为明显。在学术和通俗出版物中经常提到40000到50000个组织,但这源于对国际组织年鉴统计数据的粗心阅读。2000年的《国际组织年鉴》(第549页)列出了“各类总数”为50373个,但这个数字应该减去17508个“目前不活跃的非常规机构”、4023个“解散或显然不活跃的组织”、3370个“国家组织”、2028个“多边条约和政府间协定”的组织以及其他几类。非营利部门在全球与国际层面持续地迅速扩张,使得国际NGO数量庞大,而且它们围绕不计其数的社会活动和议题形成一个又一个令人眼花缭乱、错综复杂的全球网络。表1的下半部分表明,政府间国际组织(IGO)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不过同一时期,国际NGO的数量超过政府间国际组织,达7~12倍。

定义和数据

表1的数据来自历年的《国际组织年鉴》(YIO)。《国际组织年鉴》由国际协会联盟(UIA)出版,是获取国际组织信息的主要来源。国际协会联盟总部在布鲁塞尔,是1907年国际文献研究所的秘书长Paul Otlet和比利时议员、伯尔尼常设国际和平办事处主席Henri La Fontaine(1913年La Fontaine获得诺贝尔和平奖,Otlet也参与了La Fontaine的国际和平事业)建立的。国际文献研究所、伯尔尼常设国际和平办事处都是国际NGO。1910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组织全球代表大会,采用UIA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UIA积极游说议员成立国家联盟和国际知识合作机构(UNESCO的前身),并且在20世纪20年代成立了第一所国际大学。第一本《国际组织年鉴》出版于1909年,共有约200家国际组织的信息。摩纳哥国际和平研究所(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la paix of Monaco)在1905年、1906年和1907年出版了《国际生活年鉴》(Annuaire de la vie internationale)。UIA与其紧密合作,参与了1908~1909年版年鉴的编写并最终将其打造为国际组织年鉴。更多信息参见UIA官网http://www.uia.org/uiaprof/history.php。UIA逐渐成为国际组织信息的重要数据库,也因之成为联合国准官方信息来源。

国际协会联盟对国际NGO的界定与识别与对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和识别类似:指任何在非营利基础上运作且不是国家产物的组织。然而,这个界定只是一个简单描述,UIA交流与研究部现任主任Anthony Judge就如何更好地勾画国际NGO写了大量文章。联合国经社理事会(ECOSOC)的定义开了个好头:“任何国际组织,凡不是经由政府间协议创立的,都被认为是为此种安排而成立的国际NGO,包括接受政府当局指定之成员的组织在内,但此种成员须不妨碍该组织自由表达意见”参见Judge, A.(2000),“Typ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Brussels: 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Available onlineat http://www.uia.org/organizations/orgtypes/orgtypea.php。。不过,这个定义并没有明确排除以营利为导向的公司,但有暗示国际NGO自愿结社的特征,而且对于ECOSOC来说“国际组织”不包括商业公司。联合国新闻部(2004)做了更为详尽的规定:


非政府组织(NGO),指在地方、国家或国际层面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非政府组织以任务为导向,由志趣相同的人们推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发挥人道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制定与实施,鼓励社区层面的政治参与。他们提供分析、专家与专业知识,充当早期预警机制,帮助监督和实行国际协议。


联合国新闻部的这个定义将国内非营利组织囊括其中,在结构或成员方面并没有明确国际性。这种“NGO”用法十分常见——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学者都随意使用,并不区分国内、国际或全球组织。这个定义也过分强调了国际NGO活动的社会服务和政治倡导方面,其实很多国际NGO完全关注与此完全不同的诸多其他领域。

Judge指出,由于国际组织的多样性,很难将其全部抽象地融入国际NGO的定义中。不过,《国际组织年鉴》的编者制定了辨识国际NGO的七条规则,涉及“目标、会员、治理结构、人员、财务、自治和活动。试图只包括那些面向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组织”Judge, A.(2000),“Typ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Brussels: 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Available onlineat http://www.uia.org/organizations/orgtypes/orgtypea.php.。这些规则的核心意思是,国际NGO必须高度自治,能证明国际导向以及以合理的、明确的目标为导向的、持续的活动。鉴于“国际”二字隐含着对国家之间相互作用的强调,UIA倾向于把国际NGO界定为国家层面之上的“跨国社团”(transnational associations),但没有被广泛采用。

《国际组织年鉴》的数据能够达到人们预期的及时性和完整性(Boli &Thomas, 1999)。UIA和众多的国际NGO(最新提到的数量是25000个)保持定期联系,同时多渠道广泛收集信息,辨识新成立的国际NGO并更新现有组织的活动。新成立组织很少即刻出现在《国际组织年鉴》中,不过成立五年之内,大部分都能被识别出来。因此,《国际组织年鉴》会低估出版前一年度运行的国际NGO数量,但尽管如此,UIA的数据库依然是最可靠、最完整的信息来源。

形成时期1850~1910年):一个世界的意识形态

20世纪90年代,国际NGO突然吸引了公众和学者的关注,但从表1可以看出,国际NGO体系已经运行很久了。第一批国际NGO出现于1850年之前,如英国和外国反奴隶社团(1839年成立)、世界福音派联盟(1846年成立)。此后,各领域均有国际NGO的身影:青年基督教协会世界联盟(1855年成立),世界眼科协会(1861年成立),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和国际大地测量学会(同在1864年成立),国际法改革和编纂协会(1873年成立),国际海上保险联盟(1874年成立),世界基督教妇女节制联盟(1883年成立),国际文献研究所(1895年成立),还有国际护士理事会(1899年成立),等等。我们发现,早期的国际NGO主要致力于人道事业、政治活动、科学、国际法、商业、道德议题、知识和职业发展,当然也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国际NGO。

