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绿岗就业的概念与首都实践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加快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新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作为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园林绿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城乡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在世界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同时,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富民增收,也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园林绿化提出的新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提出了绿岗就业的概念。

所谓绿岗就业,就是围绕生态建设,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生物质能源等各种形式的绿色生态产业,实现农民就业。随着社会对园林绿化的需求日趋多样,传统上以发挥生态功能和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园林绿化,正在向森林游憩、绿色食品、生物质能源等制高点迈进,向森林固碳、物种保护、康体休闲等新领域延伸。这些都使园林绿化的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为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农民绿岗就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北京市各区县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地区的生态就业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山区生态林补偿模式

2004年,北京市投资约2亿元,率先在全国启动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给管护人员每月补偿400元,补偿资金由乡镇政府以直补方式发给护林员,实现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的重大转变,农民直接得到了实惠,有了可靠的生活保障。目前,全市共有4万多名由山区农民担任的护林员,管护着京郊近千万亩的集体生态林。“生态就业”的实践和探索,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水资源,使北京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切实解决了山区农民的就业问题,对促进北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产就业员工化”模式

北京市鼓励通过“一产就业员工化”,实现农民就近就业。例如顺义区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紧密结合,通过生态修复、护林护水、环境整治等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开发出了大量“绿色岗位”,引导农民稳定就业,创新性地开展了“绿岗就业工程”,为6000多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新途径。“绿岗就业工程”采用了“一产就业员工化”新模式,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开发农业、花卉业等绿色岗位,让农民在公司就业,实现了让农民“签合同、上保险、保工资,甚至分红”,让农民在生态发展中富裕起来。通过开展“绿岗就业工程”让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顺义生态环境也大幅改善,仅2011年就“增加绿色”3万余亩,实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促进就业三者的协调发展。

(三)山区“沟域经济”带动模式

近几年,全市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山区农业发展提出了“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怀柔、门头沟等多个区县试点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并由此带动了一批山区农民依托生态资源,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例如,怀柔区依托沟域内的山水资源优势,先后打造了不夜谷、夜渤海、水长城等12条沟域经济发展带,有效提升了沟域内89个村的山水自然资源价值,为山区19000余户农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增收致富渠道。门头沟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资源,积极推动休闲旅游和民俗旅游的发展,扶持一批旅游专业村和专业户,就地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从事旅游服务业,全区已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村54个、民俗旅游接待户1029户。

(四)近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模式

一些近郊区县纷纷利用自身优势,依托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生态就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昌平区以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为契机,坚持“高端定位、科技支撑、紧扣市场”,积极探索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实现形式和运作模式,实施精品服务促进就业,大幅提升了草莓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吸纳就业能力,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与农民就业增收的“双赢”。平谷区按照“一区三化五谷”发展总体思路,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精品蔬菜产业基地。大兴区促进产业加快转型,通过支持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形成了“政府主导+园区带动 +农民支持”的生态就业模式,努力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有资产、有社保、有岗位、有收入”。朝阳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庄、现代休闲农业、特种养殖基地、绿色食品配送基地等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生态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