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传媒互动与文化交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密勒氏评论报》负责人和撰稿人

《密报》的负责人和撰稿人已经和《中国丛报》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一时期《密报》的撰稿人主要是在中国的职业记者和职业报人,他们不像传教士——传播宗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最初怀着对宗教的超越功利性的狂热,但最终又归之于对其在中国的既成宗教事业的极具功利性的维护。

作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职业报人和专业新闻记者,他们了解并精通国际政治经济状况,为本国政府提供可靠的远东情报,并为其远东政策出谋划策。作为西方文化承载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在报纸杂志上流露出西方的意识形态,而作为身处中国的外国人,他们必然也会为本国在华的政治、经济利益及传教事业所服务。这正是该时期《密报》职业报人和撰稿人的特色,他们都带有美国新闻史上非常有名的“密苏里新闻帮”的职业精神。“密苏里新闻帮”泛指那些密苏里大学出身的新闻学子,是美国新闻史学家对20世纪初期在远东出没、具有密苏里背景的一批新闻记者的称谓。“密苏里新闻帮”的代表人物是出生于密苏里的沃特·威廉,1931年就任密苏里大学校长,他也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新闻学的倡导者与创始人,沃特·威廉强调专业新闻记者和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准则和精神,创立职业记者守则,为新闻界的从业者树立了本行业和专业目标:强调新闻是一种专业;新闻报道要确保正确与公平,报纸要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有承载公益的责任。1928年之前密苏里毕业生有47名赴远东工作,半数以上都在中国,其中就包括《密报》的密勒、鲍威尔、克劳,以及后来加入的埃德加·斯诺。总之,“密苏里新闻帮”共同具备职业新闻人的冒险精神以及独立、客观、尊重事实的专业理念。

《密报》的创始者密勒就是密大新闻学院毕业生,密勒到中国后,先在伍廷芳出资发行的英文《大陆报》任主笔。1917年在上海独自创办英文《密报》,并邀请密大同期毕业校友、中国学生董显光担任这份报纸的副主编,密大新闻学院毕业生、著名新闻人士柏德逊任该报主笔。该报创刊后,很快就以快速及时的新闻和相对公正客观的言论在上海产生了很大影响,密勒也因此名声大噪,不久即被聘为中华民国对外宣传顾问。1923年,密大新闻学院校友鲍威尔买下了《密报》,开始了《密报》鲍威尔时代。鲍威尔有着浓厚的民主、自由、平等意识。他反对歧视中国人,反对外国势力武装干涉中国,希望中国独立自强,有较强的正义感。他的老朋友史沫特莱和斯诺都说他“为人正直”。〔美〕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中译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第69页。斯诺认为鲍威尔“热爱中国,甚至超过了许多中国人”。这一时期的《密报》,一贯坚持较为公正的立场,有时还刊登较为进步的文章。

《密报》有相当数量的知名记者和学者为其撰稿或担任编辑。1931~1941年,《密报》编辑部基本没有变动,一直由鲍威尔任主编兼主笔。海伦·斯诺、弗兰克·格拉斯、孟长泳曾任编辑和记者。经常为其撰稿的还有约翰·阿勒斯(John Ahlers)、埃德加·斯诺、梁士纯(Hebert Liang)、王林(Lin Wang)、宋美龄、林语堂、斐斐(Nathaniel Peffer)、路易·艾黎、史沫特莱、爱泼斯坦、亚朋德(Hallet Abend)、端纳(W. H. Donald)、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亨利·卢斯(Herry R. Luce)、田伯烈(H. J. Timperley)、休·迪恩(Hugh Beane)、王安娜(Anna L. Wang)等。这些人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或是著名记者和远东问题专家,都是现代中外文化关系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们的积极参与提高了《密报》的质量和知名度,也扩大了《密报》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