理解国际NGO发展的另一种方式,是关注每10年间新成立国际NGO的数量。从1851年到1860年,只有5个国际NGO成立;从1871年到1880年,有22个新国际NGO成立。紧接着的两个10年分别出现了38个、95个新的国际NGO, 1901年至1910年令人吃惊地新增261个国际NGO,可以说,国际NGO数量以指数增长。1850年至1910年是第三部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第一个浪潮,同时,强有力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也出现于该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占主导地位,将帝国主义势力扩张到全球。相应地,1910年之前成立的大多数国际NGO带有欧洲血统,尽管它们吸收的成员来自全球许多其他地区,尤其是美洲。然而,就参与其中的地理学家、律师、产业工人、妇女权利倡导者、禁酒主义者、自行车赛车手、工程师、食糖生产者、牙医、摄影师、囚犯家属、数学家、伦理学家、酒商、消防员、犹太复国主义者、溜冰者、保险商、探险者、检查员和自由思想家的视角而言,所有这些团体乃至更多形成时期成立的国际NGO,都不是欧洲组织或者致力于欧洲议题。相反,几乎所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建立的国际NGO都有明确的全球化视野、导向、目标和致力的领域。它们明白世界只有一个,这个社会包含着所有人类。在命名组织时,它们不仅使用了“国际”还用了“世界”、“全球”、“联邦”和“联盟”(全球联合的意义上)来描述它们自己。“国际”通常更接近“跨国”的概念——这些组织超越民族和国家来解决问题、整合知识、支持竞争,还为全世界受压迫的群体争取权益。它们欢迎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成员,希望争取尽可能广泛的个人和社团。事实上,对很多早期的国际NGO而言,灾难性的暴力和不公正应该归咎于民族国家体系,因此超越单一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也许,在国际NGO形成时期,由促进和平、和谐和各民族间合作的各种机构所组织和支配的“一个世界”的意识形态,空前绝后地占主导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

在民族主义和全面冲突猛烈爆发的情况下,两次世界大战破坏了经济全球化,也扰乱了强有力的全球化浪潮。从1914年到1918年,当战争席卷欧洲大陆时,只有39个国际NGO成立,20世纪10年代的其他5年成立了134个。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NGO并没有被“打入冷宫”,恰恰相反,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民族主义创伤很快让位给急剧发展的跨国化(transnationalization)浪潮:20世纪20年代(每年38个)比20世纪00年代(每年26个)有更多的国际NGO成立,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NGO数量增长仅略有下降(大约每年30个)。战争同时也促进了国家间的正式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联盟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同时也有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尽管IGO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依然少见,在1940年之前只有不到100个成立)。这股国际主义浪潮,专门寻求阻止未来战争的发生,以及找到巩固和保护和平的方法,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国际NGO成立。而战争之前,仅有少数国际NGO明确关心世界和平、国际法或国际和谐。

战后扩张:快速持续增长

在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每年只有14个国际NGO成立,1944年跌至9个。战争结束后,国际NGO数量的增长比20世纪20年代更为惊人,以火箭速度恢复增长:1945年35个国际NGO成立,1946年68个,1947年91个(远远超过1921年国际NGO的最高数量41个)。此后,几乎每年新成立的国际NGO数量都超过100个,正如表1所示,20世纪90年代,国际NGO数量持续快速增长。

战后,国际NGO的两个发展趋势值得关注。第一个趋势是区域性国际NGO数量增加。此处的“区域性”并非指国际协会联盟的D类中成员在地理上的分布,而指组织明确的焦点或活动范围是区域性的,也就是说,这些国际NGO把自己局限在世界的某一部分而不是覆盖全球。截至20世纪60年代,新成立的国际NGO中,几乎有一半是区域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这是战后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最显著的差异:前两个时期,绝大多数的国际NGO(超过80%甚至高达90%)声称自己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化定位,即解决全球及相关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许多类型的区域性国际NGO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地理区域性机构(geographic regional bodies)(如1957年成立的拉丁美洲旅游组织联盟、1958年成立的中东神经学学会),也有亚全球化的许多其他类型:如语言区域性组织(1950年法语国家科学心理学协会)、宗教区域性组织(1962年世界穆斯林联盟)、前帝国区域性组织(1946年英联邦工程师协会),等。地理区域性国际NGO在欧洲很常见,但它们也在世界其他地区快速增长,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和亚洲。

第二个新趋势是同一社会部门或者相关社会部门的国际NGO网络化。国际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国际NGO发现保持日常联系、协调行动、参加联合活动也更加容易。这样的网络在环境保护、妇女权利、人权、发展援助(Keck & Sikkink, 1998)等领域讨论最为广泛,在不那么显眼的国际NGO领域也很常见,特别是在技术、科学、知识、医学和商业领域。这些网络会延伸到全球其他类型的主体,特别是IGO和跨国公司,下文将对国际NGO与IGO、跨国公司的关系进行专门探讨。

截至21世纪初,有超过6000个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或跨国国际NGO在运行,它们几乎覆盖了所有能想到的各类活动或议题领域。其他成千上万个具有国际、跨国或全球定位的志愿、社团组织,对它们构成有益的补充。同时,成百上千的国内NGO与国际NGO也有不同强度的关系。许多国际NGO在各自社会部门成为全球治理的领头组织,很大程度上类似世界贸易组织和万国邮政联盟,以国家为基础,在各自领域占有主导地位,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机构。该话题下文也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