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想象的地平线
“巨大的波浪停息的时候,饥肠辘辘、几近绝望的船员们看到了遥远天边的地平线。谢天谢地,我们终于找到了陆地!”多年以来,在我的记忆中,这些莫须有的语句反复出现。我无法确定这些语句的来源。隐隐约约中,我觉得这是哥伦布航海过程中,在几乎绝望地找到陆地的时候发出的最后感叹。
为了撰写这套丛书的序,我翻阅了《哥伦布航海日记》。让我惊奇的是,哥伦布从来没有在日记的任何地方谈到地平线!
如果航海者不注重地平线,那么航天者又是如何呢?
恰好手头有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我把他进入太空前后的所有章节都读了一遍,令我再度惊奇的是,杨利伟也丝毫没有提到哪怕一次地平线!
难道,有关地平线的故事仅仅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
带着这个有趣的发现我思考了很久。我想知道在人类的经验、记忆、思维与身体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想象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还想知道,如果存在着一条想象的地平线,它分界的到底是什么?这种分界本身的意义何在?
“地平线未来丛书”恰恰是这样一套有关想象与真实、今天与明天、科技与文艺、乌托邦与现实的思考之书。丛书的作者来自不同领域,他们呈现的观点和认知方式更是千差万别,但恰恰是这些差异和矛盾,构成了一种怪石嶙峋且复杂异常的观念地貌,为我们提供了驾驭各自的思想飞船,巧妙穿越于多维理念空间去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地平线未来丛书”有三大特点。首先它是驳杂的。作为多维世界的交织点,丛书中的每一本都不会聚焦于专一的学科或领域,而是覆盖现实和想象世界的多重部分。我们相信,唯有这种交织覆盖,才能更本真地反映今日的时代现实。其次,丛书中的每一本都充满了无法归类的“界外知识”。由于学科与现实的广泛覆盖,更由于作者的创意植入,导致了这套丛书中许多内容无法进入传统的知识分类学。它们具有越界性、超前性、挑战性。我们相信,唯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当前人类知识的全貌。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丛书以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的激发为指归。因为在我们看来,不管地平线存在于现实还是大脑,通向地平线的广阔空间为想象、创造,甚至行动提供了可能性。丛书作者深知,面对当代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面对人类能力与外部世界的诸多限制,唯有全面动用自己的认知与创新才能,方可通向解放和超越。
我不期待本丛书能回答读者心中的问题。恰恰相反,我们期待您的阅读是跟我们一起构建地平线的过程。
我不期待我们的对话能够将多重地平线统一到一个标准的基线上,恰恰相反,我们为期待着从原本的一条基线中生发或映射出更多复杂的线条。
我不期待寻找知识大陆的航行在地平线出现的时候终止,恰恰相反,我们希望本丛书为您加满燃油,重新点火,开启您追寻未来生活的航程——“隐约中我们看到了地平线。但是,等一等,哦,天!地平线之外还有地平线,我们的航程将永无终止!”